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刘晓博说楼市
原创的财经评论,独立的观察视角,深度的市场剖析。联系方式:QQ:1527356260;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详解2024年全国财政账本:举债增加,支出扩 ... ·  18 小时前  
凤凰网财经  ·  暴涨3000%,卖爆了! ·  21 小时前  
数据宝  ·  最新筹码大幅集中股出炉 ·  昨天  
四川商务  ·  我国服务贸易规模首次超过万亿美元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31省份GDP增速最新排名来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刘晓博说楼市

缺水的广东,把最好的水输送给香港

刘晓博说楼市  · 公众号  · 财经  · 2019-08-22 17:43

正文

来源:瞭望智库(zhczyj)


这两天,关于香港供水的问题引起了热议。


无论古今中外,水资源都是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中央政府启动了一项规模宏大的引水工程,解决了香港同胞的燃眉之急,为香港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根基。


东深供水示意图(图/香港水务署)


文 | 王若愚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本文摘编自“观察者网”客户端,原文首发于2018年3月29日,原标题为《 喷内地供港的“港独”,东深供水历史了解一下?》,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香港很缺水!




香港是个沿海岛屿城市,没有大的水系, 吃水主要看天,水资源短缺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 英国人在香港建立殖民统治后,相继建立了多个“水塘”(即水库),建起了自来水系统,基本满足老百姓的用水需求。 但一旦遇到大旱天气,缺水就会发生。 1902年、1929年,香港爆发了严重水荒,港英政府被迫采取制水措施,控制居民用水。 好在那时香港人口少、工业不发达,尚未造成严重危害。


二战过后,内地移民大量涌入,香港人口迎来了一个急遽增长的时期,从1945年的60万增至1963年350万人,加之香港加工出口贸易兴盛,这些都对用水提出了极大的需求,仅靠香港是无法解决的。 因此, 早在1950年,就有香港企业家致信中共中南局领导,反映香港缺水的问题,希望内地帮忙解决。


很快,对港供水上升到国务院议事日程,广东省政府也着手勘探路线,开展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


然而尴尬的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港英政府对从内地引水格外忌惮,原因无他, 生怕内地借水资源来卡住香港的脖子。 所以,好几年都没有进展。 直到换了一任港督,加之企业家不断反映“水荒”,港英政府才着手谈判。 正好内地从1959年11月动工兴建香港水库,于是双方约定,每年由深圳水库向香港提供2270万立方米(50亿加仑)淡水。 1961年2月1日,深圳水库正式向香港供水。


1960年11月15日,港英政府与广东政府就供水问题达成协议(图/香港水务署)


之所以深圳水库供港水量不大,是因为港英政府不想过分依赖内地,而且他们要坚决花钱“买”水,也不让内地占了免费支援的优势地位。 但内地对香港毕竟是关爱的,每千加仑(约合4546升)象征性地收1毛钱,不加重香港老百姓的负担。


然而形势比人强,很快香港就遇到了困境。 从1962年底开始,香港出现自188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严重干旱,并一直持续到1963年,连续9个月都没有下过一滴雨。 无奈之下,港府采取了制水措施(限时段供水),从开始的每天供水4个小时,到后来每4天供水4小时。 一时间,大号储水铁罐在香港卖到脱销。 每到供水日,香港人无论大小,都提着大大小小的罐子出来打水。 据说今日香港的排队文化,正是来源于那时排队取水的经历。 为了这来之不易的水,也发生了争抢乃至械斗等悲剧。


1963年香港大旱期间,每四天供水一次,图为市民排队候水的情形


挑水成为香港妇女们日常生活的重责。图为排队取水的人流


港英政府为了应对旱灾,也是费尽了脑筋。 他们加大马力淡化海水,但一来产量不高,二来成本高昂,也是吃不消。 经过内地政府同意,他们还派出巨轮到珠江口汲取淡水,但也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满载淡水的邮轮正在码头卸下淡水


内地对香港缺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港英政府实在挺不住了,终于派出了代表来到广东,协商取水供应香港的问题。 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拍板,敲定了从东莞桥头镇提取东江水,一路提升46米、倒流83公里,流入深圳水库,再供应香港的方案。


在当时,这可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工程。 不说别的,光做好这个工程设计都非常的难。 广东省政府立刻动员了近2万名民工投入建设,包括80多名当时十分稀缺的大学生。 1年的工期经历了5次台风、暴雨、洪水的袭击,还有1名大学生不幸牺牲,才最终建成,累计消耗资金3584万元。 当时即便是港英政府,都惊叹内地的过人设计和惊人速度。


1964年,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的情形


根据广东省与香港政府签订的《关于从东江取水供给香港、九龙的协议》,广东每年供应香港淡水6820万立方米,水费为每立方米1毛。 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向香港供水,第一年的供水量就是当时香港所有水库水容量的2倍。


2

东江水助力香港腾飞




虽然东江水供港了,但港英政府依旧提防着内地,并在供水多样化上做了很多文章。 他们一方面兴建了万宜水库、船湾淡水湖等大型水库,进一步扩大香港的水库容量。 同时,他们对海水淡化念念不忘,投入了极大精力大搞淡化工厂,努力提高海水淡化产量、降低淡化成本。 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东江水占香港淡水总需求量的比重并不高,在30%至40%间徘徊。


然而,香港自身淡水量本来就不足,海水淡化成本又高,加之香港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对水资源的更加急迫,在种种因素作用下,即使港英政府不情不愿,还是慢慢提高了东江水的供应量。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东深供水工程进行4次大规模扩建、改造,累计耗资76亿元。 随之供水能力也逐步提升,从开通初期的0.68亿立方米,提高到现在的24.23亿立方米,其中年供港量为8.2亿立方米,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供水量,最高可达到11亿立方米,确保能够满足香港方面的需求。 至2017年12月,累计对港供水240亿立方米,相当于搬运了1个半洞庭湖的水,占香港总用水需求的75%。


这边厢,是香港人利用内地丰沛的水资源,迅速地发展经济。 那边厢,却是东深供水工程沿线,为了保护水资源的质量,作出了巨大的付出。 比如,河源的新丰江水库是供港的主要水源地,他们先后拒绝了500多个总投资600多亿元的工业项目落户,累计投入上百亿资金整治全市河流,还花费巨资建立了十多公里的防护林。 在东江水供港这个政治任务面前,大家执行起来毫不含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