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菲林考研
电影考研辅导 | 中传、北师大、北电、资料馆、艺研院、北大、上大、厦大、武大、重大、暨大等全国范围内高校的学硕戏剧与影视学/专硕MFA电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骏景农业  ·  东北玉米开涨了!多个好消息…… ·  昨天  
微观三农  ·  初五南方大范围降雨持续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菲林考研

热点关注|狮吼不再——米高梅百年浮沉

菲林考研  · 公众号  ·  · 2024-11-19 22:00

正文

菲林考研 不止电影

FILMS AND BEYOND

南风漫过山野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米高梅电影公司(Metro-Goldwyn-Mayer,简称MGM)不仅是美国旧好莱坞八大影业公司之一,更是美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自1924年由米特罗、高德温和路易斯·梅耶三家公司合并成立以来, 家以怒吼狂狮为标志的好莱坞巨头已走过百年历程。


在大萧条时期,米高梅独领风骚,以其“星河般浩瀚”的巨星阵容、极尽奢华的大场面歌舞片、精妙的神经喜剧,以及《乱世佳人》《宾虚》等鸿篇巨制,在好莱坞占据了一席之地。此外, 米高梅还创作了经久不衰的“007”系列,塑造了经典不朽的《猫和老鼠》形象,并发起成立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推出了奥斯卡金像奖。


然而,辉煌不再,狮吼落幕。2010年,米高梅宣告破产,2022年3月17日,流媒体新星亚马逊以84.5亿美元收购了这家曾代表经典好莱坞时代的电影巨头。


(在米高梅迎来百年纪念之际,资料馆也在放映相关作品,细数狮吼年代留下的璀璨明星。北京和苏州的朋友们也可以前往中国电影资料馆,一睹米高梅的经典风采哦。)



从时间维度来看,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兴衰,几乎映射了多半个世纪的美国电影史。 它曾拥有从制片到发行再到影院的完整产业链,在好莱坞黄金时期长期占据龙头地位 (虽部分时间被派拉蒙赶超) ,但在40年代末的派拉蒙案后迅速衰退。米高梅的命运多舛,与传统制片模式的没落和其一贯的保守风格密切相关。
MGM
初创期
1924年5月17日,美国洛氏公司的老板M.洛将米特罗影片公司和高尔温影片公司、L.B.梅耶制片公司合并,组成了米高梅公司。 面对无线电广播普及带来的电影业危机,1923年米特罗电影公司出现严重亏损。老板马尔科斯·洛夫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买下了同样濒于破产的高德温电影制片公司,并选择了与路易斯·梅耶合作。三家公司合并后,米高梅开始了其电影帝国的扩张计划。 在总经理梅耶的卓越领导下,米高梅逐渐成为电影界的巨无霸。
路易斯·梅耶
邀请路易斯·梅耶加盟后,马尔科斯·洛夫继续在纽约扩大他的连锁影院。梅耶的首要任务是让伙伴欧文·萨尔伯格改变拍摄策略。《He Who Gets Slapped》是米高梅启动后发行的第一部电影, 标志着米高梅致力于拍摄规模宏大、精致且老于世故的影片。 当时最大的拍摄项目是《宾虚》(1925年,1958年翻拍,两者均为米高梅出品),影片已在罗马拍摄数月,成为当时好莱坞有史以来最昂贵的电影。由于马尔科斯·洛夫的影院多数位于纽约和东北部城市,米高梅的电影观众主要是“城里人”。路易斯·梅耶和欧文·萨尔伯格深谙观众心理,最终凭借这部影片,米高梅一举树立了出产高品质影片的声誉。只用了一年时间,路易斯·梅耶就让米高梅超过了环球,成为好莱坞的头号制片厂。此后四分之一个世纪,米高梅一直占据此位。
MGM
辉煌期
每一个看过米高梅出品电影的观众都一定对他们的狮头商标记忆犹新。1928年,它与米高梅“为艺术而艺术”(Ars Gratia Artis)的座右铭一起成为米高梅的注册商标。 米高梅的雄狮商标还一度成为美国的象征。第一代Leo,斯特拉斯(无声片时代)存在于1916年到1924年。而第一次发出吼声的狮子是第二代Leo,它被用在了1928年上映的有声电影《南海白影》中,这部电影也是第一部在欧洲放映的有声影片。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娱乐业却异常兴旺,人们倾向于躲进电影院以忘却现实的痛苦,米高梅因此赚得盆满钵满,推出了《绿野仙踪》《双城记》等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影片。在发掘金·凯利、弗雷德·阿斯泰尔、朱迪·嘉兰等大牌明星的同时,还从其他公司挖来了巴斯特·基顿等明星,一度成为好莱坞的头号制片厂。

正是在这一时期,影史上最大的成就——奥斯卡奖逐渐形成。 当时被称为“好莱坞之王”的路易斯·梅耶在一次晚宴上提出,要把好莱坞优秀的演员、导演、编剧、摄影和制片人等精英团结起来,调解纠纷或在制片厂的领导下起疏解作用,当时在他的发起下成立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由米高梅公司的著名影星道格拉斯·范朋克为首任主席。为了提高效率,学院后来采用颁奖的方式来嘉奖在电影摄制方面有显著成就的人士。从1929年5月16日第一届奥斯卡奖举办以来,奥斯卡奖就成为AMPAS的“主营业务”和代名词。
华纳兄弟于1928年引入有声技术,帮助公司摆脱破产危机并迅速盈利。米高梅也紧随其后,于1929年投资35万美元拍摄了歌舞片《百老汇的旋律》,以其华丽的布景、新颖的歌舞设计、自如的声效,将电影推向新高度。影片上映后轰动一时,并摘得第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30年代好莱坞鼎盛时期,米高梅公司是最大的电影公司,每年生产40-50部影片。 米高梅拥有美国最受观众欢迎的影星和导演,顺应了经典好莱坞时期电影工业的发展趋势,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壮大。
克拉克·盖博是“明星制”形成下米高梅签约的第一个巨星
除此之外,米高梅在明星的经营和管理上也独树一帜。 作为招徕观众最重要的手段,明星具有超强的产业能量。经典好菜坞时期的米高梅星光熠熠,克拉克·盖博、斯宾塞·屈塞、加里·格兰特、琼·克劳馥、凯瑟琳·赫本、葛泰·嘉宝、伊丽莎白·泰勒等大明星都效力于米高梅麾下。明星不仅提升了影片的号召,也增强了米高梅包租影片的议价能力。放映商之所以被迫接受米高梅打包出售的策略,主要是因为观众想看大明星出演的电影。从本质上来讲,包租是以观众趣味为导向,以参加演出A级影片的明星为要,提高了B级影片的价格。
MGM
中落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米高梅电影公司遭遇了致命打击, 使之落下神坛。 1948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做出判决,要求大公司停止非法垄断,制作公司只能分管制片,放弃发行和电影院业务的经营。 派拉蒙案打破了经典好莱坞时期形成的垂直垄断体系, 对米高梅产生了两个重要影响:一是必须剥离其控制的影院,二是包租被认定为非法。这一系列变化为降低制片风险,米高梅减少了影片产量,将B级影片交给独立制片商制作,并将与明星签订的长期合同改成了短期合同,释放了明星的产业能量,带来了明星经纪业务的繁荣。
与此同时,电视工业的兴起和欧洲电影业的复兴,使得好莱坞娱乐电影的出口受限,新媒体形式给电影工业带来了极大挑战。 为了应对电视工业的挑战,米高梅采用了奇观电影的制作模式,以区别于电视。其中最成功的尝试是1958年推出的史诗巨片《宾虚》,该片预算为1500万美元,创下当时电影摄制成本的最高纪录,同时也创造出美国国内高达7400万美元的票房。
《宾虚》
《宾虚》的成功,使当时濒临破产的米高梅迎来了中兴时刻,为电影界带来了 “以大制作抗衡电视冲击” 的新理念,使20世纪50年代末的好莱坞电影业重获生机。尽管如此,旧有工业垄断结构的打破,以及电视工业的竞争,大大加剧了米高梅的制片风险。从1950年代开始到1970年代期问,米高梅虽不时有叫好叫座的佳作推出,但却不能扭转公司接连亏损的命运。
MGM
衰落期
进入1960年代之后,随着美国并购法案的松动性修改,新一波的并购浪潮涌起,经营困难的制片厂均成为其它公司的收购对象。与其它被收购的制片厂不同,收购米高梅的柯克·柯尔科里恩,其志趣并不在电影工业。 在柯尔科里恩统治时期,米高梅沦为套利工具,在其主政时期,米高梅被三次买进后,又频繁卖出。 不仅如此,米高梅的商誉资产还被挪移到酒店业上,拉斯维加斯著名的米高梅酒店就是这一经营策略的产物。在柯尔科里恩频繁的买卖操作之下,米高梅不仅丢失了大量片库,在制片业上也出现了“大撤退”的制作思路,每年的出品量不超过6部,且均为低成本影片。
柯克·柯尔科里恩
柯尔克里恩的染指,让米高梅错失整合于全球媒体公司的良机。 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并购后,主要制片厂纷纷被纳入媒体巨头麾下。而并入柯尔克里恩泛娱乐集团的米高梅,并未将发展重点放在电影制片业务上,这使其错过了电影业务发展的黄金时期。环球、哥伦比亚等公司纷纷利用新科技特效,制作了《罗纪公园》、《蜘蛛侠》等卖座电影;而新崛起的皮克斯、梦工厂抓住了动画科技的商机,漫威则抓住了漫画改编电影的商机。与之相比, 米高梅错过了电影制作革新的趋势潮流,继续因循过去那套早已行之无效或者收效甚微的制作理念。 索尼于2004年对米高梅的收购,本来有利于米高梅自身结构的调整,但索尼感兴趣的是米高梅的片库资源,并未导正米高梅的发展方向。在收购米高梅后,索尼关闭了米高梅除007系列电影和《粉红豹》系列电影之外几乎所有的摄影棚。
望远镜公司
2009年底,米高梅的债务危机正式爆发,债权人要求出售米高梅来抵债。 最终米高梅电影公司和望远镜影业达成合并协议,望远镜影业的两位创始人将接管米高梅,米高梅高达40亿美元的债务将以新公司股权的方式支付。 债权人将掌握米高梅95%的股权,剩余的5%股权将由望远镜电影公司掌握。这家曾经叱咤好莱坞的电影公司最终在2010年3月25日申请破产。

2010年12月20日, 米高梅与望远镜正式合并 ,凭借五亿美元的融资,米高梅告别破产,重组正式生效。之后它又拍摄了“霍比特人”系列,翻拍“007”系列,最后在2021年5月26日, 米高梅被亚马逊收购。



不可否认,米高梅出品了无数改写历史的经典影片。除了经典的007系列和猫和老鼠系列,更有多位名扬世界影坛的电影人在米高梅旗下完成了自己最具风格化的突破性作品。
进入60年代后,米高梅虽已进入衰落期,但依旧不妨碍其经典作品的诞生。 例如比利·怀尔德执导,玛丽莲·梦露、托尼·柯蒂斯和杰克·莱蒙主演的《热情似火》(1959)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爱情喜剧。柯蒂斯和莱蒙的突破性反串、梦露的迷人歌喉是影片毫无疑问的卖点,而故事对性别议题的前卫探讨也是影片日久弥新的原因之一。怀尔德与莱蒙再度合作,雪莉·麦克雷恩惊艳出演的《桃色公寓》(1960)无论是荒诞的职场设定还是两性间的爱恋博弈都能让今天的观众生发深深的共鸣。
《十二怒汉》(1957)由日后被米高梅收入囊中的联美公司发行,继而成为前者一笔价值连城的版权资产。本片的影史地位无需赘述,它已经被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翻拍。片中对真实和怀疑的讨论,在今天依然叩问着每一位观众。赛尔乔·莱昂内的《黄金三镖客》(1966)是处处自带BGM的西部片高峰。恩尼奥·莫里康内留下的经典配乐与在西班牙实地取景而获得的大气磅礴令本片不同于其他意大利西部片,成为联美公司最高回报的一笔投资。
进入70年代,好莱坞呈现出一派新气 布莱恩·德·帕尔玛一鸣惊人的《魔女嘉莉》(1976)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恐怖片。今年大火的《某种物质》在诸多细节上都致敬了本片。将两个跨越50年的故事联系起来看,更令人浮想联翩。伍迪·艾伦与黛安·基顿联袂主演的《安妮·霍尔》(1977)是纽约文艺青年的精神写照和犀利自嘲。近期逝世的“《闪灵》女星”谢莉·杜瓦尔也在片中客串出演了一位“品味不俗”的女性。
进入80年代,米高梅在评论界和票房数字上都斩获傲人成绩,展现了其能文能武的双重魅力。 马丁·斯科塞斯风格化的野心之作《愤怒的公牛》(1980)将罗伯特·德尼罗送上奥斯卡影帝宝座。《雨人》(1988)是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柏林金熊奖双料获奖影片。本片的成功自然得益于达斯汀·霍夫曼与汤姆·克鲁斯的默契演出,而汉斯·季默所做配乐不同于好莱坞的惯常风味,赋予影片别样的惆怅气质,也是功不可没。詹姆斯·卡梅隆的首部长片《终结者》(1984)是一部探讨超级人工智能威胁人类命运的作品,其创意和技术都极具前瞻性。保罗·范霍文执导的《机器战警》(1987)是影响了中国几代观众的经典科幻片。虽然影片邪典气质十足,但其内核却是将人工智能放置在秩序和正义的框架内进行严肃讨论。战警意识觉醒后的高潮大战酣畅淋漓,极具史诗感。
在米高梅的片库中,还藏有一组经典的异色之作,为大银幕贡献了独一无二的女性角色。 大卫·林奇的《蓝丝绒》(1986)惊悚迷离,伊莎贝拉·罗西里尼的演出是影片的点睛之笔。乔纳森·戴米的《沉默的羔羊》(1991)几乎为接下来二十年的罪案片立下美学范式。朱迪·福斯特饰演的FBI学员虽然在追凶途中时时处于下风,但在表演上她有绝对实力与安东尼·霍普金斯平分秋色。雷德利·斯科特在《末路狂花》(1991)中让赛尔玛与路易丝实现纵身一跃,创造了影史又一经典定格。幕后功臣编剧卡莉·克里则凭借本片摘下奥斯卡最佳编剧奖。



米高梅的变化说明,派拉蒙案之后的米高梅未能把握工业发展的趋势。 在派拉蒙案之前,作为好莱坞五大制片厂之一的米高梅,凭借其垂直整合的制片、发行和放映体系,坚守“内容为王”的原则,并通过其发行和放映网络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然而,派拉蒙案后,法院的裁决打破了这种垂直垄断,导致电影工业逐渐融入更广泛的娱乐产业,新兴媒体巨头通过横向整合取代了纵向整合。

后派拉蒙时代米高梅的发展显然有悖于此,伴生出现的恶果是对“内容为王”行业本质的弃守。 尽管在重组后,米高梅重新调整了战略,回归到以内容为核心的制作理念,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米高梅最终被亚马逊收购,成为其流媒体业务的一部分。这一转变标志着米高梅从传统电影制片公司向互联网公司的转型,也反映了好莱坞传统制片厂在流媒体时代所面临的挑战。
亚马逊收购米高梅
亚马逊收购米高梅,意味着其在流媒体领域的进一步扩张。米高梅的版权和内容库对亚马逊来说价值巨大,有助于其在流媒体市场上与其他竞争者抗衡。 亚马逊希望通过这次收购,为其Prime Video平台注入活力,增强竞争力。米高梅拥有超过4000部电影和1.7万小时的电视节目,包括《猫和老鼠》和“007”系列等经典作品,这些都是Amazon Studios影视部门的重要资产,也是亚马逊在流媒体时代与其他平台竞争的关键。

在流媒体肆虐的情况下,线上平台的权力和比重在不断上升。我们过往已对此有过太多的探究,利弊均显。亚马逊收购米高梅或许算不上什么壮举,米高梅也不会就此死而复生。也许亚马逊并不愿意简单地重复好莱坞昨天的故事。 人们期待的是,这两张旧船票能否登上新的客船。


参考资料:

米高梅的复兴之路—— 以漫威为参照. 曹怡平

巨头陨落|米高梅:从初创到辉煌. RDR文化传播

特别策划:狮吼年代. 艺术影院



视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