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拟围棋比赛,到创意写作挑战,再到艺术作品鉴赏,让AI跟高中生PK,不为输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会AI技术带来的惊喜与启发。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祝智庭教授走进上海市宝山中学的课堂,为高中生们上了一堂特别的“公开课”。
来自全市各区的教研员、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和宝山中学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了这堂主题为“少年强,数智强,则国强——走近神奇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启智课堂。
这堂“公开课”上,祝智庭教授将AI大模型比喻为一个善于拼积木的“魔法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互动环节,深入浅出地讲解了AI的发展历程、能力特点以及未来前景。
他带领学生了解了AI大模型的前世今生,并一同探索了能说会道、多才多艺、能当学伴的大模型,还教授了如何驾驭大模型等。
为了让高中生们更直观地感受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祝智庭教授安排了一系列互动体验环节。特别是在“海岛寻宝”智力游戏中,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展示了出色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为了鼓励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祝教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项目设计问题——“天气是否会影响人们的情绪?”他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利用环境因素,如教室内的灯光、墙面颜色等来调节情绪,从而创造更加和谐的学习氛围。
此外,他还分享了一些关于未来人类可能面临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的观点,包括DNA编辑技术和脑机接口的可能性,激发了学生们对未来世界的无限遐想。
在图灵测试环节中,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向AI大模型抛出了诸如“你会自我反思并做出改变吗”“你认为幸福的本质是什么”等深刻问题,并对大模型的回答进行深入反思与审慎评价,充分展现了浓厚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探索精神。
在随后的圆桌论坛上,祝智庭教授与在场师生共同探讨了上海市人工智能课程如何落地与实施等重要议题,大家就“学校如何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校本课程如何体现国家要求,同时又能够匹配学校办学特色”“学段间如何有效过渡和衔接”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宝山中学教师王欣苗分享了她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反思。她认为,在缺乏统一教材的情况下,需要根据学生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采用项目化学习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她也提出了关于学段衔接的有效实施问题,希望得到更多指导和支持。
针对校本课程设计中的困惑,祝智庭建议,应注重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既能体现国家要求又能贴合学校特色。同时,他还强调了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重要性,鼓励大家积极探索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随着AI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智能化,课堂结构和教师角色都将发生深刻变化。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王天蓉呼吁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拥抱变革,共同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一代人才贡献力量。
近年来,宝山中学在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和宝山区教育学院的指导下,以大健康教育为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思想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健康的学生。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数字化转型对教学变革的影响,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教师慧教、学生慧学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实现“智慧赋能、健康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