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管学人
致力于为政管学人们提供优质的学科资讯和服务,促进学科发展、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政管学人

《公共管理学报》2024年第2期目录&摘要

政管学人  · 公众号  ·  · 2024-05-03 08:30

正文

[新刊速递] 第20240503期 总第297期

本文内容转载自《公共管理学报》

内容版权归原官方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如需转载分享本文,请注明“排版/格式来源于公众号[政管学人]”

《公共管理学报》

2024年第2期目录&摘要


本期“新刊速递”推文学君为大家整理了《公共管理学报》杂志2024年 第2期 的所有论文,包括论文的 题目、作者、作者单位以及论文摘要等 。本期期刊目录如下:

一、中国情境的公共政策执行专题


01. 地方政府的政策整合如何促进政策有效执行——云南省S县政策“组合拳”的案例研究

作者: 杨斌1

作者单位: 1.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 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重要环节,协调统一的政策关系是实现政策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然而,现有研究多偏重单一政策执行情境,相对忽视了多元政策执行情境。为此,借鉴政策整合的概念,本文通过对云南省S县打好政策“组合拳”的探索性个案研究,分析地方政府对不同政策关系的调适及其影响政策执行的过程。研究发现,为统筹多元政策关系及其执行,地方政府通过政策目标价值统合、政策工具组合实施、政策系统结构集成的运作方式实现政策整合;政策整合则通过目标群体建构、执行主体交互和政策效应叠加的作用机制,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这些发现是对政策整合研究的情境性拓展,发展了政策关系的知识谱系。作为政策关系调适的理想类型,政策整合突破了政策执行发生于单一且分离的政策子系统的理论预设,为理解中国场景的政策执行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对地方政府优化政策系统结构和协调多元政策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

关键词: 地方政府;政策“组合拳”;政策整合;政策执行;政策关系;

PDF全文: 地方政府的政策整合如何促进政策有效执行——云南省S县政策“组合拳”的案例研究 (有效期30天)


02. 高势能政策执行偏差的困局及其秩序破解——基于医改政策执行的观察

作者: 曹琦1严则金2

作者单位: 1.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

摘要: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任务与体制基石。诸多医改政策具有较高的政治势能,但在实际执行中却产生偏差,政策执行结果与初衷偏离甚至相悖。现有研究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机制解释力不足。本文从高势能政策的本质入手,提出秩序维度的思考,认为高势能政策普遍旨在重构秩序,而政策执行偏差就来自于“自发秩序”向“自觉秩序”转化过程中的秩序困境。本文首先从类型学意义上,界定政策执行偏差包括“逆执行”、“形式执行”和“弱执行”三种主要类型,相应选择公立医院规模控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三项代表性政策进行分析,并与“有效执行”的三项政策案例进行比较,提炼高势能政策执行偏差秩序视角的理论解释。认为高势能政策有效执行需要共享价值、结构功能与激励契约三项秩序要素的适配和共生,否则自觉秩序就不会生长,政策执行就会产生偏差。高势能政策不能只满足于制定环节的价值理性,还要关注执行环节中关键秩序要素能否统合支撑秩序范式转化。

关键词: 高势能政策;政策执行偏差;医改政策;自觉秩序;自发秩序;

PDF全文: 高势能政策执行偏差的困局及其秩序破解——基于医改政策执行的观察 (有效期30天)


03. 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响应差异化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分析——基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多案例比较

作者: 李乐乐1张雨晴2古德彬3

作者单位: 1.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摘要: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响应表现出差异化的行为。本文立足于政策执行的经典理论,从央地关系和地方政府角色的视角构建地方政府政策响应行为差异化的理论解释框架。本文认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响应行为受到其扮演的“国家代理人”、“理性人”和“社会代理人”这三重角色的影响。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为例,本文采用多案例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地方政府政策响应差异化的影响因素及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三重角色会影响其政策执行的主观意愿,地方政府可支配资源会对政策执行形成客观约束,最终所产生的地方政府的整体政策目标序列是解释其政策响应差异的重要机制。本文的研究发现为理解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地方政府更好地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改善民生保障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央地关系;地方政府角色;政策响应;政策目标序列;医保支付方式;

PDF全文: 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响应差异化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分析——基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多案例比较 (有效期30天)


04.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回顾与展望——《公共管理学报》创刊2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 黄欣卓1李大宇2

作者单位: 1.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 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 本文是对“向历史致敬:《公共管理学报》创刊20周年暨中国公共管理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的综述。本文在梳理与总结会议主旨报告和平行论坛发言的基础上,从溯源学科发展历程、把脉学科现实境遇、前瞻学科未来图景三个维度,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进行了系统反思。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迅速成长,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当下,面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课题,公共管理研究正致力于推进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实践创新。展望未来,学科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提升公共管理学科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国公共管理研究走向国际学术前沿。

关键词: 公共管理学科;公共治理;数智治理;自主知识体系;国际话语权;

PDF全文: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回顾与展望——《公共管理学报》创刊2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有效期30天)


05. 算力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本质特征、基础逻辑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作者: 米加宁1李大宇2董昌其1

作者单位: 1.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 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 本文提出算力驱动新质生产力,系统阐述了算力成为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理论逻辑,深入洞悉了算力引领人类社会迈向数智文明的发展趋势,探讨了算力、新质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并立足新质生产力视域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研究认为,算力正在加速成为驱动社会生产力变革的关键力量,引领生产方式从工业化社会向智能化社会转变,是塑造未来新发展格局的决定性变量。算力与数据、算法的交互融合,正在催生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的新质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反过来也进一步促进了算力生态的创新与应用,形成相互赋能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算力驱动的智能革命正在重塑经济运行规律、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国家治理理念等,成为数字化时代国家治理变革的内在驱动力。由此,本文提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立足算力驱动的新质生产力视角,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发力,既要在算力基础设施、算力生态以及核心技术跃迁等方面加大战略布局,又要在基于场景的人工智能应用等环节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最终形成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有机结合的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算力;第四次工业革命;国家治理现代化;人工智能;

PDF全文: 算力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本质特征、基础逻辑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有效期30天)


06.标准化治理何以推进高质量数字政府建设——基于广东省“粤省事”政府服务平台案例研究

作者: 曹太鑫1姜宝1康伟1,2

作者单位: 1.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摘要: 从电子政务发展到数字政府,从单部门政府服务变为整体政府服务,从“物理空间”碎片化政府部门向“数字空间”整体政府过渡过程中,数字政府建设标准设定存在适用性较低、标准冗余等问题,导致部分数字业务服务质量不佳、内部审批行政效率低下等诸多困境,制约了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如何通过标准化治理促进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数据、业务、制度、技术协同建设,从而推动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是当前数字政府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广东省“粤省事”政府服务平台单案例研究,剖析“粤省事”政府服务平台标准化治理过程,解析标准化治理推动高质量数字政府建设理论逻辑。研究发现:标准化治理贯穿数字政府建设的全过程,是数字政府建设的基础支撑之一;数字政府标准化治理的基础是权责清单建设和数据要素高效利用,核心是业务流程重构,其治理结果是技术赋能和推动数字政府制度重构;标准化治理推动了治理主体的高效协同,促进了数字政府中的整体性治理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标准化治理;数字政府;整体政府;政务服务平台;高质量建设;

PDF全文: 标准化治理何以推进高质量数字政府建设——基于广东省“粤省事”政府服务平台案例研究 (有效期30天)


07.政绩竞争与条块合作:指数驱动地方政府治理的运作逻辑——基于S市公安局“平安指数”项目的分析

作者: 原超1

作者单位: 1.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 指数何以驱动地方政府有效开展治理工作的?本文以S市公安局“平安指数”建设过程为案例,引入权力规训的理论视角,剖析指数在政府组织中的应用过程和运作机制。研究发现,指数治理是一个“条”与“块”在地方治理创新的政绩压力下,实现地方权力与资源再分配的政治过程。一方面,作为一种稳定的向上级政府呈现政绩的表达渠道,指数体系将上级政府的注意力引导至有限的指标上,使得职能部门实现治理创新和部门边界的扩张。同时,“条”通过监控机制和考核机制,对下级块形成强激励,推动了地方条块的有效合作。另一方面,指数基于可视化和显示度特征,将“块”模糊的、难以测量的政绩以“指数”简易化、数字化和排名化的形式呈现给上级“块”和社会舆论,“条”调动“块”的积极性,形成了稳定的“印象政绩”,助推地方治理创新中的条块合作。研究结论可以为技术与组织关系以及基层治理中的条块关系研究提供可能的分析思路。

关键词: 指数治理;权力规训;条块关系;不确定性;技术治理;

PDF全文: 政绩竞争与条块合作:指数驱动地方政府治理的运作逻辑——基于S市公安局“平安指数”项目的分析 (有效期30天)


08.政策试验中的议题学习机制——以X市“多规合一”改革为例

作者: 赵远跃1

作者单位: 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 政策试验既是推动改革的重要策略,也是改进政策安排和提升治理适应性的有效手段。在高度模糊的试验情景下,决策者通过创设议题学习网络,鼓励地方官员、政策专家、利益相关者参与,在持续的互动中,促进了不同来源知识的分享与应用。在文献回顾基础上,本文提出政策试验的“议题学习-知识生产”分析框架,区分了议题学习的三种模式,即地方官员驱动的规范学习、政策专家驱动的认知学习和利益相关者驱动的社会学习,三种模式分别生产合规性知识、科学性知识和情境性知识。基于X市“多规合一”改革的实证分析,本文识别了议题学习的权威倡导机制、迭代协商机制、双轨驱动机制、议题再建构机制,阐释了其内在逻辑关系。促进政策试验中的议题学习需要区分不同学习模式,了解不同参与者的身份特征,有针对性设计政策措施,形成合作型知识生产模式。

关键词: 政策试验;议题学习;知识生产;多规合一;多方互动;

PDF全文: 政策试验中的议题学习机制——以X市“多规合一”改革为例 (有效期30天)


09.专家参与决策的影响力差异何以出现?——基于S市城市微更新项目的考察

作者: 郭禹辰1冯雷1

作者单位: 1.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摘要: 在决策中保证合理、有效的专家参与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既有研究讨论了专家的参与方式与知识类型,但无法充分回应相似决策需求和条件下专家参与为何产生差异化影响力的现实问题。基于“知识-政策”相关文献,本文提出专业知识渗透的分析框架,包含决策中知识输入、知识与政策联系、知识与政策互构以及决策结果与调整等四个阶段。结合过程追踪法与对比分析法,本文观察了S市“桥梁改善”与“店招管理”两项城市微更新项目的决策过程,发现四阶段各具体节点上的知识渗透效果存在项目间的区别。研究表明,知识与政策间有效的联系和共识生产有助于知识渗透并生成积极的专家影响力,而知识输入在专家普遍参与的背景下不一定产生实质影响。本研究有助于丰富专家参与决策的理论解释,同时在知识渗透过程的类型和条件方面有待继续讨论。

关键词: 专家参与;知识渗透;影响力差异;决策过程;城市微更新;

PDF全文: 专家参与决策的影响力差异何以出现?——基于S市城市微更新项目的考察 (有效期30天)


10.评比表彰项目中弱势部门的行动策略及其限度——以A市提高级“妇女之家”创建项目为例

作者: 张振洋1王哲2

作者单位: 1.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2.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摘要: 各级党政部门发起的各类评比表彰项目已成为公共行政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但鲜有文献关注群团组织等弱势部门何以动员“块块”及其代理人参与自身主导的评比表彰。本文基于对A市及下辖3个区提高级“妇女之家”创建项目的长期田野观察,运用案例研究法,借助条块关系视角,考察了“妇女之家”创建项目中“条条”追“块块”的新特征及“条条”(妇联)的行动策略。研究发现,妇联(“条条”)作为相对弱势部门,在无力正面竞争属地(“块块”)及其代理人注意力的情况下,往往被迫采取情感治理、荣誉置换、项目统筹、借道社会组织等策略争取“块块”及其代理人的参与。尽管这一方式提升了提高级“妇女之家”项目的参与率和影响力,但也引发了三方面负面后果,包括项目包装导致“强者恒强”、参与积极性低带来的“拼凑应对”导致创建悬浮化、资源借用导致项目无法突破治理瓶颈。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学界对评比表彰项目类型学及弱势部门行动策略的认识,未来学界可进一步关注“条条”动员策略的异质性等问题。

关键词: 评比表彰项目;弱势部门;“条条”追“块块”;群团组织;

PDF全文: 评比表彰项目中弱势部门的行动策略及其限度——以A市提高级“妇女之家”创建项目为例 (有效期30天)


11.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路径差异研究——以北京市三个社区为例

作者: 许文文1张牧辛1

作者单位: 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

摘要: 探究社区治理共同体多元建构路径的差异表象与生成机制,有助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进程。本文搭建“情境-主体-行动”分析框架,通过多案例比较研究,发现:(1)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存在主体吸纳型、资源撬动型、居民凝聚型三类典型路径。(2)三类路径在联结机制、决策机制、治理绩效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主体吸纳型路径中,社区居委会通过搭建治理平台,实现以自身为中心的多主体共同行动;在资源撬动型路径中,社会组织通过确定利益耦合点,实现多元主体有效协同;在居民凝聚型路径中,社区居民以治理精英为中心不断凝聚,最终形成治理同心圆。三条路径的治理绩效呈现出阶梯型进阶样态。(3)路径差异的根源是社区治理相关制度的不同。路径差异的生成机制为不同的制度塑造了不同的治理压力传导路径,进而决定了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关键主体,不同的关键主体依据自身的战略性资源采取了差异化的行动方案。经过案例研究和理论对话,本文探究了中国基层治理情境中的合作生产,丰富了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内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