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重庆日报  ·  创意视频|新春第一会 绘出新重庆新篇章 ·  6 小时前  
重庆日报  ·  创意视频|新春第一会 绘出新重庆新篇章 ·  6 小时前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  重庆春节哪里人气最旺?这些地方排名前5→ ·  2 天前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  重庆春节哪里人气最旺?这些地方排名前5→ ·  2 天前  
重庆市政府网  ·  春节假期前4天 ... ·  3 天前  
重庆市政府网  ·  春节假期前4天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74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2-08 13:26

正文






分科


当机结缘


分科如下:


(1)通明诸佛


诸佛菩萨应机施教,度化众生,必有当机、结缘二种。宿缘成熟,今生遇法即可得度者,称为“当机”;善根劣弱,今生遇法虽不能得度,但是能固结缘种,等待未来善根渐渐增长,最终毕竟得度者,称为“结缘”。


这是诸佛度生的通轨,“诸佛菩萨应机施教,度化众生”,针对这两种众生,一定有当机和结缘两种方式。


什么叫当机呢?就是“宿缘成熟,今生遇法即可得度者”。就是正当他的机,他遇到了立即就可以得度。


什么是结缘呢?就是“善根劣弱,今生遇法虽不能得度,但是能固结缘种”,跟他结一个缘,下一个种子,以便未来善根渐渐增长,“最终毕竟得度者”。


总之,在诸佛的座下我们肯定结过缘,所谓“不于一二三四五佛种诸善根”。我们那个时候就是结缘机。辗转到现在,遇到弥陀本愿了,“这么好的法门,念佛一定往生!”我们就是当机。


诸佛度化众生,一定有这两种状态,一是当机,二是结缘。一定是有这两种状态,不可能都是当机,有的人善根还没有成熟,他要结缘。


(2)别明弥陀


摄生三愿中,第十八、十九愿为当机愿,顺次往生,即现在行念佛等业因,紧接着次生(当生命终之后)受往生果;第二十愿为结缘愿,顺后往生,即第一生作业,第三生或第三生以后受果。


摄生三愿当中,第十八愿和十九愿就为当机愿。当机愿所释的内容是什么?“顺次往生”。什么叫“顺次往生”?这就是根机成熟了。当生听到这个法门,一旦命终,次生就往生了。这个因果关系在这一生当中就能实现,这叫当机。


什么叫结缘呢?“第二十愿为结缘愿,顺后往生”,第一生闻到名号,他也念念佛等等;但是第二生,就是顺着下面次生,没有达成往生,是顺后——第三生或者第三生之后,才受往生之果。这叫结缘愿。


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是毫不含糊、很干脆的,当生往生。第十九愿说“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也很显然是命终一现前就接引往生。这两条愿毫无疑问都属于当机愿,顺次往生。


第二十愿没有说“若不生者”,也没有说临命终现其人前,而是说“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果遂”就是果遂其志,这个语气就非常有弹性。而且它不是就这一生来讲的,而是就未来的果来说的。所谓“三生果遂”“系念往生”,它属于结缘愿。


这三愿的关系,我们把它们分成当机、结缘两类:第十八、十九愿是当机愿,第二十愿是结缘愿。


上面这个图表比较清晰地显示出摄生三愿分为当机愿和结缘愿。当机有两愿:真实愿和方便愿,第十八愿为真实愿,第十九愿为方便愿,不论真实还是方便,两愿都属于顺次往生,所以称为当机愿。


第十九愿的顺次往生和第二十愿的顺后往生属于用,第十八愿的真实属于体。


体和用是一对名相,体就是本体、主体,即它的本身。体一定有用,用也不能离开体。用一定归于体,体一定有它的用。

当机愿中明权实


在摄生三愿中,第十八、第十九愿为当机愿,第二十愿为结缘愿。结缘愿就是一条,十方众生都能结缘;当机愿有两条,因为“机”有真实和方便之分,“法”就必须和机相应,有实法和权法。


分科如下:


(1)标释权实


如诸佛之法,有权有实,以实摄权,导权归实。以之,第十八愿念佛为真实(实),第十九愿诸行为方便(权)


“权”就是方便,“实”就是真实。诸佛度众生有随自意和随他意,如果机是真实,佛就可以随自意大畅本怀地说法;如果机不真实,是方便之机,佛就必须随他意,随着众生的根机而说法。


第十八、第十九愿都是当机愿,但是第十八愿为真实愿,第十九愿为方便愿。


真实有三:


一、机真实。明信佛智,全仗佛力;


二、法真实。唯说念佛,不假方便;


三、益真实。直接化生,不住莲胎。


第十八愿真实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机真实。第十八愿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就是明信佛智,全仗佛力,这样的众生根机真实,毫不夹杂个人的自力。


第二,法真实。第十八愿唯说念佛,“乃至十念”,不说其余。


第三,益真实。就是利益真实,直接化生报土,没有很多环节、套路,也不住于莲花胎中;“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方便也有三:


一、机方便。疑惑佛智,杂有自力;


二、法方便。兼说诸行,种种调诱;


三、益方便。或归实则转入念佛,或滞权则寄住莲胎。


第十九愿的方便有以上这三方面的功用。


利益上的方便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导权归实,就是渐渐调诱,让方便的机转入真实,得到真实的利益,当生就可以转入念佛。


第二,虽然当生没有转入念佛,而滞留在诸行靠自力的权法中,但也是当机愿,所得利益也能往生。只是因为疑惑佛智,只能寄住莲胎中,五百岁不见诸佛。


有关化生、胎生等详细内容,在下一章“凡夫入报”中再讲。


(2)三经化仪权实


《大经》《观经》二经权实互显:《大经》三辈文以实摄权,胎化段废权立实;《观经》十六观导权归实,流通付嘱文废权立实。《小经》一向唯实无权。


再从三经来看权实。


“《大经》三辈文以实摄权,胎化段废权立实”,“实”就是真实念佛的法门。“以实摄权”,《大经》上辈文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三辈文中都讲实;“权”就是出家、多少修善等。


“胎化段废权立实”,“胎化段”,胎生者是因为疑惑佛智,或者说皆无智慧;化生者是因为明信佛智。这样进行明显的比较,显示出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本义是希望我们去化生的。


《大经》中的三辈文虽然说到诸行,但是在付嘱弥勒文里唯付嘱念佛,而不付嘱诸行,这也是释迦牟尼佛废权立实的意思。付嘱弥勒文如下: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前面说“佛告弥勒”,把这个付嘱给弥勒,可见唯有念佛是一念大利无上功德,其他的都属于小利有上功德。


“《观经》十六观导权归实”,“导”是引导,就是引导定善、散善三福九品的机,归入真实的救度之法,也就是机法一体的称名,念佛必然往生,这是它的总体框架。到最后流通付嘱文废权立实:


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把称名付嘱给阿难尊者,定善、散善则不付嘱。


“《小经》一向唯实无权”,释迦牟尼佛开讲《阿弥陀经》,一向唯实无权,不谈权法。讲的机是实机,讲的法是实法——一日、七日专称弥陀佛名。在《小经》中就不谈三辈九品之类了,因为它是唯一真实之法,对唯一真实之机,没有辈品的差别。凡是讲到辈品差别的,都是方便之说,有方便才有辈品。

念佛和来迎


分科如下:


如果从愿文来讲,来迎说在《无量寿经》的第十九愿;可是念佛也有来迎之意,比如《阿弥陀经》里唯说念佛,临终就有佛来迎,《观经》也是念佛有来迎,《无量寿经》也一样。第十九愿愿文如下: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那么来迎的利益到底是属于念佛还是属于诸行呢?如果属于诸行,那念佛也有来迎;如果属于念佛,那为什么第十八愿没有说到来迎,到第十九愿才说呢?这需要探讨一下。


(1)来迎利益正在念佛


关于念佛与来迎的关系,体必具用故,念佛往生必有来迎;用必归体故,诸行来迎功归念佛。


“体必具用故,念佛往生必有来迎”,因为第十八愿为体,第十九愿为用,念佛往生的作用、所展现出来的机制就是临终来迎,所以念佛往生必定有来迎。《小经》《观经》《无量寿经》都显示出念佛有这样的作用。


“用必归体故,诸行来迎功归念佛”,来迎的作用要归于体,摄生三愿是以念佛为体,虽然诸行得到来迎,但是它的功劳归在哪个地方?归于念佛,而不是诸行,诸行本身不具备这样的资格。


可是经文明明说诸行来迎,那又是为什么呢?下面对此有解释:


诸行回向愿生,故佛来迎,若不回愿,岂蒙来迎?


诸行回向愿生的话,所谓“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佛说:“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用“假令”两字,是一种不确定性的语气,或者说是一种方便性的说法。“假令不与”是从众生的立场来说,因为众生可能担心佛不来迎,所以佛说:“假如我不去迎的话,我不取正觉。你放心,我一定会去迎的。”有这种方便的语气在当中。不像第十八愿说一定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而回愿心正是表明多少有念佛之心,只是诸行行体与阿弥陀佛不亲故,非全念佛。


“回愿心正是表明多少有念佛之心”,所谓回愿,回向发愿,其实是用这一心来含摄三心——至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这里说“多少有念佛之心”,用“多少”这个词代表还没有完全转入一向专念;但是有回愿往生,多少要靠阿弥陀佛。


如果不靠阿弥陀佛,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仅靠自己修行成佛好了。但是他感觉靠自己修行成佛不可能,是难行道,所以要回愿,乞求阿弥陀佛说“我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份心就是仰靠佛的心,是依靠阿弥陀佛念佛求生的心;但是他又没有完全归入一向专念,所以说“多少有念佛”。


“只是诸行行体与阿弥陀佛不亲故,非全念佛”,和阿弥陀佛最亲的就是名号,行体当下就亲。诸行行体不亲是什么意思呢?诸行就是五种正行之外的杂行,杂行跟阿弥陀佛没有关系,不亲不近,没有亲缘、近缘、增上缘,不是全然念佛。诸行来迎,不是因为诸行本身来迎,而是因为回愿往生;也就是说,转入念佛了,归投阿弥陀佛了,才有来迎这件事。


然而诸行之人尚蒙来迎,何况念佛?故知来迎利益,正在念佛,旁通诸行。


“诸行之人尚蒙来迎,何况念佛”,诸行的人和阿弥陀佛不亲不近,这样的人尚且蒙受阿弥陀佛来迎的利益,应该说是一种格外的加恩,何况念佛本来就有来迎的利益,所以念佛就不用说了,意在言外。


“故知来迎利益,正在念佛,旁通诸行”,念佛的利益,正说就在念佛当中,因为念佛就得到佛的来迎,“人能念佛佛还念”,这是很显然的道理。念佛,佛来迎,就像我喊你,你来迎接我,很自然的。诸行来迎,不是正行,佛也来迎接,就像我不喊你,你都来迎接我了。何况正行的人,佛自然要来迎接了。所谓“旁通诸行”,念佛的利益是侧面归附于诸行的。


(2)第十八愿何故不说来迎


然第十八愿不说临终来迎者,略有四由:

(一)本誓重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理在不言故;


(二)名体一如,三缘具足,念佛佛来,法尔如是故;


(三)摄取光中,应声即现,常来护念,不限临终故;


(四)令诸行人,闻佛来迎,起欢喜心,归入念佛故。


为什么第十八愿不说临终来迎呢?有四点理由:


第一,第十八愿是本愿,本愿深重,直接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有必定往生的道理,“理在不言”,所以肯定是有来迎在里面的。


第二,“名体一如”,即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佛体,当下念佛,当下就跟阿弥陀佛有三缘——亲缘、近缘、增上缘,念佛佛就来了,佛就在名号当中,“法尔如是”,所以不用谈来迎还是不来迎。


第三,第十八愿的来迎不限在临终,只要念佛,当下佛光就摄取。在摄取光中,佛应身即现,时刻如影随形地护念我们。如果仅仅说在临终,反而不全面。


第四,诸行之人听到有佛来迎的话,就会起欢喜心,觉得“佛要来迎接我”,就会归入念佛。


(3)第十九愿何故特说来迎


前三为不必特说,后一为特意不说,而说在第十九愿。因诸行之人,非本誓重愿之机,隔名体一如之理,缺亲近增上之缘,无摄取护念之益,若不特别誓愿临终来迎,则绝往生希望。故为疏远之机,令得安心,归入念佛,弥陀大悲别发此愿,而誓临终来迎。


这四句,前三句的意思不必特别说出来,因为有这样的内涵在,自然就有这种作用和功能;最后一句则是表示特意在第十八愿不说,留在第十九愿再说,否则第十九愿的当机者心里就会不安。


“然诸行之人,非本誓重愿之机”,第十九愿的诸行之人,不是真实之机。


“隔名体一如之理”,所修的是诸行,所以没有名体一如、三缘具足、念佛佛来、法尔如是这样的道理。


“缺亲近增上之缘”,没有专修念佛,所以三缘不具足,没有亲缘、近缘、增上缘。


“无摄取护念之益”,也没有摄取护念的利益。


对于念佛往生的人来讲,这几种是自然而然都有的。对于行诸行的人来说,就有这四种缺失,如果阿弥陀佛不特别发誓愿临终来迎,他们就会绝往生的希望。


“故为疏远之机,令得安心,归入念佛,弥陀大悲别发此愿,而誓临终来迎”,虽然都是当机,但是有疏有近,对疏远的机就说“你放心,临终我一定来迎接你”,这样让他安心,从而归入念佛。


打个比喻,今天邻居有事,拜托你帮助接送一下上幼儿园的孩子,你就要对孩子说“放学的时候,阿姨一定去接你”,对他要再三地保证。对自己的孩子就不用,自然而然地会去接他。这就是显示,很亲近的人,彼此是相通相应的,不需要特别讲这句话;反而是疏远的人,要让他安心,才需要说保证的话。


所以,来迎的利益“正在念佛,旁通诸行”。诸行的人尚且蒙受阿弥陀佛的来迎,何况念佛人呢?念佛就更加殊胜了。


这是第十八愿和第十九愿的关系。

第二十愿结缘利益


分科如下:


(1)结缘机类


然有众生,虽闻弥陀佛名,或求人天福报,未愿往生;或仅少少欣求,不具三心;或虽有愿行,而中途退失,皆不得顺次往生,漏于第十八愿、第十九愿当生得度,而成结缘之机类。


第二十愿的必要性是因为有些众生漏于第十八、十九两愿。


有人听到南无阿弥陀佛,他说“极乐世界我暂时还不愿意去,我还要求人天福报”,这样的人我们见得很多,叫他往生会把他吓死,会说“我可不要往生”。


“或仅少少欣求,不具三心”,还有的人仅稍稍欣求极乐世界,觉得能往生也好;但他没有那么恳切,不具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或虽有愿行,而中途退失”,他也愿往生,也在使劲地修行,但是修到一半感觉太难了,就退心了,“我功德不够”,或者改转法门了。


上面列举了这三个类型的众生。其结果是“皆不得顺次往生,漏于第十八愿、第十九愿当生得度,而成结缘之机类”。


对人讲南无阿弥陀佛,他们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一听,“念佛就能往生啊!太好了,我愿意去”,这是第十八愿的机。有的人一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固然很好,但是单念佛恐怕不够吧?我要努力修行,加上种种的福德善根,一道往生”,这是第十九愿的机。第十九愿的机如果愿心很恳切,也可以往生。剩下的就是结缘机,他们也听到佛的名号,也知道有极乐世界,但只是结一个缘。


(2)别发第二十愿


为悯此类众生之长劫流转,法藏比丘更发第二十愿加以救度,促其尽快往生;纵然闻名信心浅薄,也如吞钩之鱼,在水不久,承此愿功,不必遥隔多生,而能速生彼国。故第二十愿称为“系念定生愿”,也称“三生果遂愿”。


此类众生,第十八愿、第十九愿漏掉了,当生不能得度,如果不再为他们专门发一条愿,他们就会漏下去,很可能要长劫流转。虽然种了一颗往生种子,但如果靠他们自己的力量,要让种子在他们内心发芽,要一世世地转回、生长,那不知道要转到哪一辈子才发得起来,这就跟诸佛的教法没有差别了。


所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为这样的众生又特别另发第二十愿加以救度,促其尽快往生。第二十愿的作用就像一个加速器,水不能往高处走,如果加一个水泵往上抽,就可以上升了。用加速器促使他们的缘分尽快成熟,让他们快速往生。


“纵然闻名信心浅薄”,就这一生来讲,有的人听到名号,信心很浅,不愿意往生;有的人虽然愿意往生,愿心也是似有似无,若存若亡的;还有的人中途退转了。即使这样的众生,只要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只要听到极乐世界的名字,也如“吞钩之鱼,在水不久”。“钩”就是指佛名号或者极乐国名,钩子就把他们勾住了。鱼都把钩吞下了,在水里的时间就不会太长了。


只要众生系念过极乐,系念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用第二十愿促使他们根机成熟,保证他们一定往生。


“也称‘三生果遂愿’”,“三生”就是说,不是顺次往生,而是第三生或者第三生以后,最快是第三生必满他们的愿。有果遂之愿的加功作用,即使今生闻名不得往生,也不会太远,不会流转很久。


(3)三生果遂


① 过现门、现未门


“三生”即过去、现在、未来之三生,此有“过现门”及“现未门”。约“过现门”,第一生(过去)植诸德本,第二生(现在)至心回向,第三生(未来)达成往生,此为《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第五愿之意。若“现未门”,第一生(现在)植诸德本,第二生(未来)至心回向,第三生(未来)达成往生,即《无量寿经》第二十愿之意。“过现”“现未”二门虽异,顺后往生是同。


“三生果遂”的“三生”,是指过去、现在、未来这三生,有“过现门”及“现未门”两种状况,“门”就是门类的意思。


第二十愿愿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过现门,就是过去和现在的情况。第一生是过去,在过去世植诸德本,第二十愿愿文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第二生就是现在,现在世“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这是第三生,未来达成往生。这是《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之一的《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第五愿之义。


现未门,第一生是现在,“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第二生是未来,“至心回向,欲生我国”;第三生是未来的未来,达成往生,就是“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这是《无量寿经》第二十愿之义。


过现门和现未门虽有不同,但都是顺后往生,都不是顺次往生。


② 三个阶段


第二十愿之作用,第一生结缘下种,第二生缘种成熟,第三生达成往生。


第二十愿的作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生是结缘下种,“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植”是种植的意思,听到名号,系念“我国”了。


第二生缘种成熟。到第二生,由于有愿的作用,缘和种就成熟了,就会发起“至心回向,欲生我国”的心,三心也就具足了。


第三生,由于第二生三心具足,缘种成熟,达成往生,第三生相对第二生来讲属于顺次往生。


③ 结缘下种


结缘下种者,名号为金刚不坏成佛之种,“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即普下成佛之种。名号法种法尔趋向极乐,故说“系念我国”,即为普结往生之缘。虽闻名而求世福之人,法种功能具足不失;由此名号法种摄受住持之力,点滴微善能成根芽,故说“植诸德本”。

 

“植”同种,“本”同根,“植诸德本”即“种诸善根”。若离名号,世善虚伪,如同浪作,不成善根,故知善根德本以名号为体。


“结缘下种”,“种”指佛种。什么是佛种?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佛的种子,在哪里念就在哪里撒下成佛的种子。众生听到了这句名号,心里就种下了成佛的种子,就会生长佛的芽,成为佛的树,结佛的果。


南无阿弥陀佛是真正的金刚不坏的佛种,不像一般的种子,被太阳一晒或者被水一泡就烂掉了,或被虫子吃掉了。这个金刚佛号的种子,一熏识心,永为道种,不会丧失,也不会腐烂。


“‘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即普下成佛之种”,听到佛的名号,等于是佛下了种子了。


“名号法种法尔趋向极乐”,名号是成佛之种,是法的种子;名号牵向哪里?自然是牵向极乐世界。


“故说‘系念我国’”,“系念我国”有两层意思:一是这个人知道西方有极乐世界,心中忆念极乐世界;一是“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自然就联想到极乐净土,就跟极乐净土相应,系在一起了,虽然这一生还没有求往生,但是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就结了一个往生的缘了。


往生的地点是极乐,成佛的种子是名号,“即为普结往生之缘”。当然,从佛的立场来看,佛的名号和极乐净土是一体性的。


“虽闻名而求世福之人,法种功能具足不失”,虽然众生的心不觉悟,求世间福报,但是名号本体的功能并不只限于世间福报,法种的功能是不会丢失的。也就是说,虽是求世间福报,可是名号的种子种下之后,它会在众生心中自然地朝正觉方向走。名号是机法一体的,是活的。


“由此名号法种摄受住持之力,点滴微善能成根芽,故说‘植诸德本’”,名号法种本身的功能作用就是摄受众生,在众生心中住持善法,摄受众生的善根不坏,让众生最终归向极乐。作为结缘的人,虽然他只修世间善法,求人天福报,而人天福报本身是腐烂的善根,不能植诸德本,但是由于名号本身有这种摄受和住持的力量,就使得点滴微善能够成为善的根和芽,就可以植诸德本。


“植诸德本”前面一定要有“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是指诸德之根本。如果是名号之外的世间善法,昙鸾大师说“皆是颠倒,皆是虚伪”,只能在三界里虚然流转,如同浪作,没有真实的功能和力用,这样就不是善根了。


我们讲善根,是特指佛法这方面、将来能够成佛的。如果佛陀不出世,没有佛法,都是世间善法,也就无所谓善根不善根,生天上又堕落地狱,地狱转出来又生天上,永远在三界里轮回。成佛的目标就比较远、比较高了。


④ 缘种成熟


缘种成熟者,即依佛果遂本愿力、名号法种住持力、无量光明调熟力,宿种善根念念增长,现在具足三心,炽然求生,故说“至心回向,欲生我国”。其往生行,略而不说。若随佛意,念佛为本;随众生机,或取诸行。


结缘下种之后,就有几种力量来催发:


第一,“依佛果遂本愿力”。这一条愿叫“三生果遂愿”,这个本愿就会在众生身上起作用。如果阿弥陀佛不发这个本愿,那么众生听到名号就只能种成自己的善根,由自己的因缘渐渐成熟。可是阿弥陀佛有这个本愿,说“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这个本愿就有加持的力量、加速的力量。所以一旦闻到名号,就不会离开“果遂本愿”的作用力。


第二,“名号法种住持力”。名号本身就有住持的力量,它的作用、功能,它所牵引的方向,就是让我们向往极乐的。


第三,“无量光明调熟力”。阿弥陀佛遍法界放出无量的光明,调化、成熟我们的善根。


在这几种力量的催发下,“宿种善根念念增长,现在具足三心”,善根增长之后,三心成熟了,炽然求生,所以才能“至心回向,欲生我国”。这都是有来历的,不然我们怎么能够念佛求往生?


“其往生行,略而不说”,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后面说“乃至十念”,讲了行法;第十九愿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也讲了行法;但第二十愿“至心回向,欲生我国”,后面就没有讲了,往生一行,略而不说,因为往生一行也不外乎第十八愿和第十九愿这两种类型,所以就略掉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