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浩哥说
程浩,迅雷联合创始人,曾就职于百度,在硅谷工作多年,毕业于杜克大学计算机系,现成立松禾远望风险投资。从成功创业者到投资人,程浩凭借15年互联网实操经验,与你一同分享关于创业的独到理念与思考。BP请投递至 [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浩哥说

风口下的不良资产处置,是乘风而上,还是落地为尘?

浩哥说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3-27 18:1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民间借贷引发的暴力催收,在社会上引起了公众极大的愤慨。


同样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不良资产的处置同样是一个蛋糕大到足够诱人、引人关注、游走于灰色的行业。


松禾远望基金合伙人田鸿飞在接受《一本财经》采访时,谈了他对互联网金融领域不良资产处置的洞察和担忧。



不良资产处置,实在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经济越下行,不良率越高,这个行业越是逆势繁荣。


正因为如此,“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被捧上风口整整一年。


一年之后,回头再看,当年那些风口的宠儿,是乘风而上?还是落地为尘?


01 平台撮合


“传统金融的蛋糕,还掌握在AMC(持牌的资产管理公司)手中”,松禾远望的合伙人田鸿飞称,因此,“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的玩家们,大多尝试从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坏账池子”中杀入行业。


这个池子足够大吗?


零壹研究院报告显示,2015年国内不良资产整体规模可达3.5-5万亿元。随着经济形势下行,这个数字,还会以每年10%的速度上升。


这其中,消费金融、P2P贷款的坏账在750亿左右。


随着这两年消费金融的爆发,这个池子将越来越大。


互联网金融的不良资产,特点是“小额、分散”,传统处置手段的三件套:诉讼、资产重组、债转股,在这里几乎完全失效。


“你会为了三五千,去起诉消费金融的借款人吗?佣金利润还不够覆盖律师费”,田鸿飞称,因此,处置这些小额信贷不良资产,如何做到低成本、快速的催收,成为关键。


基于这样的需求,互联网玩家们开始撸袖上阵,试图从互联网金融产生的不良资产先入手,慢慢侵入这个已有千年历史的传统行业。


诞生的第一种模式,就是撮合平台。


举个简单的例子,平台拿到了一批不良资产,里面有全国各地的逾期人,平台就可将不同地区的单子,分发给当地的催收团队。


田鸿飞称,这些平台的目的,就是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打破信息不对称。


撮合模式,的确是最轻、最好搭建的中介模式;但过于轻,意味着没有核心竞争力。


这些平台,常常会面临“跑单”问题。


就好比一个房产中介,当买卖双方搭上线之后,为了逃避“中介费”,常常会达成私下交易。


这大概就是信息通道的悲哀——解决了信息不对称之后,利用价值就微乎其微了。


02 数据修复


“单纯的撮合模式,几乎很难走远,缺乏核心捆绑买卖方的能力”,田鸿飞称,因此,一些平台开始尝试嫁接一些“技术力量”——数据修复。


催收的前提是什么?无疑是先要找到逾期人。


如果一个平台,能找到失联债务人的联系方式,甚至能以债务人为中心,画出关系图谱,找到背后的财产关系、债务关系,这就大大提高了催收效率。


因此,行业中开始出现很多数据修复平台。


目前,这个模式也存在一定问题。


各家平台的数据,都在积累阶段,数据源不足,导致一些玩家开始“剑走偏锋”。


比如,数据公司用爬虫软件,非法收集;甚至还会从黑市上,直接购买。


很多所谓的“大数据”公司,就在做着这样的暴利生意,从黑市上将完全没有脱敏的债务人数据,提供给催收团队——这也容易滋生“暴力催收”。


为了解决数据之痛,一些平台也提出“技术”改进方式。


“信息修复”需要经过“脱敏”,比如,需要联系债务人,先由平台拨给他,通了之后再转接给催收团队,“他们只能通过平台联系,而不能自行联系催收”。


在这个涉及用户敏感信息的领域中,这个模式还在蹒跚前行,试图解决数据不足,数据来源,数据输出三大难题。


03 催收团队


从去年开始,全国各地都陆续成立了催收团队,一些火爆区域,甚至还出现了抢催收员大战。


也有玩家尝试,用技术和催收模型将催收标准化,成效还算不错。


有些环节,比较好标准化,比如电催——在人力成本较低的地方,搭建了一个电催团队,每人每天打几个电话、什么时间打电话、话术等,都可以进行流程化。


而某些环节,标准化的难度很高,比如,上门催收。


现在行业内采取的方式是,定位、现场录音、话术培训等。


但对人力的操控,最容易失控——催收员将手机一关,或将监控程序一关闭,很难知其去向。


“未来的趋势,对于第三方催收团队来说,也并不乐观”,某催收平台的CEO透露,以前给他们提供订单的消费金融公司,突然成为“竞争对手”。


他推算了一下,只要平台每天的单数超过“300单”,完全可以自建电催团队,先将最容易催回的部分拿下,剩下难啃的骨头,再分包给第三方催收团队。


“这相当于把汤喝完了,再给我们留一些残渣”,该CEO称,这直接导致第三方催收团队,催回率越来越低,“生存越发艰难”。


04 打包理财


为了获取流动而稳定的资金流,一些平台开始尝试一些大胆创新。


比如,直接将“不良资产包”,包装成理财产品。


典型的玩家就是分金社。


2015年,P2P理财产品正处在降息潮,但分金社却以“77%年化收益”赚足眼球。虽然分金社强调了不良资产投资与P2P理财的不同,但仍吸引了一批互联网金融理财用户。


这种模式,就是大家凑钱低价购买一处不良资产,以房子、车子居多,然后坐等高价处置后,再分钱。


而车、房等不良资产,可以是平台自己寻找,也可以是对接有牌照的资产管理公司。


2016年10月起,陆续有用户在百度贴吧、各大投资理财论坛中爆料,“分金社已雷”的消息。


在分金社CEO唐伟给投资人的回信中,他解释道,对分金社产品使用“逾期”的表述并不恰当,相对准确的表述应为“预估退出周期延长”。


说白了,这个模式的核心逻辑,就是将不良资产打包,再切分给投资人“消化”。


对于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就如玩一场“赌石游戏”,你不知道你购买的资产包,到底是块璞玉,还是一块石头。


如此高风险的游戏,是否适合习惯了“刚性兑付”的投资人来参与?


“流动性这个问题,在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会一直成为我们的短板,也会流失我们的用户,制约我们的发展”,唐伟也认识到这一点。


除了分金社之外,还有不少平台从去年开始,就在谋划打包理财的方式——至今,很多平台默默关闭了这项业务,对外宣布转型。


05 掘金之难


“投资人一般听到的故事,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打造闭环,数据、模型、催收样样俱全”,田鸿飞说,形成闭环后,再做“资产定价”,重组产业链。


故事都很好,但投资人更关心的,是这些模式和故事,“到底有没有切实地提升催收效率”。


不论是哪种模式,目前来看,都走得跌跌撞撞,也尚未用数据和市场反应,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其中,也出现了一些“讨巧者”。


一些平台正在给传统的AMC定制不良资产处置系统,帮助他们拆包、分发、撮合,并跟踪最终的处置情况——这样,平台就会留存大量的数据,便于以后对不良资产进行“资产定价”。


田鸿飞认为这是一个趋势,因为互联网金融的不良资产蛋糕毕竟还小,用这种方式切入传统金融的蛋糕中,可能会“弯道超车”。


“潜力虽大,但目前还没有看到杀出重围,战绩斐然者”,田鸿飞称,多数VC投资人,目前处于观望状态,等待黑马杀出。


尽管一年后的答卷,未能让人满意,但这个千年的传统行业,寄希望一夕打破,谈何容易?


好在是,创新者和突围者的步伐和轨迹,从未止步或停歇…



深度

好文

人工智能只做技术服务商死路一条!

国内机器人创业:算法并不决定一切

百度和滴滴必有一战!
互助保险行业报告:偿付能力堪忧
会吃自助餐就会精益创业
金融创业,请远离灰色地带!
为什么滴滴灭不掉易到和神州

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研究报告
还没做VR的手机厂商已经out了
企业内部创新的难点和机遇

迅雷创始人程浩

前沿科技/创业

思考观察

长按二维码 关注浩哥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