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大新传418博士之家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18博士之家是以博士生群体为核心志愿者、定期邀请全球华人新闻传播学术圈青年博士访问讲座的学术交流平台。每周一杯咖啡,一个汉堡,一群人围在一起,谈谈博士论文那些事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南大新传418博士之家

【第93期 林羽丰 博士】人际传播与传统生活的维系

南大新传418博士之家  · 公众号  ·  · 2017-10-30 13:2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017年10月20日,新闻传播学院“博士之家学术午餐会”第五季第3期(总第93期)如期在鼓楼校区费彝民楼A座418举行。此次午餐会邀请到的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林羽丰博士。林羽丰博士为到场的师生介绍了他的博士论文《人际传播与传统生活的维系》,本次午餐会由姜海博士主持。

姜海博士开场介绍了主讲嘉宾的学术背景:林羽丰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从陈力丹教授。曾公派访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系中国研究中心,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南京大学任教。林羽丰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讲座开始之前,姜海博士将第一期和第二期学术午餐会的合辑赠予林羽丰博士。

林羽丰博按照问题、方法、理论和发现的思路向在座的师生介绍了论文写作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研究缘起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林羽丰博士向大家说明了自己博士论文的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首先,谈到了一个现代性的问题。林羽丰博士谈到过去100年中即便每个人之间彼此是不同的,但却都过着重复的生活,重复意味着可借鉴可分享。然而这样的生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被打碎了,于是人们要跟传统的生活方式告别,和各种各样的传统的东西告别。当我们和过去告别时,我们似乎觉得我们已经和过去越来越远。但真的是如此吗?林羽丰博士用鲜活的案例事实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犹存的传统: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首都北京在二环内却看不到高楼大厦、中元节繁华都市的十字路口人们用烧纸的方式悼念逝者、标准化生产过程中木匠用的风水尺以及国学热。这些事实实际上也表明了当下社会的矛盾:一边疾步向前,一边焦虑回头,一边热情拥抱科学和理性,一边又饱受伤害转而向传统寻求慰藉。

这个现象是我们现在才发现和体验到的吗?其实并非如此,马克斯·韦伯早就注意到了传统化(traditionalism)的问题。林羽丰博士随之引出了研究的第二个缘起:经典著作的启发。马克斯.韦伯在其经典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除了讨论新教伦理是如何导向资本主义的这条主线外,他在书中也率先提出了传统主义;曼海姆在《保守主义》中也用一篇谈到了传统主义,并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被这种越来越彻底的理性化过程所取代的所有各种至关重要的关系和态度,以及与他们相对应的各种思维形式,最后的结局究竟是什么?它们究竟是完全隐退到过去之中去了,还是在某个地方被保存下来了,它们通过何种方式流传给了我们呢?”的问题。这个问题并非只是社会学的问题,也是传播学的问题。传统从来不是现代性的一部分,是不受欢迎的异质。关于异质性的一种解释就是传播的发生。传统之于现代的异质性,正是因为从过去向现在的传播。在初涉田野后,林羽丰博士注意到人际传播是传统传播的主要形式,因此也就明确了研究问题:第一,传统流传形式是怎样的?第二,人际传播如何成为传统传播的主要渠道?第三,人际传播在什么情况下,满足了人们的什么需求?第四,传统又赋予人际传播怎样的文化现实?


研究方法


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上,林羽丰博士主要采用了民族志的方法。林羽丰博士谈到,从操作上来讲,民族志要求研究者把自己嵌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中去,抛开选题,频繁出现,广泛参与,直到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不再为我的出现而好奇或不安或者不自然,而我对所要研究的部落生活也不再是一种干扰因素。让他们把我当做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使研究者得以接近真相。民族志方法的精神是要把研究过程融入到研究经历中。

在论文具体研究中,林羽丰博士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采用了格尔茨阐释性的民族志方法,强调生活的一切方方面面都是文本,都是可以做解读的。所以,林羽丰博士主要通过观察,深入家乡所在的洋口镇的生活。洋口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居住历史的乡镇,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夹击。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林羽丰博士以当地中心小学代课老师的身份走近洋口人,让洋口人接受。期间,林羽丰博士逐渐发现了洋口人在避无可避的现代化浪潮下零星但富有内涵地维持着传统的生活习惯。于是,研究开始聚焦,从洋口人生活的各方面开始寻找他们维系传统的途径。偶然的家访让林羽丰博士意识到自己所要观察和解读的主要内容就是洋口镇中心居民结构性的传统生活,以及维持这种生活的人际传播活动。

传统传播研究的意识形态

主要内容


林羽丰博士谈到当面对现实时,需要面对两个理论问题。第一,传统是什么?第二,传统生活是什么样的?林羽丰博士就第一个问题为现场的师生做了深入分析。在回答传统是什么的问题时,林羽丰博士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三个问题,即:一传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传统如果是主观的,那就是主体存在的派生,是多数人具有的一种对过去进行模仿的行为模式。如果是客观的那就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是主体之外的历史性的经验。这个问题关乎传统的第一属性。二是进一步追究传统的含义:传统的内涵是什么?是一种什么方式(习惯),人们以此安排日常生活行为?是一种知识,从而衍生出知与不知的差别?是一种仪式,形式大于内容?还是一种景观,是被观看的对象?第三个问题则转而叩问传播的角色:在传统的流传中,传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是客观的反映还是能动的干预?面对这三个问题,不同的维度就会有不同的研究表达。而在林羽丰博士的研究中,传统被视作主体性的一部分来对待,它由人的生活习惯、器物知识、仪式文化和情感关系所构成;关于传统的传播不只是一种写真反映,而是一种从观念到现实的能动的干预。

在研究中,当传统被视作主体性的一部分时,自然会涉及传统是什么和传统不是什么的问题。林羽丰博士站在结构功能主义的立场,首先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等为例说明,那些杂糅了传统元素但实际上只是现代景观的不是传统;其次“遗俗”不是传统。残留下的东西因为已经失去了传统的内核,并不是传统。遗俗因为物质性而残留但却没有用,因此,并不是传统。还有被打散的传统的碎片也不是传统。总之,传统应是成结构的,成系统的,对现实生活会形成干扰的,依旧发挥作用的东西。

借鉴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按照“器物—道德—情感”的传统三元论,林羽丰博士通过三个故事案例(开金的故事、卉的故事和梅英的故事)说明人际传播对传统生活的各方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表明人际传统参与到传统生活维系的方方面面。在器物、道德和情感这三个方面人际传播都参与到传统社会的维系中。

研究发现


林羽丰博士借鉴郭建斌、吴飞承自杜赞奇而成的传播网络分析综合比较田野生活中的传播生态,通过观察首先发现大众传播并不是维系乡村传统生活的主要方式,一是因为他们不看,不看电视或者说是被包装过的电视节目,他们只看电视剧。二是电视上播出的东西不是传统,对乡村现实生活没有形成影响,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不会通过电视寻求帮助。此外,林羽丰博士也通过事例表明组织传播也不会对传统生活维系带来影响。



结论


通过研究及发现,林羽丰博士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在传统生活下的人际传播,情境的因素异常重要;第二,传统生活下的人际传播具有它的新模式。

林羽丰博士向大家展示了传统生活现实下人际传播的文化现实。指出情境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情境仿佛不重要但在传统生活中实际上成了人际传播效果达成的根本原因。

此外,林羽丰博士指出传统的流传离不开人际传播与传统生活的维系。现代文化或者说一代人的整体文化与另一代人的交集会越来越小,这就是现代化的趋势,而流失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趋势,总有一些会被人留念,会流传下去,也总有一些会消失。

林羽丰博士在最后坦言此次活动并未将“器物—道德—情感”三元论中的情感部分向大家作阐释,所以论文中的一些内容也未能呈现,并充满诗意地表达了人际传播在传统流传中的作用。他说如果传统是艘船,人际传播就是鼓起船帆的无数缕微风,它从生活中汲取力量,将这艘船缓缓推向远方。在这样诗意的氛围和大家的掌声中林羽丰博士结束了自己的学术分享。

现场提问和答疑


2017级博士研究生李姝慧提问:在您建构的“器物—道德—情感”的三元论中,道德在人际传播中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出场的?

林羽丰博士回答,关于道德实际上我讲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块是妇德,一块是孝道。这是乡村里两块很总要的道德内容。一开始我在谈孝道时并未找到合适材料,但是后来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镇上发生的一件事,两个儿子因为照顾老人的问题未达成一致,老人自己一人搬出独住。这个事情一时间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特别是老人。后来这个事情成了我论文中一个很重要的素材。而通过我参与的一个家庭的家庭会议以及访谈,我发现关于赡养老人,关乎孝道的问题,村名们通过口述的方式,完成了道德的协商,通过协商进一步完成了道德规则的重建和维护。将父子、父女之间存在的赡养关系确定下来,成为子女实践孝道的依据,而这正是传统的内核。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同学提问:您的论文中说“遗俗”不是传统,界定得是很清晰的,但在一些案例中感觉有些内容有“遗俗”的成分,所以,到底什么是“遗俗”?

林羽丰博士回答说我对于“遗俗”的基本定义是遗存下来但没用的东西。基于这样的定义我谈的遗俗都是没用的东西。而刚才所说的归屋、归新房的仪式其实并不是遗俗。因为它并不是没用的,它是当时当刻需要的东西,它并非是残留下的无用的,而是被需要的,活生生的东西。现实生活中有些东西或许当我们需要时就是有用的,但依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作论文时更重要的是减少变量,需要关注自己所讨论因素和结论之间的相关性。所以,我探讨的是有用的被需要的传统如何被传承。

姜海博士最后作了简要的总结,一场关于“人际传播与传统流传”为主题的“学术午餐会”在全体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