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就就TALK
就就,90后新媒体创业者、国家理财规划师、精致生活主义者。在银行工作4年后辞掉稳定工作,从小镇回到广州创业。时刻精进、热爱生活,分享职场干货、理财经验、成长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姓关注  ·  阴雨天啥时候结束?点我揭晓答案 ·  2 天前  
程序员的那些事  ·  苹果放弃 DeepSeek ... ·  3 天前  
百姓关注  ·  刚刚,娃哈哈声明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就就TALK

章子怡一句话惹众怒:不要指责别人不体面,你只是比较幸运而已

就就TALK  · 公众号  ·  · 2021-01-09 11:02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把我们置顶/设为星标吧

一起在职场中精进、成长~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大概是最近最有感触的一句话了。

我们每天会收到许多他人的信息,或好或坏,但总有一类人,以“体面”的角度出发,审视甚至批判他人的生活。但如果你无法共情他人的痛苦,至少保持沉默。

——就就

首发 | 精读(ID:Jingdu999)



01


《我就是演员》第三季开播了,导师章子怡的点评还是熟悉的配方,犀利又毒舌。

但这一次,观众似乎不怎么买账。

比如,对演员盛一伦不留情面的评价,就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节目中,盛一伦的比赛作品是《香蜜沉沉烬如霜》。

看过他演戏的人都知道,说难听一点,是出了名的面瘫选手,比赛中的表现也让人一言难尽,的确很难夸出口。


当年因为《太子妃升职记》意外爆红后,盛一伦资源不错,哪怕人气不再了,也依然陆续有戏拍。

只不过,之后的每一部剧,都没有这么高的热度,拍着拍着,他就渐渐淡出了观众的视线。

对于这一点,盛一伦承认,自己演技不好,所以想演的剧本演不了,就只能接一些烂片。


结果章子怡是这么反驳他的:

“你说你没有选择权,那你为什么不能拒绝拍戏呢?你缺钱吗?不适合的角色不要演啊!

我的恩师张艺谋导演曾经告诉我,不要接烂戏,因为在烂戏的剧组里会养成不好的表演习惯。

你为什么不能沉淀下来,沉住气,平心静气地慢慢等待,直到等到有发挥又适合你的角色为止呢?”


这番话反矫情是到位了,但多少有点“何不食肉糜”。

就好像地产大佬王石劝年轻人“别老急着赚钱,太焦虑了可以爬爬山、做做公益”一样。

所以,表演指导郝蕾一开始还礼貌地点头,直到章子怡说完那句“表演不是一个低门槛的艺术种类,没有天赋的努力毫无意义”之后,终于忍不住开怼了:

“没有人生下来就会演戏,我也是从不会演戏到努力学会演戏的。

我没有子怡的幸运,大学就拍了张艺谋的作品,之后不用接太多烂戏,就有非常多的好资源找上门,我就是拍烂戏成长起来的。

但是我的演技起来了,谁也拿不走,烂片也没能妨碍我成长,导演也不会因为我拍烂戏的过去就不给我拍电影的机会。”


的确,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章子怡的天赋和运气,19岁就演上了名导张艺谋的电影,之后一路顺遂,人在家中坐,就有好剧本从天上来,不需要也没机会接烂戏。

大多数演员,都需要经历拍一堆古偶时装、演配角、以及不可避免的拍烂戏,并从中磨练演技,才能一步步出头。



02


章子怡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对资源不好的小演员发表评论。

但她出道即巅峰,从没经历过“没有选择权”的感觉,所以她分享的道理很难引起共鸣。

而郝蕾恰恰相反,她是一个从底层演员一点一点摸爬滚打上来的。

她的那番话,其实就是在用自己的经历告诉盛一伦:我天赋不行,也曾不体面地生活过,但我现在坐在了评委席,你也可以。

这不仅鼓舞了演员,更道出了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普通人的上升之路。

这种接地气的点评,才更让人感到推心置腹。

郝蕾的点评之所以圈粉,是因为她站的立场不同。

一个人所站的立场,决定了他说话的内容。

有一个关于出租车司机的微博故事,很有意思。


这个司机之所以能够想开,并不是真的悟出了什么大道理,而是他被分了三套房,有这个资本了。

如果他每天要为生计发愁,上有老下有小,所有人都等着他赚钱来维持生活,他还能不被生活绑架,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吗?

生活中的很多人,习惯站在自己的视角,以为很了解别人,于是自以为是地加以评判。

但其实,人和人之间并不相同,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不工作也衣食无忧,偶尔出来也只是为了体验生活。

而有的人,为了生活不得不疲于奔命,甚至一天打几份工,不敢休息,也不敢生病,努力了大半辈子,也不一定能活成郝蕾。

这两类人当中,前者就总是喜欢劝后者想开一点,不要被物质和金钱束缚,要去追求更有意义的东西。

一如章子怡对盛一伦说的,要珍惜自己的羽毛,别随便接烂戏。

但是,像盛一伦这个咖位的演员,本来就没有好资源,如果不接烂戏,他拿什么来养活自己呢?

有一个词,叫“管窥”之见,大意是说,在稀缺的状态下,人们会专注于某一事物,而这也意味着会忽略其他事物。

比如,当我们沉浸于一本书或一部电视剧中时,面对旁人的提问往往会充耳不闻。这就是稀缺导致我们产生的“管窥”之见。

一个金钱稀缺的人,为了活下去,他们就不得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赚钱”这件事上。

他们没有太多的心思考虑如何享受生活,如何让自己过得更体面。

解决温饱的问题,就够他们耗尽心力了。

所以,不要嘲笑他们不懂得生活,也不要指责他们钱赚得不体面,你只不过是比他们幸运而已。


03


前段时间,一篇名为《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的文章,在网络上刷屏。

文章的内容,主要是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的一段演讲内容。


演讲中,刘瑜指出,为了应对不确定性,许多父母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都变得越来越焦虑。

具体体现在,中国的年轻人上大学、读研、读博,国内读完、国外读,拿了第一学位、拿第二学位,拿了第二学位、还想拿各种各样的证书。


有的文科出身的家长,为了辅导孩子考大学,甚至硬是把自己锻造成一个理工科的学霸。


除了学习成绩,家长还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从小就参加各种兴趣班。

因为在他们看来,谁的成绩越好,谁会的多,谁就越有能力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成为时代的赢家。

最终,许多孩子在高压的环境和要求中,考上了大学,却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要干什么,为了什么,有些甚至还没考上大学,就跌进抑郁和自杀的深渊。

刘瑜认为, 父母与其逼着孩子成为一个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让孩子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跟随内心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她甚至自我调侃:我家孩子以后就开个奶茶店就得了。实在不行, 开个煎饼店也行。


刘瑜的这段演讲,的确是道出了当下家庭教育的现状,也让许多家长表示认同并反省。

但有一个问题是,她始终是站在自己的视角,拿自己的孩子举例。

而她自己是清华大学副教授,丈夫是著名哲学家周濂,也是人大的教授,这样家庭出生的孩子,就注定已经不是普通人了。

就像奇葩说辩手储殷说的:“你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即便你不好好学习,最后混退学了,至少也是个高晓松。”

简而言之,刘瑜老师的这个演讲, 道理很对,但不接地气。

有人拿她和山区的女校长张桂梅做对比。

这个把大半辈子都奉献给学校的张校长,以90%的升学率,拼命培养了1800余名云贵山区的女孩走出大山,去到她们父辈无法企及的“外面的世界”。

而她所用的方法,就是和刘瑜唱反调的填鸭式教育。

每天凌晨5点,张校长就督促孩子们起床跑步晨读,一顿饭必须在10分钟内吃完,争取一切时间不停刷题、死记题型、拼命学习。


因为只有这样,姑娘们才能走出贫困和大山,考上浙大、武大、厦大和川大。

这是她们唯一一次改命的机会。


刘瑜之所以可以轻松地调侃,是因为她的孩子从小所得到的教育资源,赋予了他更多的选择。

他可以努努力,成为社会的精英,也可以顺其自然地做好每个人生阶段该做的事,享受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

就算成为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个起点很高、不同凡响的普通人。

而生活中大部分成绩平平的孩子,如果不争分夺秒地努力,大学考不上,将来一日三餐都没着落,拿什么去支撑自己的梦想,拿什么去享受生活呢?


04


一个人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站在什么位置上说。

有些人随便跨一步,就能抵达的目的地,或许是另一些人奋斗一生都无法到达的终点。

不同的处境,势必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见识;不同的感受,自然催生不同的言行。

立场不同的人,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

一天,主人捉住猪,猪大声嚎叫,猛烈地抗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