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文化,总有些深奥的细节难被外人理解,尤其是……外国人。
比如给外国人一双筷子,他也许还能吃饭,要是给他个盖碗,他肯定就不会喝茶了,不信你看↓
兄弟,你的手指不烫吗?
喝盖碗茶时,坐姿要端正,头和嘴不前伸,也不能低头。
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叶,而是左手拿起茶碗托盘,右手抓起盖子,轻轻地“刮”几下,其作用是可滗去浮起的茶叶等物。将茶盖呈倾斜状,送到嘴边,再把茶汤吸进去,不能有声音。不能端起茶盅接连吞饮,也不能对着茶碗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饮。
要知道盖碗又名三才碗,以盖喻天,碗喻人,托喻地。那么天时地利人和,当然要全抓在手里。
下面请林妹妹给我们示范一下盖碗的古典用法。
《红楼梦》中还有一个镜头是迎春喝茶,用盖撇了浮茶,而黛玉初进荣国府,是客人,就省了这一动作,只是用盖抵住碗沿吃茶。
这就是用盖碗的另一个礼节:客场时不能撇浮茶——那是暗示主人的茶不好。
刮是不对的哈
盖碗的好处是不烫手。
这个来历要回到东土大唐,西川节度使崔宁家的大小姐嫌茶碗烫手,就把碗放在碟子上。
宋朝的《演繁露》里是这样记载的:
托盏始于唐,前世无所有也。崔宁女饮茶,病盏热熨指,取碟子融蜡像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寘盏于蜡,无所倾侧,因命工髹漆为之。宁喜其为,名之曰托,遂行于世。
这就是盖碗的前身,叫托盏或者托子。
崔宁任节度使是在770年前后,应该是托盏出现的大概时间。
875年埋藏到法门寺地宫的那批宝物里,就有一件琉璃托盏,是最早的能考证出时间的实物。
唐法门寺琉璃托盏
大伙儿都清楚,宋代人流行点茶。
到了明代时,朱元璋嫌这种方式又浪费又矫情,就开始推行泡茶法,所以真正适合于泡茶的盖碗是明代才出现的。
当年妙玉给贾母献茶,用的是“成窑五彩小盖钟”,指的是明代成化官窑的盖碗,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清五彩盖碗
这时的盖碗较唐宋的托盏深,适合存茶叶,加了盖子,却没有底托。
大概是晚明或者初清,盖碗又加了托,成了现代意义的三才碗。
有人认为托就是防烫手用的,细想其实也未必。
一杯茶,如果拿起来烫手,那喝起来肯定烫嘴,干嘛非得拿?
放那凉一会再喝呗。
托的核心价值,更多的是一种仪式感。
托盏出身在门阀贵族家庭,到了明清也是上层社会的用具。
诸多茶器里,盖碗是最难使用的,要用两只手,动作得缓慢从容,看上去雍容华贵,其实是怕碗从托上摔下来。
上流社会,或者有闲阶级,就喜欢玩这些有技术门槛的东西,平民轻易学不会,贵族就刷出存在感了。
金錾花高足白玉盖碗 清
到清代中叶时,三才碗已经成了官宦门第的标配,大户人家也纷纷效仿。
古装剧里常有这样的镜头,客人上门,仆人便献上盖碗茶来。
客人自己吃茶无妨,若主人端起盖碗,口称“请茶”时,便是逐客令,这叫“端茶送客”。
到晚清时,盖碗不再被上层社会垄断,而是成为市井之物,并且衍生出许多规矩。
比如四川的茶馆里,把盖子放在碗的不同位置,可以表示许多暗语。
堂倌我这该续水了
暂时离开,还会回来接着品的
外地人初来乍到,求帮忙
没带够钱,要赊账,请给个方便
喝好,可以收拾茶具了
民国时,因为国会的存在,还意外催生了一种新茶具。
几百个议员坐一起开会,每人面前一个盖碗。这时盖碗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容量太小,不一会儿,一碗水就没了,几百个人纷纷要添水换叶子,几十个服务员奔走其间,场面一片混乱。
于是当时的国会通过了一份特殊的“议案”:把茶碗搞大。
任务交给了景德镇的江西瓷业公司。刚接到任务时,设计师一筹莫展,烦了好几天。有一天在旧仓库里转悠时,突然来了灵感,整出了这么个东西↓
这不是马克杯嘛?
对,景德镇从明朝开始就做马克杯,不过都是欧洲人OEM(代工)的,做出来直接装船出口。
马克杯,就是Mug,金字塔时代埃及人发明的,主要是喝热饮,比如啤酒——没错,那时啤酒要趁热喝。
现代马克杯
后来传到了欧洲,材质是木头金属等等,明朝开始从中国订做瓷的,中国人才看不上这种水桶形的怪物,从来不用。
江西瓷业公司给马克杯加了个盖,以利保温,冠以总理名号,叫“中山杯”,算交差了。因为杯身是直筒形,又名“中山筒”,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使用有把的茶杯。
流传到现代,马克杯俨然已经代替盖碗成为主流杯具,但保留着老传统的盖碗仍为爱茶之人推崇。既然要用盖碗,咱们就规规矩矩地用,盖碗的形没变,老规矩也不能变。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 观复嘟嘟 视频作者:马未都 如涉及到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同行微信公众平台转载请声明!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也可关注我们的微信号:shgudong 阅读更多精彩的文章。
购买古董、参加拍卖加微信:15201921803(微信号:guwanyuansu)
鉴定与古董买卖 请加微信:shgudong (给我们留言)
全国热线:4000897882
订阅古玩元素网,请扫一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