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空中校车”的暖意与深意丨人民论坛 ·  2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从“交换冬天”到“交换四季” | 连线评论员 ·  2 天前  
纪法指引  ·  【镜鉴】李青,任上被查! ·  3 天前  
主编温静  ·  主编温静丨今天发生了什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消费维权被苛责,受害者必须道德无缺? | 聊友汇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9-27 20:49

正文

今日话题

消费维权被苛责,受害者必须道德无缺?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发布了自己在网上母婴店购买了一个床围,导致七个月大的女儿被卡在围栏的缝隙后窒息死亡,并将起诉涉事商家的消息,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关注。



在回复中,除去“死者已矣,引以为戒”的安慰,也有不少关于家长粗心、照看孩子不力的指责,甚至还有“路上摔倒了还怪别人修公路的没把路修平吗”、“父母看护缺失却把责任推给床围,呵呵!”、“全世界任何一款奶瓶都有可能导致呛奶,那不成要禁止卖奶瓶?”之类的冷嘲热讽,进而引发了更大的争议。


前不久,湖南益阳两名男孩爬进搅拌机玩耍误碰开关当场殒命的消息,也有许多人跟风嘲讽“熊孩子的报应”;浙江义乌6岁男孩对观光电梯控制主板位置撒尿,致电梯坠落、自身颅脑损伤多处骨折的新闻,也有很多大呼“活该”的声音。


有观点指出,在现代商业社会,各色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而风险也随之相伴,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等待事故发生来表示风险的位置,而受害者的维权是促进商家消除隐患至关重要的一环。完美受害者情结要不得。一味地苛责消费者维权,只会固化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助长经营者不负责任的心理。


对于此,你的看法如何?


在这里,先恭祝@刘元通获得“地摊文学”话题投票冠军!


“责任划分”才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购买的床围,却导致七个月大的女儿被卡在围栏的缝隙后窒息死亡,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而网民对于事后维权的苛责,无异于伤口撒盐。网民的苛责固然不对,且缺乏最起码的同情心,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床围窒息幼儿事件,还是6岁男孩撒尿致电梯坠落事件,抑或是男孩爬进搅拌机玩耍误碰开关当场殒命的事件,事件的当事人也存在较大的责任。因此,“责任划分”才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网民苛责消费维权,其背景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讹诈”,如果纵容这种“消费讹诈”,将有损公平正义,从而败坏社会风气;而纵容消费产品的瑕疵,下一个倒霉的又将是自己。这对矛盾的解决,关键是要厘清边际,划分责任,公平解决。比如在交通事故中,该是谁的责任谁承担,该承担多少就承担多少,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无论是对消费维权,抑或是产品本身,都不能苛责,也不能纵容,划分责任,一切让法律按照事实依据来公平公正处理。


——@朱根明


事故带来的应是风险警示而非冷嘲热讽

“六岁男孩尿停电梯坠落致残”,“七个月大的婴儿被卡床尾窒息死亡”……现代商业社会,未成年人发生事故的概率不断增加。而把“熊孩子”闯下的“祸事”简单地判为“活该”,甚至称作“报应”的声音,不要说受害人家属,就算旁观者也难以接受。


有位爸爸给女儿倒水,不料开水杯不小心被打翻,滚烫的热水洒在小女孩身上,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喊刺痛了父亲。为了防止意外再次发生,这位爸爸号召百位设计师和工程师共同设计出了55°降温杯,并获得“设计界奥斯卡”红点国际设计大奖。事故的发生,究其根源是因为存在不安全因素,同时也折射出涉事主体,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缺少风险意识、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而孩子天性爱动,对事物没有基本判断,对危险更是没有防范意识。于父母而言,应当尽好监护责任,避免孩子出现无人看管的状况;于商家而言,应当吸取各类事故教训,在商品、公共场所等,专门针对儿童及其看护人,设制一些危险提示、警示标识等。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事故带给我们的都应该是风险提示、安全教育,而绝非冷嘲热讽。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助长“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社会风气,就是在助长不负责任、不敢担当的社会心理,而一旦意外降临自己身上,将追悔莫及。


——@安健莹


莫用“律己”的道德来“责人”

消费者购买使用床围后,导致小女儿室息死亡,将起诉涉事商家。此消息在引起人们的同情安慰外,也招来了不少指责。


这些指责,集中指向受害者的个人道德领域,或怪家长粗心,或怨看护孩子不力。


其实,在已发生的类似事件中,这样的指责声音并不少见,譬如:“熊孩子”教养缺失,淘气惹祸,有人嘲讽“报应”,有人大呼“活该”,完全忽略了安全事故背后存在的产品质量和服务隐患,以高调的道德绑架,转移了社会关注的眼光,模糊了公众视线,消解了舆论力量,使安全整改失去了最好的机会,无形中保护了不法经营行为。


“道德,用来律己,好过一切法律;用来责人,则坏过一切私刑。” 对文明社会来讲,道德无疑是重要的组成内容,也是人类幸福的基本保证。但是,道德需要鼓励提倡,却不能用来强求他人。


保障公民生命权具有最高价值,不能因为道德而打任何折扣。因苛责道德而纵容违法,更是对道德法治的双重破坏。


——@何冠军


维权法度少些情感温度

近日有网友在网上购买一个床围,导致幼小女儿被卡在围栏的缝隙后窒息死亡,该网友遂对涉事商家起诉索赔。意外的是,该索赔竟激起两股对立的巨大声浪,让一起正常的民事纠纷变得不那么正常。


事件脉络和处理逻辑非常清晰。网友买了商家的产品,出了问题,网友完全有权利诉诸法律,至于索赔是否成功,也要看相关产品设计是否确有安全隐患,这需要专业机构经过缜密的论证和模拟测试后才能确定,旁人不便“多舌”。


但是,情感介入让整起事件复杂化了,甚至饱含感情温度的声音遮盖了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有人愤怒于婴儿母亲对孩子的照顾不周,用恶劣言辞对待逝者一家,甚至把他们形容成讹诈者,苛责心理跃然屏上;同情婴儿母亲者,思及自身,感同身受,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代有司之责,给商家定罪,在法律判定结果没出之前,就认为商家当然应当足额赔偿,“否则这种商人还会害到你我”。一旦感情温度超过临界点,就可能化为干扰理智思考和法度运行的现实力量,形成不必要的舆论交锋和撕裂。


其实,维权法度应该少些情感温度,任何旁观者都该谨慎站在安全范围内,少些试图对法度产生额外作用力的言论,让法律能够最大限度地不被干扰。说到底,婴儿一家的权益必须被充分保障,涉事商家也同样需要被法律以平等对待。为啥就不能冷静下来,放下偏激和多余情感,把对公论的信任交付于法律呢?


——@刘元通


客观审视道德无缺与产品缺陷

一个幼小的生命因为一个床围而消散,对于所有人而言,生命的逝去令人唏嘘不已。而网络上关于家长和“无知”小孩子的“道德审判”更让人有“雪上加霜”之感。对于道德无缺的过分要求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不合适的,而引出这一评判的产品缺陷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和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