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级博士研究生李姝慧提问:在您建构的“器物—道德—情感”的三元论中,道德在人际传播中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出场的?
林羽丰博士回答,关于道德实际上我讲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块是妇德,一块是孝道。这是乡村里两块很总要的道德内容。一开始我在谈孝道时并未找到合适材料,但是后来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镇上发生的一件事,两个儿子因为照顾老人的问题未达成一致,老人自己一人搬出独住。这个事情一时间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特别是老人。后来这个事情成了我论文中一个很重要的素材。而通过我参与的一个家庭的家庭会议以及访谈,我发现关于赡养老人,关乎孝道的问题,村名们通过口述的方式,完成了道德的协商,通过协商进一步完成了道德规则的重建和维护。将父子、父女之间存在的赡养关系确定下来,成为子女实践孝道的依据,而这正是传统的内核。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同学提问:您的论文中说“遗俗”不是传统,界定得是很清晰的,但在一些案例中感觉有些内容有“遗俗”的成分,所以,到底什么是“遗俗”?
林羽丰博士回答说我对于“遗俗”的基本定义是遗存下来但没用的东西。基于这样的定义我谈的遗俗都是没用的东西。而刚才所说的归屋、归新房的仪式其实并不是遗俗。因为它并不是没用的,它是当时当刻需要的东西,它并非是残留下的无用的,而是被需要的,活生生的东西。现实生活中有些东西或许当我们需要时就是有用的,但依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作论文时更重要的是减少变量,需要关注自己所讨论因素和结论之间的相关性。所以,我探讨的是有用的被需要的传统如何被传承。
姜海博士最后作了简要的总结,一场关于“人际传播与传统流传”为主题的“学术午餐会”在全体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