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力图构建一支未来联合部队。以美国国防部长卡特为首的美军高层有种紧迫感,未来两年要对美军做出重大且持久的变革,开发新的作战概念和作战能力。本文翻译自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在美陆军战争学院战略研讨会上的报告。“信息化混合战争”、第三轮“抵消”战略、“空地一体战2.0版”,在该报告中得到深入的阐释。
“信息化混合战争”
过去13年,美军重点关注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非正规战,形成了相关作战技能。如果说,巴格达街头和阿富汗山谷是非正规战的试验场,那么,未来美军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混合战争。
2006年黎巴嫩战争期间,以色列国防军与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的军事冲突,让人们见识了一个混合型的敌人。在对以色列国防军进行全面研究后,真主党成功地从一支游击力量转型为一支可怕的准常规战部队,实力与以色列国防军不分上下。这与以往情形大为不同。此前几次战争证明,以色列军队精通多兵种联合作战。在1973年阿以战争中,面对大量反坦克导弹和先进的防空力量,以色列国防军使用炮火压制和机械化步兵,以这种经典的火力与机动结合方式,对抗埃及和叙利亚的反坦克猎杀小组。可是到了2006年,这种战法不再奏效。值得一说的是,黎巴嫩战争前,以色列国防军只用25%时间训练高烈度作战行动,其余时间重点进行低烈度作战训练。黎巴嫩战争后,以色列国防军把80%的时间用于高烈度多兵种联合训练,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真主党的例子说明,美军若想击败打响混合战争的敌人,需要加强高烈度多兵种联合训练,也需要寻找新的作战方式。这正是第三轮“抵消”战略的主题。
在克里米亚和乌克兰,俄罗斯展开了其总参谋长所说的“非线性战争”。这是下一个层级的战争。在那里,战斗分不同阶段展开,从特种部队的秘密行动到旷日持久的非正规战,再到最终升级为正面碰撞的代理人战争。值得一说的是,如果对手发动常规战,怎么打,美军轻车熟路。问题在于,当前对手的战法模式尚不清晰,他们通常运用代理人、准军事人员,以及欺骗、渗透和持续的“拒止”手段,也就是“灰色区间”来实现自身目标。美军很少在这种“灰色区间”作战,因而必须熟练掌握这种战法。这类冲突一旦从“第五纵队”和“小绿人”的秘密行动演变为两军之间的正面冲突,就极具挑战性。这种混合型对手尽管规模较小,却纪律严明、组织严密,并拥有有效的指挥控制手段和大量防区外武器,对美军构成实质性的挑战。
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有点类似“放大版的真主党”。他们使用先进的俄制炮位侦察校射雷达,对乌克兰的炮兵火力进行快速精准定位,并运用无人机确认目标,实施深入打击。乌军指挥官报告称,他们只要一联接上无线电网络,就会在几分钟内遭到对手精准的火炮打击。
从这类混合战争中,人们见证了精确武器的扩散,这是一种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武器。火炮的精确度以圆概率误差来衡量,其实质就是以目标点为圆心,50%的炮弹都应落在这个圆圈内。优秀的炮手加上良好的天气,可使155毫米榴弹炮圆概率的误差范围保持在100到200米内。然而,如果炮弹上加装GPS制导装置,误差范围就可降低到五米以内——几乎可以百发百中。以色列制造的“火球”GPS制导迫击炮的圆概率误差为一米,远远高于110米的标准。俄罗斯122毫米“冰雹”火箭弹如果装上GPS制导装置,就会成为兰德公司研究人员所说的“定点清除武器”。这些精确打击武器的扩散还将继续。未来,我们不仅将面对GPS和激光制导的迫击炮和火炮,还会面对红外自寻的和反辐射武器,以及“发射后不管”反装甲武器。
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也在使用先进电子战装备,对GPS频率、通信及成像雷达实施干扰,也取得显著的效果。这说明,美军不仅要在精确制导弹药广泛运用的战场遂行作战任务,还要面对敌人持续、有效的电子战威胁。
那么,这些不同层级的战争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联系就是精确制导弹药及中国军事理论家所说的“信息化战争”。换言之,就是运用网络战和电子战武器,来夺取制信息权优势。这类战争要求美军必须做到两点:一是部队必须在火力和机动战斗训练方面高人一筹;二是必须为部队提供相关能力,来遏制这些威胁。
第三轮“抵消”战略
训练有素的部队与最先进的技术结合,就是当前的第三次“抵消”战略。这项工作很大一部分内容是确认、研发和部署一系列突破性技术,并以全新的方式使用当前的作战能力,从而确立美军的竞争优势。
自二战以来,美国军事战略都是以技术优势和训练有素的人员为基础。正如艾森豪威尔战后所说,“我们的盟友被迫以血肉之躯来抵御侵略者的屠刀,而我们则是用机器和技术来挽救生命”。冷战期间,美军一直依托技术优势抵消苏军的常规优势。二战结束时,美军首先依托的是核武器,到20世纪70年代,美军依托隐形技术、制导弹药和作战网络。未来几十年,美军必须努力寻找新技术和新概念,攥紧作战优势。当然,人才始终是美军最持久的竞争优势,这里不再细说。
“抵消”战略的全部重心,就是通过创新来保持美军的领先优势和主导地位。这里要说的是,“抵消”战略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新的作战方式。过去30年,美军基于精确制导弹药的优势,已逐渐不再。至少从1991年“沙漠风暴”行动开始,对手就一直在研究美军,而且已经适应了美军的战法。过去几十年,他们重点发展一系列旨在克制美军优势的新型作战能力,特别是“反进入”和“区域拒止”武器系统,削弱美军的力量投送能力。
既然潜在的敌人在发展新的作战方式上已做出调整,美军自然不能落后。依靠单一军种或者掌控单一领域,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善于思考的敌人必然会开发出反制措施。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实质,是在所有领域对对手发起多种不同的攻击,使他们无法仅在某一领域做出调整或适应。如果他们使用高端武器系统,那么,美军会运用网络战和电子战手段来对付他们;如果他们使用网络战和电子战,那么,美军就对其感知系统实施定位、压制和致盲,强化美军高端作战系统的杀伤力。
为了应对精确打击武器的扩散,美军必须挫败敌人的导弹饱和攻击。黎巴嫩真主党向以色列北部发射了4000多枚非制导导弹,以色列“铁穹”防御系统,主要依托非制导武器的波次攻击拦截来袭导弹。想象一下,如果4000枚导弹都是制导弹药,情况将大大不同。因此,第三次“抵消”战略首先要赢得制导弹药饱和竞赛。
目前,美军依赖造价达数百万美元的导弹进行导弹防御。这种思路是错误的,因为这是将高昂的成本强加在自己身上,正确的做法是发展电子轨道炮技术。有了轨道炮,美军就可以以低价的智能炮弹拦截敌人的高价导弹,同时还可以拥有规模庞大的弹药库。这是目前美军防御系统缺少的两方面。可喜的是,正在研发的轨道炮智能炮弹,可以使用海军5英寸炮和陆军“帕拉丁”自行榴弹炮发射。如果能设计出一种通用的炮弹,就可以通过多种发射管进行发射,使美军的前沿基地与其他高价值目标免遭导弹袭击。
“帕拉丁”火炮较大的战略和战役优势是机动性。这种火炮不仅很容易部署,还可移动接敌。有了新型智能炮弹,“帕拉丁”火炮就会变成一种能够遂行多种任务的攻防武器系统。由于能灵活地调整阵地,何时进攻、何时防御便尽在掌握之中了。尽管在原型设计和演示验证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其一旦投入前沿作战基地,便具有改变游戏规则的颠覆性意义。当然,电磁轨道炮与“帕拉丁”火炮不会取代“宙斯盾”和“萨德”等区域防空系统。
一旦美军赢得了导弹饱和竞赛,并可自由进入敌人的威胁圈,第三次“抵消”战略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空地一体战2.0版”
重振多军兵种联合作战能力,并开发新的作战模式,被美军称之为“空地一体战2.0版”。1982年,“空地一体战”取代了“积极防御”。这一更加强调进攻的多军种联合作战概念,重振了陆军的机动作战能力。“空地一体战”讲究的是攻击敌军的后续梯队,而“空地一体战2.0版”则要求美军必须对敌军发动更大程度的纵深打击,直接攻击其指挥控制、侦察及目标定位网络。美军将使用网络战、电子战及远程打击手段,摧毁敌军的作战网络,然后从多个方向对其实施机动打击。
1986年《美国陆军FM100-5号野战条令》对“空地一体战”做了如下定义:“我们必须从一个出人意料的方向对敌实施猛烈打击,使其失去平衡”,行动要“迅速、难测、猛烈,让敌人不知所措”。现在令人担心的是,美军很久没有重点关注过高端对手了,美军实施高度一体化联合火力与机动的能力已经退化,特别是炮兵能力。美军从未在精确制导武器、高端网络战与电子战武器广泛运用的战场,遂行作战任务。美军承担不起以色列国防军那样的后果,美军必须保持多军种联合作战的主导优势。
有人认为,第三次“抵消”战略就是防区外精确打击。二战时期的美国将军威廉·辛普森说:“永远不要派步兵去承担那些一发炮弹就能解决的任务。”然而,过去13年的战争告诉人们,尽管美军拥有技术优势,但仍然需要地面部队与敌军进行正面作战。费卢杰战斗中,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分队通过近战,摧毁了叛乱分子的分散据点;2008年萨德尔城战斗中,坦克和机械化步兵在城市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军士兵在阿富汗科伦加尔山谷的徒步巡逻,让人想起当年在越南的远程巡逻。简而言之,不论未来取得什么样的技术进步,也不管开发出了什么样的作战概念,美军都需要地面部队。
美军必须具备分散作战、快速集中的能力。在精确制导弹药时代,集中兵力很容易遭受敌军精确打击。过去的一个世纪,分散部署一直是战争发展的主流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几次战役,步兵主要采取密集编队,冲锋陷阵;二战期间,随着无线电的发明,部队编队变得分散。即便坦克指挥官当时能够通过无线电指挥部队,美军仍面临两大难题:一个是技术上的,一个是心理上的。在技术层面,无线电是新生事物,不仅通信距离短,性能也不可靠。美军通过路易斯安那大演习等重大演训活动,才逐步建立起对新技术的信任,并调整作战构想。
美军需要温故知新。陆军需要重新拾起20世纪50年代“五群制师”(五群制师”指的是20世纪50年代,美军为了适应核战争需要,把师分成五个独立作战单位)时期的战争手册。当时,为了躲避核武器袭击,部队在广域范围分散部署。今天,美军必须能够执行“分布式网络化行动”——小股部队分散机动,需要时能快速集中,对敌实施猛烈攻击。
关键是,美军必须为这些分散行动的小股部队提供火力、情报和后勤支援,确保他们拥有克敌制胜的优势。而一些训练有素的部队,若能与机器人、自动化和无人作战系统实现无缝融合,就能打造出实力超强的小规模部队,全面提升态势感知和有效杀伤能力。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X分队”(Squad-X)项目,正在大力研究人机协同作战等构想。相信,人们将越来越多地看到人机编队协同遂行作战任务。近年来,美军在有人-无人操作系统的联合编队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比如“阿帕奇”直升机与“暗影”无人机的配合。
经济学家泰勒·科文研究过“自由式国际象棋”概念。他指出,人-电脑协同小组要强于单纯的电脑操作。自由式的作战编组模式,结合了人类感知的敏捷优势与电脑运算的速度优势,会远远优于人类或机器的单打独斗。机器人是战斗力倍增器,能够拓展人类的感应能力和身体效能。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人类将在机器人搬运工、机器人工兵、排雷机器人、反狙击机器人的协助下,遂行作战任务。
变革之路可能步履维艰,国防部的适应过程也可能阻力重重,但是这些努力必不可少。
本文经《世界军事》授权转载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马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