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保理商误以为提升融资体验就是一场价格战,这家的融资成本越低,那么融资体验就越好。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对。尤其是国内保理服务商的融资成本大多数相差不远,因此价格形成的竞争优势并不会很明显。除非能够将融资成本降到银行融资那个水平,但是目前而言不可能。
一、挖掘潜在资金需求
提升融资体验的一个重点是挖掘企业的潜在资金需求。很多行业,很多中小企业,在遇到资金紧张的时候,才考虑到寻求外部资金的帮助,而且是缓解了这阵子的资金紧缺就了事了。手头资金充裕,有大资金需求的时候就直接支付。手头资金紧张,有大资金需求的时候就到处寻找资金。大多数中小企业自有资金紧张,资金解决往往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往往无暇注意到自身供应链存在的问题。而挖掘企业的潜在资金需求,这就是保理商能够深耕行业,提升中小企业主融资体验的一个办法。
二、简化审批流程
在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融资渠道就是银行,银行融资有其特征准入门槛偏高、审批流程较长、融资成本偏低。因此,无论如何,保理服务商遇到的中小企业主,都会潜意识暗暗将其与银行提供的融资体验作对比。在融资成本对比方面,保理服务商肯定不占优的情况下,那就需要建立起独特的风控逻辑,并且简化审批流程。
三、优化放款资料
保理服务商大多数面对的都是中小企业,而这类客户的融资特征往往是金额小、需求频、放款快。过往中小企业可能会通过股东借款、其他手段拆借资金周转。因此如果放款复杂,需要企业配合提供的资料过多,毫无疑问会使中小企业主选择融资成本偏高,但是放款便捷的其他融资方式。
---------------------------------------------------------------------------------------------------------------
举我司亚洲保理的物流行业融资产品回单融为例。
不少的物流企业实际上是轻资产的经营模式,如果仅依靠自身经营情况,较难从银行获得贷款。物流企业同时存在需要垫付油费以及运输司机的工资后,才可能收到下游客户支付的运费。因此,物流行业的经营特征,就决定了长期存在资金垫付需求。
审批流程中,弱化融资主体的审核要求,而更看重贸易真实性和下游客户。重点放在贸易过程的单据证实,搞清楚贸易流程,梳理清晰贸易流程以及核心的单据。
放款时,融资客户提供核心的单据证明贸易背景真实性即可放款。
---------------------------------------------------------------------------------------------------------------
首先,来说说中小企业的特点:规模小,业务稳定情况较弱,业务流程及数据体现相对不规范,可视化程度较低,轻资产,上下游议价能力弱,资金周转困难等等。
由此可见,以这样的资质,想要从银行获得贷款,是非常困难的。但恰恰是这样,这些中小微企业就更加需要融资来维持企业运营。在中国法制体系勉强算是健全的情况下,对于贸易产生的应收账款,相对来说,算是比较不错的资产了,在目前的信用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应收账款融资可谓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融资方案。
从中小微企业角度来说,太高的融资成本、繁琐的融资流程都是他们最主要考虑的因素。由于企业本身的竞争力低下的情况,其利润率是非常可怜的,过高的融资成本,只会增加企业的负担,而且会变相的蚕食掉企业的利润。而融资成本并不单单是利率的问题,还涉及到企业日常资金的运营情况,同样是融资1000万,一次性给企业1000万,和分两月每月给企业500万,融资成本是完全不一样的,客户体验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直接给你一笔钱,怎么用随你老人家心情;后者是真正了解的资金运营情况,非常贴合企业的运转来给到融资款项,虽然最终都是拿到1000万,但,后者明显会拉近和融资企业的心理距离,对保理商来数说,收获得可能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忠实的客户,很可能形成行业的分析报告和经验,为类似的企业提供一定数据支撑。所以,优秀的保理商,要对这些融资企业的资金运营情况要非常的了解,并以此设计出融资方案,真正的实现资金利用最大化,收益最大化。
说完融资成本,接着考虑的就是融资流程。我们都知道,中小企业的运营管理是不那么规范的,很多企业还在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手工做账、纸质单据等等。平日间,将增加企业人力物力,这都是成本和支出啊。融资期,大量的单据收集,使得保理商和融资企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双方来说,都是有苦说不出,有力无处使。但这种情况,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当务之急,是要能企业的运营模式中,找到折中的融资流程,抓住关键数据和资料,实现快速审批和放款。但这种方式属于治标不治本,保理商作为专业的金融企业,手上有丰富的企业资源,如果能进行大数据分析,资源整合,并将这些东西形成的运营理念、管理方式等,和这些中小企业分享,互帮互助,才能最终谱写出双赢的篇章。(注:本文作者emerson.lliu&jeason.wang,文章首发于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