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
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
据车百智库
《新环境下构建健康、可持续汽车供应链体系》
调研报告显示,企业供应链管理面临四大挑战,其中一大挑战便是车企价格战传导供应商“内卷”,降本压力激增。
如何在保障供应链稳定与效率的同时,避免陷入恶性循环,成为摆在每一家企业面前的现实考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价格战之下,供应链面临哪些压力?
2、汽车供应链不把价格打下来,就只能被抛弃?
3、市场价格体系剧烈变化,如何平衡车企和供应链之间的良性关系?
1
ONE
自去年初起,车市的价格战非但未见缓和,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今年年初,比亚迪就掀开价格战的序幕,两款荣耀版车型定价下降至8万元以内。随后,理想、小鹏、广汽埃安、特斯拉等品牌持续跟进,纷纷调整价格,或者给出补贴优惠政策,本质上都是以降价来换取市场份额。
4月,新能源车企间的价格战更是进入白热化状态。据统计,超过38家车企的126款车系参与了价格调整,涉及车型广泛,新能源与传统燃油车均未能幸免,此番价格战比年初比亚迪甩出荣耀版全家桶时还惨烈。
价格战的逻辑便是以价换量,但这套打法的负面作用显而易见:车企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两月,汽车行业利润率为4.3%,整体工业企业利润率为4.7%,汽车行业整体利润率偏低。
一辆汽车拥有2万多个零部件,其中有六成零部件需要向上游供应商采购。整个市场的价格向下移动,几乎所有车企都开展新一轮降本增效。据车百智库在调研报告
《新环境下构建健康、可持续汽车供应链体系》
里介绍,车企价格战压力迅速传导为供应链降本压力,2023年初部分车企就要求供应链企业整体降本30%。
今年年初,盖世汽车援引大和分析报告指出,特斯拉要求上游零部件供应商降价最多10%,其认为特斯拉的减价行动会令其他新能源车企利润率受压,同时对中国汽车行业整体气氛造成负面影响。彼时特斯拉所处的困境是,由于2023年的连续降价,特斯拉的毛利率已经从一季度的19.3%下跌至三季度的17.9%。按照行业惯例,供应商每年都会向车企提供3%—5%的降幅,但依然由于价格战,博世2023年被要求降价15%,今年很多主机厂更是要求一级供应商在去年基础上降价20%。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
指出,“2024年,产业竞争格局进入深度重塑期。行业洗牌会加速,一部分企业有了成长的机会,而对一些企业来说日子会更加难过,这就是市场。”
2
TWO
降本博弈
智能电动化时代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汽车零部件行业,传统金字塔结构的产业链正经历深刻变革。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三电系统与智能软件系统的兴起,不仅重新划分了利润的天秤,也对供应链企业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
第一个挑战便是成本控制。
智能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有的利润中心从传统动力总成转移至三电系统及智能化软件,这对供应链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与成本控制能力。在价格战的持续影响下,供应链企业既要维持自身利润,确保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又要积极应对主机厂的降本需求,以保持市场竞争力,这无疑是一个微妙的平衡游戏。
第二个挑战是资金链紧张。
由于车企倾向于延长支付周期以改善自身现金流,供应链企业往往要承受更长的账期,这不仅增加了资金占用成本,还可能引发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因此,如何在不牺牲长期研发与创新能力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成为企业战略规划的重点。
降本压力之下,市场份额与利润,成为夹在供应链企业中的两难。一方面,供应链企业要保证自身的利润,以便于后续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保障自身继续留在牌桌之上。另一方面,要保证自身的市场份额,需要进行更大幅度的降本,这又要以牺牲利润为代价。
面对强烈的降本需求,一些零部件企业已经推出了低成本的竞争方案。例如,在智驾领域,今年行业中开始出现1万元乃至5000元以内的低成本高阶智驾方案。
3月,大疆车载在公布其智驾平台产品“成行平台”最新进度时称,这是一套能实现任意点到点的城市领航高阶智驾,整个系统的硬件成本大约只需7000元。4月,地平线也发布了新的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征程6系列,并宣称“普惠级城区NOA跟高速NOA系统成本会降低40%,真正推动智能驾驶去让每个人触手可及,系统成本在5000元以内”。
据车百智库
《新环境下构建健康、可持续汽车供应链体系》
调研报告介绍,除了降本外,企业供应链管理还面临三大新挑战:
汽车行业正面临快速的技术迭代和缩短的车型更新周期,要求供应链大幅提高效率并快速响应新技术导入;同时,整车出口促使供应链全球化,带来用户偏好理解、跨境法规遵从、以及国际合作的新挑战。在此背景下,企业和供应链间的关系转型,包括生态定位、跨界合作模式,以及在竞争中建立互信的长期战略合作,成为亟待探索的关键议题。
3
THREE
从价格战到共生合作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与麦肯锡团队的联合研究报告
《驶向2030: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与展望》
揭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趋势及其对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带来的深刻影响。预计到2030年,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1.2万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近1.6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4%;其中,新能源汽车相关零部件的市场份额更有望从2023年的约16%跃升至2030年的约50%。这一系列变化不仅预示着汽车行业的技术革命,也意味着汽车供应链的结构与管理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塑。
“过去整零关系比较清晰,现在到了新的‘两化’阶段,确实在发生变化,大家越来越接受,现在的供应链关系是一种网状共生、开放合作的关系。”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
当然他也指出,供应链关系还在重塑中,“目前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彼此各有分工,各环节都在寻找用一个怎样的关系让汽车的供应链更加健康可持续。”
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说过:“创新的本质,是对已有资源更有效地重新组合,以达到更高的效率。”面对汽车行业价格战的持续影响及市场体系的剧变,整车厂与供应商之间的资源重组,已成为现代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构建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供应链关系已成为行业共识。这一过程不仅要求主机厂与供应商强化危机意识,更需要双方以一种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态度,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实现全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而不能简单地零和博弈。
在此背景下,车百智库在调研报告
《新环境下构建健康、可持续汽车供应链体系》
提出,加速构建与优化供应链战略管理体系成为破局的关键路径。以下几点策略尤为重要:
第一,转变供应链管理思维,深化协同合作。
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转变,从简单的交易关系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这意味着供应链管理需从孤立的产品单价考量上升到整个运营成本和使用成本的全局视角,同时单独关注软件作为供应链中的关键一环,确保其在整个生态中的高效管理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