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韩:本场主题是“消费类租赁ABS市场发展机遇与挑战”,从过去几年能看到包括汽车租赁在内的ABS资产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具体可以从两个维度观察到,一是存量的ABS市场规模,发行规模稳步增长,二是也能看到很多大的资本方也在参与到汽车金融的股权投资中来,比如腾讯、阿里、百度、京东、滴滴,很多大的PE机构,以及很多险资资本等。我们观察到很多零售租赁领域的资产端客户,尤其从去年到今年,做了很多轮大的股权融资。接下来,我逐一问一些问题,然后请各位嘉宾方发言。
首先,想请问沣邦租赁的徐鑫总,沣邦租赁是中信产业基金战略投资的一家融资租赁公司,主要聚焦于汽车金融业务,大部分管理团队来自奇瑞汽车金融。想请徐鑫总为我们介绍一下沣邦租赁目前的情况,对于汽车租赁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方向性的看法?
徐鑫:非常感谢这个和大家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在这儿先简单介绍一下沣邦租赁,沣邦租赁是中信产业基金投资全资控股的聚焦汽车金融的租赁公司,注册资本金7亿。中信产业基金是在国内做产业类型投资非常知名的PE机构,管理规模上千亿,长期关注汽车金融市场,在2016年决定进入这个市场,发起注册沣邦租赁,同时找到了奇瑞金融整个金融管理团队,到目前,沣邦租赁现在已经累计为5.5万个个人客户提供过融资租赁服务,累计投放额37个亿。
说到汽车金融,个人觉得要做零售的产品会遇到这么几个常见的问题。首先,汽车是动产,在所有权和法律上都已经非常明晰,所有权归出租人,和其他租赁的法律界定是一样的,但是车辆比较特殊,要办理抵押登记,现在在做汽车金融的时候操作层面较为麻烦的一个问题,是有一个各地车管所抵押登记备案的工作,展业前一定要做好抵押登记备案;二是汽车金融近两年市场上特别火,资产也受到追捧,资本方陆续进入,在2016年陆续到现在,竞争比较激烈,沣邦租赁在发展过程中,2017年由于股东资源整合能力比较强,和滴滴开始了战略性合作。
前期我们在做消费类背景市场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困难,比如获取客户比较难,通过这些发现如果向汽车租赁公司单纯提供资金的产品,未来的竞争壁垒比较低,租赁的公司需要打造一个生态链,你有一个生态圈、交易场景,自己可控的交易场景才能很安全的把金融产品附加上去,否则都是要看对方的情况、利润等等,都被中间环节吃掉了,金融资金提供方获利非常薄,而且市场不稳定。未来融资租赁公司,金融是它盈利最主要的点,是价值链的一个点。需要有资产的管理和运作能力的主体,资产管理和运作是不同的领域,可以打造不同的能力,有场景以后再植入金融产品、其他的收益项目,能综合的提高租赁公司收益水平,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
张韩:除了资产端的沣邦租赁之外,我们还想隆重介绍一下平安租赁的王雷总,平安租赁本身是最大的融资租赁公司之一,ABS也发得非常多,但是我们看到平安租赁自己也在做转型和做零售资产的布局,一方面自身做了很多直接的零售业务,另一方面也发现平安租赁在做资金和投行化的转型。下面,有请王雷总为我们介绍一下平安租赁零售业务的布局和未来同业业务交易和证券化怎么做结合?
王雷: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今天现场有很多比较熟悉的老同事,也有不少同业的朋友,在这里能给大家报告一下我们所做的事,以及我们对一些业务的认知和实践特别高兴。我的介绍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简要介绍一下平安租赁,以及我们部门,二是针对这次的主题,来介绍下我们消费租赁资产的形成、消费租赁资产同业交易、我们自己形成的资产或者交易获得的资产发ABS,这么三个层次实践的情况,给大家做一个报告。一方面供大家参考,另一方面希望让大家能够关注和了解我们在做的这个事,也期待着和很多租赁的同业公司后续开展合作,因为我们这个部门就是同业交易部,和各家租赁公司做资产交易,或者受让资产,或者出让资产,资产形成以后,和券商、律所、会所、评级等等机构合作一起打包发ABS,在座的或者是我们的同行,或者是资金方,或者是行业的相关者,可能都能够在我们做的交易模式和链条中有合作的契机,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做这次交流。
先简要介绍一下平安租赁,它是平安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122亿人民币,目前资产规模大约2,000亿,人员2000人左右,我们在2016年11月份的时候资产突破1,000亿,那个时候我们的董事长方蔚豪总在“千亿庆典”大会上提出一个理念,讲租赁1.0和租赁2.0,我个人理解这个租赁1.0、2.0的划分更大程度上是对我们内部业务条线和员工的战略指引、定位和分层,这样有助于我们各个业务部门,各个同事能够理解我们在公司的定位和方向,但实际上这种分类也可以视为对行业的参考,或者是一种建议,或者是一种预判。
我们讲租赁1.0主要是怎么认知呢?租赁1.0主要指,原来融资租赁做的简单的租赁业务就是一个债权梯度市场的切分,我们在银行的债权梯度之下,同时在小贷、P2P之上,我们做的是这样的债权市场当中的一类,中优型的一些客户。围绕着这样的客户,因为它的风险比银行所切分的那一段要略微差一些,我们做租赁业务很多都是通过行业的划分,就是我们来深耕行业,了解行业的运营特点,规避客户照比银行客户下沉所带来的风险,通过行业化运营,以行业为事业部,为切入点做租赁,我们就理解为是租赁1.0,我们原来传统做的医疗、教育、旅游文化、工程建设、企业融资、化工、能源等等这些领域都是这样来判断的。
在这个基础上,2016年我们公司规模达到1000亿,人员达到1000人的时候我们提出租赁2.0,主要围绕着这样几点。一是原来做融资租赁,融资是大写的,租赁是小写的,做租赁还有一条路径——抓租赁物件,抓物件的运营、管理这样的路径,比如做汽车类的,或者做一些小微类的客户,公司是在2013年和2014年陆续启动了两个业务方向,到现在这个时点上业务量和交易单数已经达到很高的高度,同时增长非常快;二是个人和互联网,原来做租赁业务,大多是B2B的,是传统的作业模式,近年来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提升,很多的业务在很多的领域都变成了O2O或者C2C,像淘宝和其他的领域,租赁领域能不能也往这个方向做一些尝试和演化,这块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主要加大了对信息科技的投入,平安租赁目前信息科技团队在编人员两三百人,还有外包的两三百人,公司两千人有四五百人的信息科技团队,这块投入比较大;三是原来我们做租赁大多数是每个租赁公司自己在做自己的业务,这是主旋律,是主线,到了2016年,到了近几年,随着租赁公司的数量极大的爆发式增长,包括存量的租赁资产规模达到五、六万亿,随着这两个情况的出现,我们认为租赁资产同业交易时代已经到来。
目前大概有1万家租赁公司,66家金租,200来家内资租赁,八九千家外资租赁,实际运营租赁公司500家到800家左右,不同的股东背景,有的有区域性优势,股东就是省里面某个省属企业的龙头;有的有行业的优势,股东是某央企,或者是某大型企业、某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某个行业的上下游,以及他本身所涉及到的租赁物件,包括企业上下游的运营都非常了解。除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背景,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也都有同业合作的需求,有些公司在刚成立的时候需要快速做大资产,需要买资产,成长到一定阶段,报表满了需要出让资产,发展过程中需要调节资产类型结构占比等等,在过程当中,我们认为出现了同业交易的需求,也出现了机会,基于这样的判断,在2015年设立了部门做同业交易的业务。
刚才向大家报告了我们公司从设立,传统业务做到一定规模,有了很多行业的认知能力,很多行业的客户,以及我们在同业当中有了一定的公信力,我们本身的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整体的风险度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在这样的时点上开始大力推广做同业交易,这也是我们这个部门,我们这个方向的来源。
我们这个部门成立之后,我们做同业交易是怎么来认知的,我们要做同业资产交易,实际上和我们自己做传统的资产形成,资金的转换是类似的,仍然找同业形成资产,建立一定的资产加工能力,还有对有可能是标准化产品或者非标产品的销售能力,我们组建了这样三个团队来做。
具备这三个能力的小团队虽然较为容易构建,但资产交易业务想做好却需要更大的基础。之所以这两三年时间我们合作了几十家租赁同业,做了几十亿规模,在天风证券的支持下,以及其他机构的配合下,我们成功的把我们受让的几家汽车租赁公司资产打包发ABS,标准化产品发行成功,之所以能做到这样不仅仅是团队的能力,而是基于我们公司整体上对很多行业的基础资产风险评价能力,我们本身有十几个业务条线,包括汽车也有专门的汽车金融事业部,投放量也非常大,做这种资产交易合作,公司整体无论对租赁公司的评价还是对底层资产的评价都有评价能力。
平安租赁资产规模大了之后,资金实力比较强,无论是受让资产还是出让资产,公司报表和资金都能够承受,这是小型的租赁公司难以承受的,对他们波动太大。并且在做同业资产交易过程中,不光是转运资产,检查资产质量,同时还有仓储的情况,有些资产的确不太好发ABS,那么就存着,持有到期也没有关系,如果资产好发就发成ABS,是这样的逻辑,逐渐的做到了这样的地步。
具体到今天的消费类租赁ABS,一是我们自己本身就有汽车金融事业部和其他行业条线,所以我们既可以评价租赁公司,也可以评价到底层承租人、那些个人,所以可以和很多方进行合作;二是我们有专门的团队,期待着与大家做合作,尤其是目前在消费类的ABS,尤其是在汽车这个细分领域,无论是安全性还是底层资产收益率、资金方接受度都非常好。
最后小结一下,有时候和团队的同事和合作伙伴开玩笑说,我们以前都认为讲同事是在一个组织内的,在一个公司内的叫同事,但我们做同业交易做久了之后发现“共同做成一件事也叫同事”,一件大家都分工参与并收益的事,和大家汇报这么多,也期待着和大家共同做好做大租赁资产同业交易这件事,谢谢大家!
张韩:谢谢王雷总,ABS的整个链条需要多个中介机构的参与。下面把时间留给大成律师事务所的徐律师,汽车租赁资产比较适合做Pre-ABS模式,随着资管新规落地后,Pre业务受到哪些资管新规的影响?此外,消费类资产尽调是一直以来的重点,在新的业务模式之下,随着AI盛行,包括科技驱动金融业务,在律师尽调方面是否有科技的点睛之笔,希望徐律师为我们做一个分享。
徐川:Pre-ABS对在现在整个ABS行业过程中的发展和影响,这对我而言感触很深,这是相对比较创新的项目类型。回想和韩总做的第一个Pre-ABS产品是2016年,到现在这个产品成为各个机构、各个券商,以及参与发行方比较主流和标配的业务模式,中间经历了非常复杂的过程。
整个过程中资产的形态和性质也发生了不断的变化,从最早的售后回租类型的融资租赁应收账款作为基础资产,转变到我们看到的互联网主体目前做的汽车直租类资产,或者是消费信贷主体做的3C分期类的租赁直租资产。
刚才沣邦租赁徐鑫总介绍过的零售资产是直租或者是回租资产,平安租赁王雷总通过转租赁或者保理方式收购资产形成基础资产,除了上述两类之外,最近碰到的商业银行和融资租赁公司合作,开展联合放款模式的基础资产,每一类基础资产类型和特性,以及和性质定性都不太一样。我们在做资产过程中,同时发现底层资产的特性有很多种变种,比如以汽车资产为例,不同地方对于汽车的规定是不同的,比如有一些地方不允许把汽车抵押给母公司,必须在当地设立子公司,必须设立母公司,会涉及到抵押主体和出租主体不一样。
从法律的角度讲,我们比较关注两点。一是不同类型的资产,它的法律属性和定性到底是什么,有融资租赁版的应收账款,有保理的应收账款和收购的应收账款,这种类型在做资产的时候,通过Pre方式来做和之前做ABS有很大区别。在我们放第一笔款之前就要先去确定这样的资产是什么样的类型和结构,在交易结构中怎么去设置,合同条款上怎么去安排,能够让我们的资产在放第一笔款的时候就能达到证券化的要求。
二是我们在做尽调看资产池的时候,怎么去做它的尽职调查,怎样抽样完成所有维度的尽调,这是律师相对来说比较关注的两个方面。
Pre-ABS目前大资管新规的影响,目前整个市场中Pre的项目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信托公司的模式,一种是通过私募基金的方式进。大资管新规最主要影响涉及到结构化问题,以前结构化相对比例比较高,大资管新规出来后对于3:1的要求,很多客户会觉得劣后的比例会比较高,目前我们也对结构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安排。私募基金Pre-ABS,主要因为基金业协会目前对于关于其他债权类产品备案的限制,造成最近三个月私募类型的Pre-ABS备案受到一些影响。
接下来介绍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消费类融资租赁项目和资产池的时候怎么样做尽调的问题。现在市场上能够看到的资产类型,其实它主要的特点是大额分散或者是小额分散,笔数众多,资产形成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平台和资产端系统化,或者是集中的审批这样的过程去实现的,我们没有办法去把所有的资产进行逐一的核查,如何去确定资产抽样的逻辑和完整性、概括性,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引入会计师的理念,穿行测试,我们针对不同融资租赁的系统,对它的系统进行穿行测试的核查,这个穿行测试的核查是所有抽样的前提。
为什么这样说?在穿行测试过程中,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和核验客户在资产生成和内部风控过程中,是否在系统上能够一一对应所有的业务流程和资产生成的状况,以及原始的状态,如果我们在穿行测试的过程中对于系统化生成资产的这一类资产没有办法一一对应我们刚才所说的所有的这几个方面,就没有办法确定客户这样的系统是有效的,那么我们所有的抽样都是有问题的。
在确定了穿行测试的系统是有效的前提下,我们才会去考虑整个资产池的抽样问题。整个资产池的抽样,我们会看到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抽样方式,我们比较推荐的是去考虑什么样的抽样逻辑是具有覆盖性和有效性的,不是一个资产池,打个比方,像平安一个资产池大概几万笔,市场上平均抽50到100笔,这样低的抽样比例怎么样能够覆盖所有的资产类型和资产维度。
通常情况下,我们大概会分七到八个维度,包括年龄、车型、价格、地域、进店不同的渠道等等,在这样的维度项下去看不同类型的资产金额占比和笔数占比和整个资产池中的金额占比和笔数占比关系,如果两者关系是相对一致的,我们就可以按照总量的抽样比例去抽,如果是不一致的,可能出现某一类资产会极度的少,可能抽三笔就能达到5%或者10%,这时候就要看它的整个金额在整个抽样池中是什么样的一个比例。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对不同类型的资产进行抽样之后,把整个资产池合在一起,反过来再去核验每一类维度是不是都已经囊括了,我们认为在穿行测试和抽样逻辑都达到了这样的前提下,对于抽样的结果是有效和合理的。
同时,目前监管部门已经给我们提出来的一个要求,我们在每一笔资产尽调的时候要对特定化和重复转让发表意见,这也是我对各位领导提的一个要求,所有做尽调的公司都要求在系统中能够对于已经转让的资产来进行标记的系统化要求,同时我们能够在系统核验的角度,正向和反向验证这部分资产到底在整个资产池中是不是已经重复转让了,是不是已经具有特定化的功能。
刚才韩总有介绍到现在所有消费类资产都是用抽样的方式去尽调的,我们现在也在和各位探讨和尝试,我们是不是可以自己建一个系统,通过大数据核验、人工智能和爬虫的爬行,和客户的系统做对接,我们去爬两位的主数据库,然后在主数据库中看主数据库的总表,看信息是不是一致的,如果能够做到一一对应,我们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律师或者会计师的尽调对于这一类资产可以做到逐一的尽调,目前这样的系统我们还在讨论和建设当中。
张韩:下面有请李青松总对天健零售资产尽调和出表做分享,随着资产负债率提高,85%-90%是租赁公司的上限,之后会陆续有出表需求,像远东租赁、平安租赁,现在发的主流的资产的都会陆续存在出表结构的需求。
李青松:非常谢谢张韩总和各位同仁。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财务方面的一些内容,从ABS财务视角怎么看待,怎么处理常规的财务问题。
第一个内容,涉及到刚刚徐川律师谈到的尽调的问题,法律的尽调和财务的尽调有相似之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从财务的角度,尽调的主要目的是确认整个ABS发行的主体,以及它的资产池财务的合规性。分解下来看,主要要落实几个问题,一是它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它的准确性,从这个目标出发开展财务尽调工作。
我们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财务的尽调。一是从发行主体的层面,也就是ABS发行人、原始权益人,这个层面的尽调主要是从公司法人主体角度核查公司基础资料,包括它的工商税务证照,运营资质,以及它近期的报表数据,从总体上对公司层面做常规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会对公司的业务模式做常规的了解,这也是形成资产池前端的条件。二是从基础资产层面,首先看原始权益人拥有的基础资产的权属问题,包括所有权、运营权是不是完整。基础资产的界定应该是非常清晰的,租赁资产的权属问题和附属的权力,比如担保抵押是不是非常明确;三是基础资产涉及租赁整个合同,如果涉及到动产的租赁,像汽车、设备器械,我们要看它对应的租金是否有特定的对象,租金是否是清晰、完整,并且租金是不是通过特定的账户完全能够归口到公司的账户上;四是租赁协议和租赁事项有没有商业合理性,很多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业务事项可能存在一些要核实它的真实性问题,比如有没有可能构造一些交易,因为会计师肯定对这个比较敏感。构造一些交易显失商业理由,或者显失公允价值的事项,这也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