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弘扬中华道家文化,替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云南省人民政府  ·  事关农用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购置与应用补贴!我 ... ·  11 小时前  
云南省人民政府  ·  事关农用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购置与应用补贴!我 ... ·  11 小时前  
湖南发改  ·  首批“机器管招投标”项目开评标完成 ·  20 小时前  
湖南发改  ·  首批“机器管招投标”项目开评标完成 ·  20 小时前  
低维 昂维  ·  浙江大学Nano ... ·  2 天前  
低维 昂维  ·  浙江大学Nano ... ·  2 天前  
财宝宝  ·  @财研研呀 @财多多-多多 么么哒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子道德经

饭局遇上这3种人,立马放下筷子走人,不是迷信,要多留心

老子道德经  · 公众号  ·  · 2024-12-17 06:00

正文



借一斑以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佳句

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美文

自古以来,人们一见面就习惯问候“吃了吗”、“下次一起吃饭“。

诚然,吃饭聚会无疑是最受欢迎的社交方式。

相聚一桌,或是谈天说地,或是推杯换盏,总能折射出不同性格的人。

然而,成也饭局,败也饭局。

鲁迅先生说:“借一斑以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吃一次饭,见一次人品。

当你在饭局上,遇到以下三种人时,或许你该放下筷子,敬而远之。

言行不一的“时间刺客”

古人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不妨回过头,你的生活中是否有人总放你鸽子。

答应的事情屡屡拖延,约好的见面总是迟到,承诺的话语成了过眼云烟。

尤其是在饭局上,让人等上一小时,然后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路上堵车”。

一顿饭等得多了,耐心会被消耗;迟到的时间久了,情谊也将错过。

公元前564年,春秋时期的卫国,国君卫献公继位。

那时卫国已经衰落,但献公不招贤才,还待臣子不好,大臣们都很不满。

特别是孙林父和宁殖,他们手握大权,也让献公很猜忌。

有一天,献公突然邀请他们二人吃饭。

两人很高兴,以为能缓和关系,就盛装出席,

等了很久,但献公却没来,进宫一看,原来献公在打猎,玩得很开心,根本忘了吃饭的事。

孙林父和宁殖 二人很生气,但还是忍着问献公为什么。

献公轻描淡写地说自己忘了,还要改天再约。

这下两人彻底失望,觉得献公不靠谱,总是出尔反尔,随时可能会对他们不利。

于是,他们决定先发制人,起兵叛乱,直逼皇宫。

而卫献公措手不及,只得在亲信的保护下,仓皇逃往齐国。

这一切,都只是因为一场没有赴约的饭局,让大臣们失去了对国君的信任。

莫言说:“人生百年,君子难遇,小人难缠。”

人生一程,有些人常常把“信用”不当回事。

以欺骗为衣,以利用为裳,挥霍信任,离间真心。

这样的人,小事做不到,大事靠不住。

常言道:“做人守时,做事守信。”

诚信乃立人之本,无信则寸步难行。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与其等待不守时的人,不如与守时之人共聚一堂。

口无遮拦的“八卦大王”

与人交往,最怕的是“话多话不当”。

八卦大王,总是不请自来,开口就问,“听说你们最近有什么事?”

将饭桌变成公开的市集,把隐私当成谈笑的资本。

作家周国平说:“边界感是一个人的底线,就像一把尺子,有度数。”

话多伤人,情薄言多。

成年人最大的修养,在于“分寸感”。

民国年间,上海滩繁华依旧,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偶尔得以相聚。

刘先生与赵兄自幼相识,后因各自奔波而多年未见。

一日,两人偶然重逢有天在街上碰到,俩人都很高兴,两人找了个小馆子坐下,一开始还挺好的,聊聊过去,说说现在。

但没过多久,老赵就开始不停地问刘阿明的私事,比如家里老婆,孩子,挣多少钱。

刘阿明有点尴尬,想换个话题,可老赵就像没听见,继续问个不停。

于是,他只能硬着头皮,尽量用轻松的语气回答,希望老赵能自己察觉。

饭吃完了,俩人也该散了。

刘阿明心里有点堵得慌,觉得这次聚会十分无趣的。

就这样,一段友谊因为一次不愉快的聚会而蒙上了一层阴影。

人与人之间,靠得太近会刺伤彼此,离得太远又无法取暖。

而“刺猬法则”,正是与人交往最好的武器。

做一只刺猬,再亲密也要保留分寸,再依赖也能彼此独立。

《增广贤文》中说:“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学会三缄其口,不轻易泄露自己,以免无心之言成为他人攻击的箭矢。

凡事,千万别知无不言。

尤其是当你面前的人总是毫无分寸时,与其久留,不如淡然一笑,选择远离。

杨绛曾写道:“人家窗户上挂着窗帘呢,别去窥望。”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互不干扰,各自安好。

有时,少管身外之事,认真经营自己,才是清醒的处世之道。

占尽便宜的“蹭吃一族”

弘一法师曾说:“我不知何为小人,但每件事好占便宜的就是。”

生活中有一些人,他们似乎总是擅长于“索取”而非“给予”。

别人请客时,最先登场; 一旦轮到他们,便笑着说“下次我请”,但这句“下次”却永远不会兑现。

像是一个只进不出的“黑洞”, 只顾着享受 ,却从不回馈。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

那些嘴上占尽便宜的,恰恰是没有好日子过的。

袁枚的《子不语》中,有个关于乾隆年间扬州的故事。

有个姓张的游客,到了扬州后,为了省钱就住进了寺中。

有一天晚上,他在寺里碰到一个白胡子老头,自称吴刚子,特别会聊天,啥都懂。

张游客觉得跟他特别投缘,两人就成了好朋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