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缘机类
然有众生,虽闻弥陀佛名,或求人天福报,未愿往生;或仅少少欣求,不具三心;或虽有愿行,而中途退失,皆不得顺次往生,漏于第十八愿、第十九愿当生得度,而成结缘之机类。
第二十愿的必要性是因为有些众生漏于第十八、十九两愿。
有人听到南无阿弥陀佛,他说“极乐世界我暂时还不愿意去,我还要求人天福报”,这样的人我们见得很多,叫他往生会把他吓死,会说“我可不要往生”。
“或仅少少欣求,不具三心”,还有的人仅稍稍欣求极乐世界,觉得能往生也好;但他没有那么恳切,不具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或虽有愿行,而中途退失”,他也愿往生,也在使劲地修行,但是修到一半感觉太难了,就退心了,“我功德不够”,或者改转法门了。
上面列举了这三个类型的众生。其结果是“皆不得顺次往生,漏于第十八愿、第十九愿当生得度,而成结缘之机类”。
对人讲南无阿弥陀佛,他们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一听,“念佛就能往生啊!太好了,我愿意去”,这是第十八愿的机。有的人一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固然很好,但是单念佛恐怕不够吧?我要努力修行,加上种种的福德善根,一道往生”,这是第十九愿的机。第十九愿的机如果愿心很恳切,也可以往生。剩下的就是结缘机,他们也听到佛的名号,也知道有极乐世界,但只是结一个缘。
(2)别发第二十愿
为悯此类众生之长劫流转,法藏比丘更发第二十愿加以救度,促其尽快往生;纵然闻名信心浅薄,也如吞钩之鱼,在水不久,承此愿功,不必遥隔多生,而能速生彼国。故第二十愿称为“系念定生愿”,也称“三生果遂愿”。
此类众生,第十八愿、第十九愿漏掉了,当生不能得度,如果不再为他们专门发一条愿,他们就会漏下去,很可能要长劫流转。虽然种了一颗往生种子,但如果靠他们自己的力量,要让种子在他们内心发芽,要一世世地转回、生长,那不知道要转到哪一辈子才发得起来,这就跟诸佛的教法没有差别了。
所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为这样的众生又特别另发第二十愿加以救度,促其尽快往生。第二十愿的作用就像一个加速器,水不能往高处走,如果加一个水泵往上抽,就可以上升了。用加速器促使他们的缘分尽快成熟,让他们快速往生。
“纵然闻名信心浅薄”,就这一生来讲,有的人听到名号,信心很浅,不愿意往生;有的人虽然愿意往生,愿心也是似有似无,若存若亡的;还有的人中途退转了。即使这样的众生,只要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只要听到极乐世界的名字,也如“吞钩之鱼,在水不久”。“钩”就是指佛名号或者极乐国名,钩子就把他们勾住了。鱼都把钩吞下了,在水里的时间就不会太长了。
只要众生系念过极乐,系念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用第二十愿促使他们根机成熟,保证他们一定往生。
“也称‘三生果遂愿’”,“三生”就是说,不是顺次往生,而是第三生或者第三生以后,最快是第三生必满他们的愿。有果遂之愿的加功作用,即使今生闻名不得往生,也不会太远,不会流转很久。
(3)三生果遂
① 过现门、现未门
“三生”即过去、现在、未来之三生,此有“过现门”及“现未门”。约“过现门”,第一生(过去)植诸德本,第二生(现在)至心回向,第三生(未来)达成往生,此为《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第五愿之意。若“现未门”,第一生(现在)植诸德本,第二生(未来)至心回向,第三生(未来)达成往生,即《无量寿经》第二十愿之意。“过现”“现未”二门虽异,顺后往生是同。
“三生果遂”的“三生”,是指过去、现在、未来这三生,有“过现门”及“现未门”两种状况,“门”就是门类的意思。
第二十愿愿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过现门,就是过去和现在的情况。第一生是过去,在过去世植诸德本,第二十愿愿文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第二生就是现在,现在世“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这是第三生,未来达成往生。这是《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之一的《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第五愿之义。
现未门,第一生是现在,“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第二生是未来,“至心回向,欲生我国”;第三生是未来的未来,达成往生,就是“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这是《无量寿经》第二十愿之义。
过现门和现未门虽有不同,但都是顺后往生,都不是顺次往生。
② 三个阶段
第二十愿之作用,第一生结缘下种,第二生缘种成熟,第三生达成往生。
第二十愿的作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生是结缘下种,“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植”是种植的意思,听到名号,系念“我国”了。
第二生缘种成熟。到第二生,由于有愿的作用,缘和种就成熟了,就会发起“至心回向,欲生我国”的心,三心也就具足了。
第三生,由于第二生三心具足,缘种成熟,达成往生,第三生相对第二生来讲属于顺次往生。
③ 结缘下种
结缘下种者,名号为金刚不坏成佛之种,“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即普下成佛之种。名号法种法尔趋向极乐,故说“系念我国”,即为普结往生之缘。虽闻名而求世福之人,法种功能具足不失;由此名号法种摄受住持之力,点滴微善能成根芽,故说“植诸德本”。
“植”同种,“本”同根,“植诸德本”即“种诸善根”。若离名号,世善虚伪,如同浪作,不成善根,故知善根德本以名号为体。
“结缘下种”,“种”指佛种。什么是佛种?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佛的种子,在哪里念就在哪里撒下成佛的种子。众生听到了这句名号,心里就种下了成佛的种子,就会生长佛的芽,成为佛的树,结佛的果。
南无阿弥陀佛是真正的金刚不坏的佛种,不像一般的种子,被太阳一晒或者被水一泡就烂掉了,或被虫子吃掉了。这个金刚佛号的种子,一熏识心,永为道种,不会丧失,也不会腐烂。
“‘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即普下成佛之种”,听到佛的名号,等于是佛下了种子了。
“名号法种法尔趋向极乐”,名号是成佛之种,是法的种子;名号牵向哪里?自然是牵向极乐世界。
“故说‘系念我国’”,“系念我国”有两层意思:一是这个人知道西方有极乐世界,心中忆念极乐世界;一是“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自然就联想到极乐净土,就跟极乐净土相应,系在一起了,虽然这一生还没有求往生,但是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就结了一个往生的缘了。
往生的地点是极乐,成佛的种子是名号,“即为普结往生之缘”。当然,从佛的立场来看,佛的名号和极乐净土是一体性的。
“虽闻名而求世福之人,法种功能具足不失”,虽然众生的心不觉悟,求世间福报,但是名号本体的功能并不只限于世间福报,法种的功能是不会丢失的。也就是说,虽是求世间福报,可是名号的种子种下之后,它会在众生心中自然地朝正觉方向走。名号是机法一体的,是活的。
“由此名号法种摄受住持之力,点滴微善能成根芽,故说‘植诸德本’”,名号法种本身的功能作用就是摄受众生,在众生心中住持善法,摄受众生的善根不坏,让众生最终归向极乐。作为结缘的人,虽然他只修世间善法,求人天福报,而人天福报本身是腐烂的善根,不能植诸德本,但是由于名号本身有这种摄受和住持的力量,就使得点滴微善能够成为善的根和芽,就可以植诸德本。
“植诸德本”前面一定要有“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是指诸德之根本。如果是名号之外的世间善法,昙鸾大师说“皆是颠倒,皆是虚伪”,只能在三界里虚然流转,如同浪作,没有真实的功能和力用,这样就不是善根了。
我们讲善根,是特指佛法这方面、将来能够成佛的。如果佛陀不出世,没有佛法,都是世间善法,也就无所谓善根不善根,生天上又堕落地狱,地狱转出来又生天上,永远在三界里轮回。成佛的目标就比较远、比较高了。
④ 缘种成熟
缘种成熟者,即依佛果遂本愿力、名号法种住持力、无量光明调熟力,宿种善根念念增长,现在具足三心,炽然求生,故说“至心回向,欲生我国”。其往生行,略而不说。若随佛意,念佛为本;随众生机,或取诸行。
结缘下种之后,就有几种力量来催发:
第一,“依佛果遂本愿力”。这一条愿叫“三生果遂愿”,这个本愿就会在众生身上起作用。如果阿弥陀佛不发这个本愿,那么众生听到名号就只能种成自己的善根,由自己的因缘渐渐成熟。可是阿弥陀佛有这个本愿,说“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这个本愿就有加持的力量、加速的力量。所以一旦闻到名号,就不会离开“果遂本愿”的作用力。
第二,“名号法种住持力”。名号本身就有住持的力量,它的作用、功能,它所牵引的方向,就是让我们向往极乐的。
第三,“无量光明调熟力”。阿弥陀佛遍法界放出无量的光明,调化、成熟我们的善根。
在这几种力量的催发下,“宿种善根念念增长,现在具足三心”,善根增长之后,三心成熟了,炽然求生,所以才能“至心回向,欲生我国”。这都是有来历的,不然我们怎么能够念佛求往生?
“其往生行,略而不说”,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后面说“乃至十念”,讲了行法;第十九愿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也讲了行法;但第二十愿“至心回向,欲生我国”,后面就没有讲了,往生一行,略而不说,因为往生一行也不外乎第十八愿和第十九愿这两种类型,所以就略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