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益加青
湖南省益加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是湖南省第一家支持青年公益事业和服务社会组织的枢纽型机构,益加青定位为综合性、专业性的枢纽型机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南日报  ·  多地可刷医保买华为! ·  昨天  
湖南日报  ·  一架飞机在菲律宾坠毁,致多人死亡 ·  2 天前  
湖南日报  ·  李锋博士遭遇意外离世,年仅48岁 ·  3 天前  
株洲交通频道广播电台  ·  注意!新一轮冷空气来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益加青

爱故乡的100种方式【vol.001】丨 沙龙回顾:乡村活力从哪里来?“人”才是关键

益加青  · 公众号  · 湖南  · 2018-12-01 12:45

正文

爱故乡的方式何止100种?

让我们一起

听听他们的分享

聊聊自己的故事



11月27日晚, “爱故乡的100种方式”系列沙龙第一期在长沙熬吧文化空间举办。本次沙龙由湖南爱故乡工作站、湖南益加青、熬吧、湖南农道公益基金会、三昧文化、共享家、仁与公益等多家单位或团队联合发起。


活动过程中,3位嘉宾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和观察,30多位伙伴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参与到交流,以“乡村活力从哪里来”为主题各抒己见,现场氛围热烈。


活动前花絮

签名墙:低技术社交网络


嘉宾推荐图书分享交流区



主题分享


01

分享主题

乐和乡村:“三事分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刘中华

刘中华,长沙县乐和社工协会副会长,中级社工师。长期关注城乡社区社会建设,在城乡社区做社区营造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刘中华老师结合自己作为一名专业人士,乐和乡村项目在长沙县的实践,介绍了乐和乡村的建设情况和运作模式,以及“三事分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做法。她提出村民是乡村的主体,要在党建的引领下,发动群众,相信群众,把村民有序的组织,唤醒其公共意识,激发其公共精神,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才有利于乡村活起来。


02


分享主题

和家乡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以儿童为中心的社区营造

贺晓淳

社会工作硕士,呦呦鹿儿童社区教育计划发起人,长沙三昧文化传播有 限公司负责人。致力于探索用社会企业的创新方式解决三农问题,长期往返乡村做社会实践。热爱大自然,喜欢孩子和文艺,向往生态平衡、社会和谐和个体自由。

贺晓淳老师分享了她作为自发力量,连续8年的儿童社会服务学习的经验和反思。她提出活力的前提是动力,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也是她最初“爱”的动力,作为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人,对乡土和土地上的人一直怀有一种感情,她把这种情感化成了行动,并让行动由感性不断趋于理性。 她说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专业化、系统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在应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上,贺老师强调基于国家宏观政策和法规的完善,社会服务机制的建设,一线工作者要善于挖掘乡村在地人文和自然资源,激发在地村民公共参与的动力和活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重点通过支持而非控制,改变环境与支持系统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03

分享主题

台湾桃米青蛙村社区营造的经验与启示

陈佩

社会学硕士,中级社工师,湖南省益加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副主任。长期关注青年公益人才培养、乡村社区发展及城乡青少年儿童成长等领域。

陈佩老师首先介绍了自己分别在四川灾区和长沙望城乡村的公益服务经历,提出了在本土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些困惑和反思。随后介绍了她在台湾桃米青蛙村的观察与参与式学习获得的启示,以台湾桃米青蛙村的发展脉络和中国大陆的实践做了一个对比分享,让在场的各位进一步了解了我们宝岛台湾的乡村社区营造情况,也鼓励大家深耕乡村,带着勇气前行。


自由交流



自由交流与讨论环节,大家自主分成四个小组,进一步相互认识,并围绕“乡村活力从哪里来”展开了交流与探讨,每组推选一位代表上台做分享。


每组分享者几乎都提到,“人”是最重要的关键点。乡村活力首先要有“人”的参与,尤其是年轻人,要重视“人”的再教育和村民意识的提升。


大家还谈到乡村活力激发的多种路径,如挖掘乡村本土特色、发展村民参与的乡村旅游和文创产业、保护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城乡互动、在当地培养能解决社区大小事情的人、通过各种力量激发村民的“公共精神”等。


<<  滑动看更多伙伴发言  >>


感想


沙龙结束后,与会者还意犹未尽,三三两两继续交流,迟迟不愿离去。很多伙伴在当天的朋友圈发表了参与沙龙的感想与思考。这里放上两位朋友的感想与大家共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