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投资者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福州日报  ·  寒潮来袭!福建今天有雪,福州气温降至个位数 ·  21 小时前  
福州日报  ·  寒潮来袭!福建今天有雪,福州气温降至个位数 ·  21 小时前  
福州日报  ·  春节这八天,福州成“顶流”! ·  2 天前  
福州日报  ·  春节这八天,福州成“顶流”! ·  2 天前  
福州新闻网  ·  随处可见!“感觉江浙沪粤人民集体来福州” ·  4 天前  
福州新闻网  ·  随处可见!“感觉江浙沪粤人民集体来福州” ·  4 天前  
福州日报  ·  延长至2月28日!福州重要通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投资者报

贫穷是一种无期徒刑:请给那些在偏远山区支教的老师点赞!

投资者报  · 公众号  ·  · 2018-05-07 08:00

正文

来源:未见( weseer )  作者: 魏渐


1


在云南某贫困山区执教的乡村老师代先生,讲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新来的老师不熟悉当地孩子的家庭情况,发现班里有个小女孩经常不是缺作业本就是缺铅笔,于是向她询问缘由。小女孩说,是大人没给她钱。


老师很疑惑:“怎么你妹妹有笔有本呢?”她说,是上二年级的弟弟给的。老师继续追问:“你弟弟的文具又是哪儿来的呢?”她说,是上学前班的妹妹给的。


代老师一听啥都明白了,原来他教的就是学前班:在他的班里,孩子们写好一页字就奖励一个本子或一支铅笔,所以学习用品就比其他班同学多一些。


而这些学习用品均来自爱心人士捐助。


代老师说,早在2013年的时候,有爱心人士资助过这个家庭,但自从得知他们家“人穷子女多”的情况以后,该爱心人士当即停止了资助,明确表示:不愿意资助超生家庭。


所以,才有了以上这一幕。


其实,在很多贫困地区,类似的情形很多。因为经济条件、思想观念落后,重男轻女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大的改观。不少家庭即使再贫困,通常都有多个子女。


生了一个男孩,还想要多一个;若没生到男孩,非要生到有男孩为止。


原本经济条件就不好,孩子一多形势更加严峻,也更无余力对孩子教育多做投入。与此相反,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就被家长要求辍学打工或者务农。


代代如此循环,只能匍匐于社会底层艰难度日。




2


2014年,一群深圳公益人筹办了一个叫“阿依土豆”的公益助学机构,专门向四川大凉山贫困地区的乡村小学输送支教老师。我的前上司F女士恰是管理成员之一。


去年八月,阿依土豆到深圳做汇报分享,我有幸通过F女士亲临现场。和我预想的差不多,这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虽然没有很好的家庭条件,但每个人心中都怀揣着美好的梦想。


那一天,一位名叫汤多多90后支教老师的分享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小汤老师的班里曾经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因为家里穷,妈妈跟别的男人跑了,而爸爸重男轻女、经常打她,所以只能跟着奶奶一起生活。


刚接手这帮孩子的时候,小汤老师就留意到这位孤僻的小女孩:不说话,不和同学玩,别人跟她说话她也不回应。小汤老师很想帮助她,但试了很多办法都毫无起色。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小汤老师发现了一个细节:小女孩对班里的一个顽皮的小男孩特别照顾。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小男孩是小女孩的弟弟。小汤老师突然有了主意。


经常很长时间的努力,小汤老师终于这位小弟弟打开了小姐姐的心扉。姐弟二人跟小汤老师都特别亲。


随之而来,小女孩变得爱笑了,成绩慢慢有了起色,和同学们相处得也特别好。小汤老师甚至还发现,小女孩在唱歌方面其实非常有天赋。


后来,小汤老师换了一所小学。有一次回原学校办手续,小汤老师偶然在村里碰上了这位小女孩,但奇怪的是,喊了好几声小女孩也不应,像遇见陌生人似的。


小汤老师直觉事情不妙。通过学校老师一了解才得知:小女孩已经很长时间没去上学了。


小汤老师心里一阵惋惜,决定去家里劝她回来上学。


然而,去到家却发现:小女孩的奶奶卧病在床,家里几乎一点吃的都没有。和上次一样,小女孩愣生生地站在一边,问什么都不吭声,像个木头人似的。


看着这一幕,小汤老师难受得说不出一句话。


当初报着帮助贫困山区孩子走出大山的愿望来到大凉山支教,到头来却发现自己的努力于事无补,你能体会那种心情吗?



3


曾几何时,有篇关于支教的文章特别火,叫《叔叔阿姨,请不要来我们这里支教了》。


作者用孩子的笔触表达了对大学生支教的看法:


大部分人来到贫困山区支教,是抱着旅游的心态来的:他们把外界的新奇带进了山沟沟,让孩子们对新的生活充满期待,然而,短短的几个月后他们走了,留下的是孩子们空洞的眼神和无尽的黑暗。


文章认为,大学生短期支教毫无意义,除了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节奏,几乎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不可否认,部分支教者是抱着旅游的心态去的,但我相信,这一定是极少数。而且我还认为,不管短期还是长期,支教这件事都是值得肯定的。


在贫困山区,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走出过大山,更谈不上见识外面的世界了,而支教者的到来,把外界的新鲜和美好传递给孩子,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颗愿望的种子,这是毋庸置疑的好事!


如果说知道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却最终无力走出大山是一种痛苦,那么,一辈子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为何物、终身囿于贫穷与愚昧之中,岂不是更加可怕?


在偏远山区,贫穷就一种无期徒刑,无声地吞噬着一个又一个孩子的梦:



2007年,为了上学,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马吉乡孩子每天背着书包溜索往返怒江两岸;



2011年6月14日,云南省禄劝中村小学,半路上喝水的小学生。



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学生,8岁的“冰花男孩”王福满;


……


你没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中挣扎过,对赤贫生活很难感同身受也情有可原,但如果你不仅冷眼旁观,还向其他伸出援手的人泼冷水,那就太不地道了。


因为,世界上没有人愿意一辈子贫穷,而你更没权利剥夺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




最悲伤的作文:泪


——彝族女孩 木苦衣伍木 小学四年级



爸爸四年前死了。

爸爸生前最疼我,妈妈就天天想办法给我做好吃的。可能妈妈也想他了吧。

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

那天,妈妈倒了,看看妈妈很难受,我哭了。我对妈妈说:“妈妈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我支持你,吃了我做的饭,睡睡觉,就好了。”

第二天早上,妈妈起不来,样子很难看。我赶紧叫打工刚回家的叔叔,把妈妈送到镇上。

第三天早上,我去医院看妈妈,她还没有醒。我轻轻地给她洗手,她醒了。

妈妈拉着我的手,叫我的小名:“妹妹,妈妈想回家。”

我问:“为什么了?”

“这里不舒服,还是家里舒服。”

我把妈妈接回家,坐了一会儿,我就去给妈妈做饭。饭做好,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

课本上说,有个地方有个日月潭,那就是女儿想念母亲留下的泪水。



*本文首发于:未见(ID:weseer)。魏渐,青年作家,专注个人成长探索,千万级阅读代表作品《永远不要打探别人工资》,多次被人民日报、十点读书、思想聚焦、LinkedIn等大号转载。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