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回族自治州(简称临夏州)位于黄河上游,东临定西市,西倚青海省,南靠甘南藏族自治州,北濒兰州市,是甘肃西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汉藏贸易枢纽。
同时,临夏州是中国两大回族自治州之一,州情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多三穷”。
“一多”,即多民族多宗教,全州有回、汉、土、藏等31个民族,州内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
“三穷”,就是民穷县穷州穷。民穷,主要是贫困面大,生活条件差,全州共有耕地216万亩,70%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和高寒阴湿区,人均耕地仅为1.07亩,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县穷州穷,主要是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远远低于甘肃和全国平均水平,处在全省14个市州和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后列,八县市均为六盘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县。
自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以来,临夏州通过精准的“按方抓药”方式,使这里的脱贫攻坚工作发生了显著变化,一幅幅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生动画面,正徐徐展开……
临夏州康乐县上湾乡马巴村曾是康乐县最贫困的村之一。2013年贫困发生率42%,而在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降到了3.8%。对此,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在2016年调研该村精准扶贫工作时给予了充分肯定。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曾经最贫困的村子在短短3年时间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康乐县扶贫办主任杨建军表示,因地制宜、精准到户、因人施策、讲求实效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康乐县的“新路子”。
例如,2014年,四社社员进行民主评选贫困户的过程中,要在苏孝贤与韩新才2户之间评选出一户更符合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当时,两家村民都对自己的家庭情况作了介绍。韩新才在建筑工地做技术工种,1年可收入几万元,儿子在兰州上大学,妻子在家务农。苏孝贤和儿子手头无技术,在外面当小工,工资低,妻子在家种地,儿媳妇和儿子已离异,孙子在马巴小学读书,是个单亲家庭。
在两家条件相差不多的情况下,韩新才说,“我家庭虽然也困难,但和苏效贤家比,我手头还有一门技术,还是四社的社长,自身发展动力要比他家好些,他比我更需要帮助。”经过双方在会议上的沟通与村民甄别,最终苏效贤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而这只是该村精准扶贫识别中的一个小小缩影。
记者了解到,在整个贫困对象识别的过程中,马巴村按照“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工作流程实行进出管理,尤其是通过“比”,来甄别出到底哪一户更困难,更需要帮扶,通过村民投票评议,整个过程公开透明,公正公平,乡亲们心服口服,同时也有效避免了一些村级矛盾纠纷。
“公示时只要有群众提出意见,干部们三番五次调查,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答复,这样确定的人选还能不准?”村民们这样说道。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把脱贫攻坚与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紧密结合起来,在精准扶贫中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选好配强乡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注重从精准扶贫的一线考验干部、识别干部,这是临夏州委派基层干部的重要部署,也是推进精准扶贫的有益探索。
马巴村有个群众服气的村班子,“村两委”班子结合村情实际,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作为脱贫攻坚主要任务来抓。
近年来,共投入32万元修建便民桥4座,彻底解决了群众过河难的问题;投入49万元硬化村社道路3.5公里,投入20万元对2公里通社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彻底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投入100万元新建标准化幼儿园和村小学,彻底解决了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围绕马巴村的土壤、气候等发展条件,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富民产业。按照“群众入股、集体管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模式,在2010年成立了全州首家股份制园林企业,共动员61户群众入股。
2015
年,村支部书记苏育民和村班子成员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瑶池公司引进高原树莓产业,为消除群众顾虑、降低产业风险,他们各自栽植1.5亩先行试验,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动员群众种植。时光弹指一挥间,马巴村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从往日的深度贫困村,降为了贫困发生率只有3.8%的村庄。
群众受益,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与帮助,更离不开不分昼夜,为群众倾注大量心血的“两委”班子。日夜繁忙的工作让苏育民的妻子产生了埋怨。她说:“你整天进东家出西家,磨破嘴跑断腿,图个啥?”苏育民说:“我是一名村支书,这是我应该做的,咱村群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我认为自己忙得值。”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一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心声,或许这种精神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最扎实的根基吧。
“曾经,马巴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难,村子一直处于深度贫困落后的状态。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贫困户自身的努力下,村子美了、群众受益了、思想改变了。”康乐县扶贫办主任杨建军说道。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临夏州选派5104名州县乡机关干部到村开展帮扶,在123个乡镇选派挂职副书记,在5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111个基础薄弱村选配第一书记671名,加强乡村两级工作力量,健全完善驻村工作队工作制度,强化日常监督管理,构建了纵向到村、横向到边的州县乡村四级扶贫工作机构。
同时,对全州各级党组织书记和8.19万名党员在省州县三级党校进行了全员轮训;州县市每年举办村党支部书记示范班和培训班,开展精准扶贫专项培训3万人次,对全州1700名村支书、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培训实现了全覆盖;投资3.02亿元,改扩建“六位一体”村(社区)活动场所784个,村级办公条件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为全州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保障;全面推行“村级为民服务室”党建模式、“党支部+合作社+产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注重从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回乡创业青年中选优配强村支部书记,注重培养出一批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增强了脱贫带富致富能力,2016年底全州涌现出50万元以上的党员创业大户500户,4000名贫困党员实现脱贫致富。
“让群众说了算、按群众意愿办。”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杨元忠这样说道。临夏州一直以来把扶贫重点放在培育发展富民产业和增加贫困户收入上。2015年,向全州6.0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24.57亿元,重点用于发展特色、牛羊养殖、小门店经营、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加工等多元富民产业,基本实现了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目标。
“今年我家的树莓要是能卖上好价钱,明年我还要多种些。”看着自家已经结果的树莓,康乐县马巴村贫困户苏孝兰乐呵呵地说道。60岁的苏孝兰家有3口人,30岁的儿子在天津打工,仍未成家。丈夫黄有祥与她都患有慢性病,每年看病花销7-8千元(医保报销之后的自费部分)。家庭开支主要靠8亩地收入2-3千元,基本上入不敷出。
勤劳的苏孝兰乐正在自家的树莓地里除草,对于树莓的收成,她充满了期待。
“合作社免费培训,学完以后,我把技术都用到了。根据今年的市场价格,这1亩树莓预计能收入6千元。”苏孝兰选择种植了树莓与中药材各1亩。据了解,马巴村当归种植、高原树莓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吸纳社员150户和130户。并且为保证贫困户树莓稳定增收,马巴村与青海瑶池树莓集团公司签订了8年的收购合同,保证了供销渠道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