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留几手
我觉得我像一个艺术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谭丁带队现场督导长沙市工人文化宫原址新建项目 ·  2 天前  
潇湘晨报  ·  突遇交通意外,知名专家去世 ·  2 天前  
潇湘晨报  ·  25℃!湖南即将升温,但冬装先别收! ·  3 天前  
新闻株洲  ·  制造名城走进上海交大 ·  3 天前  
潇湘晨报  ·  杨幂,申请强制执行!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留几手

“斜杠青年”靠谱吗?

留几手  · 公众号  ·  · 2019-04-28 18:43

正文



现在流行一种“斜杠青年”,指那些干过各种不同工作,有许多亮丽头衔的人。他们不仅是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还是健身教练,纹身师,漫画家,rapper 等职业,多才多艺,涉猎广泛。



这种活法据说能让生活更自由、更有意思,迅速成为了一种潮流,得到许多年轻人的追捧。

这种跨界真的有这么好吗,到底是不同职业之间的融合碰撞,让我们变成“复合型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还是会让我们变成样样通,样样又不精的“万金油”?


01

反传统的“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最早出现在一本美国书籍《双重职业》里,英文为“Slash”。书中提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单一职业,转为多重职业来体验一种丰富、多元化的生活。


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用“斜杠”来区分不同职业,比如“插画师 / 咖啡师 / 摄影师 / 计算机程序员”,“斜杠”便成了这一群体的代号。



在以前,老一辈们觉得,人这一辈子就是努力学习,考上好学校,找到铁饭碗,然后安分守己地做到老,一生只打一份工。


他们没有意识到生活还有别的可能,也没有足够多的平台去发挥其他特长。求稳的心态也束缚了大家的手脚, 如果一个老师突然去当一个摇滚歌手,会被看成不务正业。

如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思想在解放。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掀起了信息化浪潮,不仅提高了人们的见识,还提供了许多可以大显身手的平台。教育、娱乐、艺术等服务业的兴起满足了年轻人多元化的兴趣, 大家的选择越来越多,不再只是为了谋生,开始不断尝试感兴趣的工作。

“斜杠青年”应运而生。他们反向行驶,发展多元兴趣,迈入未知领域,成为了人群中“唱歌里面最会画画,画画里面最会唱歌”的人。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做过一个调查,52.3%的受访青年确认身边有“斜杠青年”,56.7%的受访青年认为“斜杠青年”可以高效利用时间,充实生活。



02

“斜杠青年” or “玩票青年”


很多“斜杠青年”其实是在玩票。


反对“斜杠”的人认为,“斜杠青年”很浮躁,缺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你要想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就,就必须耐心深耕。



很多人转行单纯只是因为倦怠无聊,不想每日重复相同的工作,做一枚枯燥的“螺丝钉”。 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啥东西都尝两口,觉得不好吃就立刻换,随兴趣频繁跳槽,每份工作都浅尝辄止。


甚至为了获得周围人羡慕的小眼神,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一些人没有发表过文章,只是偶尔在博客里写点东西,也照样标上“作家”的名号,只学会做一个简单的小蛋糕,也自称“甜点师”,看了两本心理学的书,便叫“心理咨询达人”。


这些人不管谈什么话题,他都能聊上几句,上至国运经济、股市艺术,宏观视野大如宇宙,下到插画摄影、咖啡调酒、英雄联盟,各行各业无所不知。但生活却没说的那么光鲜亮丽,没前景,工资低,在外面高谈阔论,回到家关灯吃面。


他们只是把“斜杠青年”当作遮羞布,以掩盖自己的一事无成,看似学会了很多本领,实际上不过是花拳绣腿,派不上真用场。


知道和擅长是两回事。 “管理哲学”之父的查尔斯·汉迪在畅销书《大象与跳蚤》里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问题是我们如何把自己的一技之长变为一个产品或者一项服务,并让人愿意出钱购买。”



一个人要在相应领域达到一定水准,别人肯花钱买他的技能,他才能算是真正的“斜杠青年”, 而不是“拿来主义者”的自嗨。

但是,在多个领域都有一定深度,从0到1,需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勤学苦练。人每天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在这有限的资源里你还要再挪出点来应酬、打球和谈恋爱,更不要提学习新技能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贪多求快,蜻蜓点水,既没有在新职业形成较大竞争力,也荒废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斜杠青年”变成了“玩票青年”,如狗熊掰棒子,得不偿失。



03

为什么别人可以跨界成功?

世界著名艺术大师 达芬奇 是一个典型的“斜杠达人”。他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


▲达芬奇,画家 / 雕塑家 / 发明家 / 哲学家 / 音乐家 / 医学家 / 生物学家 / 地理学家 / 建筑工程师


还有我们熟悉的青年作家韩寒,他不仅写了很多畅销书,还自编自导,拍了3部电影,累计票房近30亿元,同时还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赛车手。他是中国职业赛车史上唯一一位场地和拉力的双料年度总冠军。


▲ 韩寒,作家 / 编剧 / 导演 / 赛车手


根据“1万小时定律”,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他们是如何做到在短时间内,精通多个领域的呢?


在精通一个领域的基础上,学会“能力迁移”和“资源迁移”。


达芬奇首先是一名优秀的画家,具备了夯实的绘画功底,熟悉几何比例、透视等技巧。 他从雕塑家跳到雕塑家、建筑工程师时,就天然具备了设计、艺术优势。由于当画家时详细研究了人体各个部位,熟悉每一块肌肉,在跨行到医学解剖时,他的绘画能力、对人体结构、比例的了解,就会让他在解剖领域如鱼得水,比普通人更快成为解剖领域的专家。


凭借画家和雕塑家带来的金钱、声望等资源,他囊中有钱,仓中有粟,又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去学新东西,比如天文学、物理学等。


▲ 达芬奇画的人体解剖图


韩寒同理,他首先是一名著名作家,拥有较强的遣词造句能力,成像能力,审美能力和群众影响力,以及一定的积蓄。 写作能力帮助他在编辑方面写出许多金句台词,成像能力让他快速分镜,审美能力又让他对电影的构图以及配乐有独特的格调。而这些金句、构图、配乐和个人影响力,正是电影票房火爆的主要因素。


靠写作挣来的钱让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赛车的兴趣当中,靠着源源不断的金钱投入和自我坚持,他最终成为了顶级的赛车手。


▲ 著名金句——“从小听到很多大道理,可依旧过不好我的生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