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刘晓博说楼市
原创的财经评论,独立的观察视角,深度的市场剖析。联系方式:QQ:1527356260;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刘晓博说楼市

周二,股市将这样走!(利空不断,反弹将戛然而止?)

刘晓博说楼市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6-12 18:1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重要提示

本文内容为编辑集纳而成,旨在让读者了解市场各方的看法,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号立场。


股市晴雨表:

周五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暴跌1.8%,A股今天就稳不住了,A股跟跌不跟涨的特性暴露无疑。沪指总结四连阳,您认为这轮反弹结束了吗?



今日大盘 沪指终结四连阳,白酒股继续大发神威

市场概况:

6月12日消息,两市早盘受上证50拉动呈现分化走势,随后沪指冲高回落,由升转跌,两市午后基本维持弱势震荡,尾盘扩大跌幅,成交量再度萎缩,创指跌逾1%,成交量创一个月以来新低。截止收盘,沪指报3139.88,跌0.59%,创指报1775.55,跌1.15%。

从盘面上看,白酒、养殖业、交运居板块涨幅榜前列,次新股、高送转、国防军工居板块跌幅榜前列。(来源:新浪财经网)




重要新闻 万亿资金助力国企改革,私募冠军遭遇清盘压力

1

社科院:北京房价短期将下跌 但上涨压力仍存在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中国住房发展报告》项目组发布的5月《住房市场发展月度分析报告》预计,随着资金面的收紧,以及地方政府对住房投资需求特别是跨区域住房投资的联合管控,多数城市房价短期涨势将得到抑制,前期房价上涨过快、泡沫较大的城市如北京等短期仍将继续下跌。但房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

2

“国”字头基金战队加速集结 万亿规模助力国企改革


在“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企改革的导向下,国企改革基金战队正在加速成形。其中,“国”字头基金的总规模有望达到1万亿元,包括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中央企业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国协、国同、国创、国新”四只引导基金等。国企结构调整基金正筹备组建混改子基金以及海外并购子基金,目前方案已成形。国家层面也在探索研究组建一个混改基金以推动国企混改。

3

深圳地铁贷款175亿受让万科A股权 暂无增持万科计划


6月11日晚间,万科披露了深铁与恒大完成股权交易后的《权益变动报告书》。深铁方面表示,未来12个月内暂无继续增持万科的计划,没有处置已拥有权益股份的计划。

4

去年私募冠军清盘危机:更猛的是他不仅不减仓 还满仓加杠杆

私募冠军经常遭遇“魔咒”,去年的冠军苏思通和他的蓝海韬略资本,目前正遭遇着“清盘危机”。(中国基金报)

行业情报站 “刷脸”时代来了 ,锂电池受机构青睐

1) 挖掘机销量连续九个月增超50% 机构:重点关注行业龙头 (来源:证券时报网)

2) 夏季需求高峰来临 煤炭龙头公司再获机构青睐 (来源:证券时报网)

3) 新能源车受益锂电池跟着沾边 机构紧跟热点成多家公司座上宾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4) “刷脸”时代来了 概念股布局正当时 (来源:投资快报)

5) 厉害了!我国海域可燃冰试采“满月” 概念股提前布局正当时 (来源:东方财富网)

6) 军工板块估值回落至历史相对低位 (来源:证券时报)

7) 环保产业涉及投资超6万亿 龙头公司投资价值凸显 (来源:证券时报网)

8) 我国5G研发和标准化进入攻坚阶段 概念股迎估值修复机会 (来源:证券时报网)


看多 W底已经形成,股市处于修复窗口

方正证券任泽平:政策最紧时段或已过去 股市处于短期修复窗口

由于主动补库存结束、金融去杠杆和房地产调控,经济二次探底,再通胀回调。货币政策继续偏紧,开始与基本面背离,剑指金融去杠杆。


另外,由于经济尚未出现快速下滑以及房地产价格降温迹象不明显,货币政策短期尚难以退出紧缩,但在中期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随着监管维稳、混改提速、货币政策最紧的时间段可能已经过去,股市正处在短期修复的时间窗口。债市配置价值凸显,交易性机会仍需等待。

证监会放缓每周IPO至8家、修订减持规定,银监对部分中小银行灵活确定整改时限要求,市场短期修复,我们在上周提出“监管维稳,市场喘息”。未来变盘可能来自货币政策转向、监管高压退潮和改革预期重启。


重大事件关注6月12日银行报自查结果后银监会整改进程、6月15日美联储议息后中国央行会否上调公开市场利率、6-7月混改提速第三批试点扩围、7月1日香港回归2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年底北京四大市级机关搬迁通州、9月底雄安新区规划提交中央审查、10月19大、11月30日前完成三三四检查整改和问责等。行业关注家电、食品饮料、银行、保险、非银、游戏龙头、环保、房地产等。

风险提示:房地产调控超预期;美联储加息超预期;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收紧超预期;改革低于预期;债务风险。

李大霄:A股W底部已经形成

虽然市场总体走势和投资者情绪仍然较为低迷,但是积极因素正在聚集,对于未来的行情发展,我充满信心。在我看来,有充分的理由可以判断:A股W底已经逐渐成形,中国股市的投资机会正在日益临近。


01、资金价格的急速上行压力正在减弱。对于股票市场来说,资金面的改善,为行情的走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02、决策层对金融风险的处置平稳而有序。前一段时间,央行和银监会出台了一个政策,基本要求是:不能因为处置金融风险而产生新的风险。这个政策定调非常重要,对于我们把握未来金融领域的政策动向非常关键。事实上,在化解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只要能够保持平稳有序的政策基调,平衡好金融安全和处置金融风险的关系,我们就应该对金融市场包括A股市场的稳定运行保持充分的信心。


03、人民币贬值的趋势正在缓和,甚至出现逆转迹象。 人民币汇率的趋稳,使资金流出的压力减小,对股票市场的稳定和提振作用,也会逐渐显现出来。


04、减持新规出台,监管层对投资者保护进一步加强。此次出台的减持新规,实际上是对2016年1月所定规则存在漏洞的修补,主要扩大了监管对象的范围以及对减持方式的限制。 减持新规体现了全面封堵、严禁套利的监管思路,很大程度上会改变A股市场的游戏规则和投资逻辑,引导资本市场回归价值投资的路径。


05、IPO节奏放缓,政策面对市场的呵护意图明显。


总的来讲,债券市场、汇率市场、监管政策三个方面的积极因素目前正在对市场产生全面的影响,未来一段时间,MSCI、债券通的潜在利好也可能实现,诸多合力下,A股W底已经形成的五大理由越来越充分。


事实上,随着上证重新站上年线,市场已重回多头怀抱。更重要的是,上证50今年以来已经上涨8%,一大批蓝筹股不断创造历史新高,由此激发出来的多头情绪,会逐渐传染给更多的持观望态度的资金,从而带动A股指数上行。


A股走好的这一天,已经渐行渐近了!当然仅限好股票。


看平 弱势市场,耐心观望

中航证券:短期阻力大,降低操作频率

中航证券认为,沪指逼近120、480日均线3170—3190点区间,技术上的阻力很大,短期冲过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深次新指数则需要重点关注60分钟K线图能否形成头肩底形态,颈线位置在1170点附近,左右肩位置在1100点附近,底部位置1050点左右。A股市场前期的大跌让流动性大幅降低,当下降低操作频率是最好的方式,待市场赚钱效应增加之后再调整为激进。

梁明启:弱势市场 耐心观望

早盘,沪深两市双双低开之后震荡上行,均回补掉了分时留下的跳空缺口,说明这里多头力量还未完全衰竭,拿上证指数来讲,盘中最低点回探至3135点,最终收盘还是收在了5日均线附近,中小板与创业板开始调整,市场分化严重,酿酒,保险,汽车,造纸等板块表现较好,截至收盘,两市涨停家数21家,赚钱效应较差。

今日上证指数走出了冲高回落的态势,前期我们就提示过大家,这个位置后市上攻就需要降低仓位,而且从3016点上涨以来,就没有出现过5连阳的走势,那么今日的调整也在预料之中,从目前看,指数开始进入调整当中,后市重点关注3122点附近位置支撑,成交量上看,今日调整并没有发出较大量能,表明后市还有回旋余地。后期走势如何,你手中的个股是否有投资机会,请点击。


综上所述,目前市场处于连续上攻之后的调整结构当中,并且从目前的情况上看,短线获利盘与前期套牢盘的双重抛压导致市场的抛压正在逐步增大,后市操作上注意不要追高,整体仓位将至3成仓以下。近期蓝筹与题材切换较为频繁,切忌频繁操作。


看空 IPO减速也改变不了A股的熊市特征

证券市场红周刊:IPO减速难改结构性熊市

放缓IPO节奏之时,叫停IPO之声此起彼伏。从历史经验来看,IPO暂停意味着救市组合拳的启动,亦是对上一轮股市诸多政策的纠偏甚至推倒重来。但仅仅是IPO减速的单一利好政策,并不能改变结构性熊市趋势。

年初,创业板指失守1800点,暂停IPO的呼声有如惊涛拍岸。当时,证监会顶住压力,坚守新股扩容常态化,在新股过会速度不减的背景下,迅速将IPO的堰塞湖清空。深沪两市已过会未发行的企业目前已不足50家,截至6月15日的在册新股申购企业达222家,而去年同期仅完成57家。


平心而论,再融资扩容对A股存量资金的虹吸效应远大于IPO,减少再融资本身亦是为二级市场减压。数据显示,2016年A股IPO和再融资分别募资1424亿和1.46万亿元,再融资可谓猛于虎。

无论是新股还是再融资扩容,最终都是形成一个更大的悬湖——无限售股票市场,其中最大的特征是结构性泡沫风险日益膨胀。

当下的市场存量资金(截至6月2日,A股证券结算交易资金余额为12069亿元,2005年5月22日为31613亿元),根本无法承载大小非套现的洪流。要知道,在2005年股改之前,法人股定价多数以净资产为锚,其后获得全流通的资格是因为支付了高额的对价,即平均10送3给二级市场流通股东。如果说2007年6124点的出现,是股改对价带来的全流通红利放大了赚钱效应,其后的全流通负利便是大小非难以遏制的套现潮,令A股供给失衡成为常态。

在全流通负利时期,多数高市盈率股票估值回归是必然归宿。同时,支撑结构性泡沫的A股散户市红利,如高换手率和题材炒作成风带来的流动性溢价,亦在不断升级的监管压力下迅速稀释。


个股推荐 挖掘机销量连续九个月增超50%,相关个股望一飞冲天


来源:证券时报网


据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6月12日消息,2017年5月,国内挖掘机行业总计销售挖掘机11283台,相比去年5月份的5487台,增长105.65%。至此,挖掘机销量连续两月实现翻番增长;连续九个月同比增长超50%。


从吨位上看,5月份小、中、大挖销量分别为5597台、4228台和1458台,占总销量比率依次为49.61%、37.47%和12.92%。与上月相比,小挖占比下滑3个百分点,中、大挖占比提升。


从具体机型上看,5月份有30款机型销量过百台,三一SY75C-10挖掘机依然占据榜首地位,单月销售530台,占到市场小挖总销量的9.47%。


从品牌上看,5月份各品牌继续呈现普涨局面,不过优势品牌的表现要更胜一筹。本月纳入统计的26个品牌有21个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10个品牌实现翻番增长(7个为销量前十品牌);销量前十品牌合计销量约9200台,同比增长124.54%,表现优于全行业。5月份销量前五品牌依次为三一重机、卡特彼勒、徐工、斗山、柳工。


从区域销量情况看,5月份挖掘机销量前五省份依次为山东、安徽、江苏、四川、河南、云南,前五省份销量均突破600台,山东省突破700台。5月份挖掘机共出口780台,占总销量6.91%。


中泰证券分析师王华君认为,挖掘机作为工程机械行业复苏的先行指标,其销售数据回暖后,将依次出现起重机、混凝土机械的销售增长。而且行业反弹持续性有望超预期。


王华君指出,行业驱动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1、基建和房地产带动新增需求。2、更新需求叠加。3、竞争格局改善。经过6年左右行业深度调整,部分竞争者已经出局,行业龙头公司有望率先实现复苏。


在个股机会上,机构建议投资者持续重点推荐行业龙头 徐工机械、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柳工。


名家观点 四大报评IPO:为大盘背锅不合时宜


来源:新浪综合


中国证券报:保持定力增强韧性 推进IPO市场化


股市一旦连续调整,市场上关于暂停新股发行(IPO)的声音就会增多,视IPO常态化为洪水猛兽。对此,中国证券报认为,不宜将新股发行常态化与市场涨跌直接挂钩,切不可重走所谓“暂停IPO以救市”的老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是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环节,新股发行市场化是A股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也是资本市场发挥创业创新“孵化器”功效的基本保障。


主张暂停IPO的直接理由是新股发行过多造成股市失血,以致市场连续走低。从历史数据来看,IPO筹资额上升与股市下跌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过去数次暂停IPO也并未扭转股市下跌势头。市场调整是一个向基本面回归的过程,个股估值必须与实实在在的业绩支撑相匹配,而且资金流向也受市场风险偏好的影响。


暂停IPO能不能救市是个未知数,但暂停IPO对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以及实体经济的伤害是可预知的,最直接的伤害是一些优质公司难以获得上市融资机会,一方面将使上市公司资源稀缺性加剧,增加壳资源炒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加剧实体经济面临的融资难、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等难题。作为配置资源最有效率、风险承担最为分散的市场,资本市场将丧失创业、创新“孵化器”功效。更严重的是,资本市场的发展预期将再次被扰乱。


上海证券报:常态化发行应有定力 动态平衡寻求改革更优解


适度调整和变动新股发行的节奏,体现了监管层呵护市场的用意,推行改革的过程中,综合考虑改革力度和市场可承受程度,也更有利于市场平稳运行。然而,IPO并不是决定市场走势的核心因素,“每周发几家”不应成为投资者决策的根本依据。


发行体制是资本市场综合改革的重要一环,它与其他基础性制度一道标记着市场成熟度的成色。“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市场化、法治化之路需要一步接着一步才能走稳、走远,其中关键不仅在于各项改革要步调一致,更在于哪项改革也不能止步不前,甚至开倒车。


近日,市场上有观点提出,目前中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尤其表现为包括退市、投资者保护、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在内的一系列基础性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应当严控IPO,新股的常态化发行也应当等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之后再行推出。


这种观点,把作为资本市场重要基础性制度组成部分的发行制度与其他制度割裂了开来,把资本市场复杂的综合改革简化成了发行改革和为发行改革铺路的改革。


证券日报:继续让IPO为大盘调整“背黑锅”已不合时宜


长期以来,市场上对新股发行(IPO)的机制、节奏和规模的存在一些争议。最典型的一种说法就是IPO规模大会导致市场调整,进而要求暂停IPO。那么,暂停IPO真的能让大盘扶摇直上吗?显然,这种想法太“高估”IPO了。


先来看看新股发行的速度和融资规模。今年5月27日之前,新股发行的节奏是保持着每周10家的速度,此后三周分别是7家、4家和8家。虽然看似每周都有发行,但是,从融资规模来看,其实并不大。今年以来拿到IPO批文的207家企业,筹资总额不超过1039亿元,平均筹资额在5亿元左右。


这样的融资规模大吗?显然不大。所以,把IPO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是造成市场调整的原因,认为会造成市场大量“失血”,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对的。


证券时报:顶住压力 扭住依法监管牛鼻子不放松


上周五,本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保持定力咬住市场化改革不放松”,认为在众声喧哗的当下,应该排除干扰,坚定推进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文章发表后,引发各界热议。有观点认为,不能就市场化论市场化,提升市场法治化水平同等重要,甚至更为迫切。对此,我们完全同意。我们认为,市场化与法治化是引领中国证券市场行稳致远最关键的两条腿,必须都使得上劲。否则,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必然走不稳,走不快,走不好,甚至还会摔跟头。

依法从严全面监管一年多来,A股市场秩序得到改善,市场各方比以前守规矩多了,对法治多了一分敬畏感,整体风气有所好转,成绩有目共睹。同时,也必须认识到,A股市场长期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必须刮骨疗毒。进行这样的治疗,需要智慧、勇气和耐心,要能顶得住压力、持之以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