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审计之家
审内势,计天下。审计行业资讯、审计从业人员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吴晓波频道  ·  吴晓波:创业者的囧境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审计之家

标准成本审计的部分思考

审计之家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3-21 17:03

正文

在外企审计时,国外的ERP系统,今年年审涉及到的主要包括SAP,PEOPLESOFT,ORACLE, Axapta,都是以标准成本来进行成本核算。

 

SAP是我最了解和熟悉的,因为我学习过sap的开发配置,在外企工作时也使用过sap,所以以其中的一个sap企业作为举例吧。但是毕竟每个企业的做法和管理都不相同,只是举例其中的某些情况下的某些思路。

 

标准成本来自于西方,对于跨国企业来说,虽然标准成本的核算过程相对会复杂一些,但是它会把成本控制下放到车间等各个成本中心,讲成本的标准关联到个人,便于加强管理、控制和考核。


对于材料的耗用、采购都有相应的成本计划,合理控制采购和原材料成本。在成本分析时,对于变动成本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

 

在标准成本中,主要的特点就是会形成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这些差异,我习惯把它粗略的分为两类,一类是料的成本,一类是工和费。料的差异,大部分是由于我们采购、收货等原材料产生的,而工费的差异,主要产生在生产加工制造的过程中。

 

料的差异计算比较简单,主要是由于采购时的市场价格波动产生的。而工和费的差异,主要是来自于生产工艺的设计。

 

所以,我们去看成本,首先,我们要先去了解它的工艺路径。


工艺路径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制造成本。

 

今天遇到的问题,是该企业在核算中使用标准成本核算,当差异产生时,则将差异直接调整损益。从而导致对报表的影响。最简单的说,导致存货的价值不真实。

 

其中进入损益的逻辑。原材料的价差,可能停留在在产品里面,可能已经进入产成品。进入在产品,必然留在资产负债表,进入产成品,要看是否销售,销售了的进P/L,没销售的留在期末存货里面。

 

这种做法,在和客户探讨时,举个小例子便可清晰可见。

例:

期末账上存货10个,价值10

Dr:存货10

Cr:应付账款10

 

本期买入存货10个,单价1.5元,价值15

本期卖出存货10个,单间2元,价值20

 

标准成本1/

 

Dr:存货10

Dr价差5

Cr:应付账款15


Dr:应收账款20

Cr:收入20


Dr:成本10

Cr:存货10

 

报表中:

B/L:


存货

10

应收账款

20

应付账款 

25

权益 

5

P/L:


收入

20

成本

-10

价差

-5

收益

5


若标准成本更新为1.5/


Dr:存货    5

Cr:价差    5

 

Dr:存货    15

Cr:应付账款 15

 

Dr:存货    15

Cr:应付账款 15

 

Dr:应收账款  20

Cr:收入    20

 

Dr:成本    15

Cr:存货    15

 

报表:


B/L:


存货

15

应收账款

20

应付账款 

25

权益 

10

P/L:


收入

20

成本

-15

价差

5

收益

10

 

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标准成本的更新对于报表的影响,同理,也是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差异对报表产生的影响。

 

但是,对于审计来说,根据风险导向的原则,是否进行调整,要看差异的大小。

 

而我们这一步要做的,就是对于材料采购的价差,进行评价。

 

工费的差异是不需要调整存货的,这个差异我们可以把它看做闲置能力差异,它本身就是一种损失,并不能在未来换取利益。

 

而采购的价差,我们可以计算差异率,通常来说,我们根据存货的周转率,取周转期间内的数据进行测算最为准确。如果不好取,也可以取自一整年的数据。

 

差异率为本期记入P/L的采购差异总额/本期采购的标准成本

然后再乘存货的金额就是实际的差异。

 

根据你的风险水平进行评价,我通常认为占2%左右为合理的,可以不予以调整。

 

2%的原因,是因为这种企业我重要性水平通常我会取利润的5%,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为其50%

 

对标准成本遇到的某些部分的一些总结,不足之处请给予多多指点。


文 转自公众号Benniar (ID:ben-cpa) 

更多精彩内容可向公众号回复关键词:

内控 | 2016版《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修订版》

会计 | 史上最全IPO审计的财务问题及其规范方法

报告 | 新审计报告准则发布,你做好准备了吗?

笔记 | 做财务总监十年,总结出98条精华笔记!

四大 | 都闪开,说到黑「四大」谁有我专业

审计 | 内部审计中常见的会计舞弊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