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豆瓣时间
豆瓣时间,陪伴你成为自己。时间主页:https://time.douban.com/官方小组:https://douc.cc/1Tgn53青椒学院小组:https://douc.cc/0pBT7q微信订阅号:搜doubantime关注我们(●゚ω゚●)微博:http://weibo.com/doubantime内容、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成功订阅专栏后,你可以在 豆瓣 App6.0 底部「市集」的页面中,通过「豆瓣时间」-「我的时间」找到你订阅的所有专栏;当订阅的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万科:深铁集团拟向公司提供42亿元借款 ·  6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小行星2024 YR4撞击地球概率升至3.1% ·  昨天  
界面新闻  ·  耐克与金·卡戴珊合作推出新品牌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蚂蚁下场自研具身智能机器人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豆瓣时间

我真想把这七件事告诉中学历史老师

豆瓣时间  · 豆瓣  · 热门自媒体  · 2018-04-02 15:14

正文

文/看理想

前面的话

回想“看理想”的音频节目 古今:杨照史记百讲 播出伊始,白岩松的推荐语说:“也许快到一半的时候,你会发现不仅是走进了《史记》,而是认识了杨照。”

与市面上纷纷杂杂的史记解读相比,同一部书,杨照讲出了独特的格调——

他从 人性和人文的立场 ,以文化和历史的视界,将千年前的故事讲得真切可感,并难以掩饰地散发出 现实主义的关怀

正直、不媚俗

所以不吝说出一些可能颠覆我们根深蒂固观念的事实,重要的事实。

自封“太史公”的司马迁,在官史体系之外私修历史,著成《史记》成为彪炳千古的正史之首……这无疑是令人兴奋的事实。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做一个回顾和梳理,在杨照的讲述中, 《史记》里还有什么颠覆我们三观的历史真相?

1.《史记》不是“正史”,是私修历史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一直被归为“正史”,后人一直给《史记》冠以各种开创之名。但实际上,《史记》却实实在在是一部 非官方的私人著作

在司马迁死后,因司马迁的外孙而开始流传、为人所知。因为记录了汉朝的一些事情,在当时 几经删减 ,比如记录汉武帝的《今上本纪》已经消失不见。

官修和非官修的历史有何区别?其实不用想也知道,杨照在节目中如是举例:

太史公引用董仲舒的说法是,"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但是这段话到了《汉书》里面, "贬天子"三个字不见了 ,只剩下"退诸侯,讨大夫。"这就是真正的关键。

关键在哪里?在《汉书》班固他们的心里,"贬天子"这个话不能讲的,天子皇帝是所有的真理的最高位置,不可能有任何的东西压过皇帝的权威。

但是,董仲舒当时说,而且被司马迁引用来说明历史的最重要的职责,其实也就在于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必须要这三件事情一起说,因为这三件事情一起说,才能够真正叫做以达王事而已。

——摘自《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第七集

2.“太史公”可能是司马迁自封的

看过《史记》的人,对 “太史公曰” 这几个字应该不会陌生,这是司马迁在史书中表达他的观点、看法的重要载体。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借由太史公曰,来更好地理解司马迁记录的历史和他写作的角度。

但实际上,杨照老师告诉我们,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太史公”这个官职,那为什么司马迁还要这么自称呢?

其实从头到尾,中国历史上面没有太史公这个官职。司马迁所担任的官职,包括他父亲司马谈所担任的官职,叫做 太史令 ,而不是太史公。

这个太史令,刚开始的时候管的是天文,季节,仪式。后来慢慢他的工作扩张为保留和记录,这就是为什么叫"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

应该说"先上太史令",其实没有那么了不起,不是说他的地位比丞相高,应该说他是一个资料保存的中心。

为什么司马迁要自抬身价,说他叫做太史公呢?

他不是为了炫耀 ,误导后人说我活着的时候官做到多大,我爸爸官做到多大。

是他的 野心、雄心 ,还有 使命感 ,让他太过于认真看待这个工作,以至于他把这个工作重新改写成为一个calling(召唤),一种更高的、更神圣的声音在叫唤你,跟你说这是你生命最大的意义,你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是上帝所给你的使命和责任。

——摘自《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第5集

3.司马迁把“成一家之言”的野心埋在了目录里

自封“太史公”、私修历史的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而且现在位居“正史”之首,但他最特别的还在于所谓的“成一家之言”。

而这一家之言的秘密,除了“太史公曰”,更重要是藏在目录里:

他当时所处的是汉武帝的时代,也是所谓大汉的光荣最被强调的一个时代。

然而在写本纪的时候,司马迁放进了一篇 《项羽本纪》 ,项羽为什么会变成本纪?如果按照司马迁的原理原则,只有皇帝或者是统治者,才能够被列在本纪上……

换句话说,他的“一家之言”,是不同于汉朝官方意识形态的判断,他认为灭亡秦的不是汉,是楚,是项羽而不是刘邦。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判断……

《高祖本纪》写完了之后,如果按照刚刚我们讲的那个基本的体例,接在高祖之后当皇帝的是汉惠帝,但是在《史记》里面,我们找不到《惠帝本纪》。接在《高祖本纪》后面的,竟然是《吕后本纪》, 《吕后本纪》取代了《惠帝本纪》 ……

世家本来应该讲的是封王的贵族,如果你曾经有一个封王的位置,你的传记就一定要写到世家里面。如果没有这样的身份,其他的人,就写在列传里。

但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有一个奇怪的特例,就是孔子,孔子被司马迁写在 《孔子世家》 里面。

孔子并没有王位,在封建的秩序里面,他没有正式的贵族的地位。

但是对司马迁来说,没有人比孔子更加地重要。董仲舒的春秋学,认为孔子是庶王。在这样的一种评断上面,他不认为孔子应该被拿来当做一般的平民写在列传里,而必须要给他一个世家的地位。

另外还有一个很特别的人是陈胜, 陈胜被列在世家里面 。就像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项羽被列在本纪是一样的……虽然陈胜吴广,他们的王位是自己封给自己的,但是司马迁在他的一家之言的评价当中,他愿意承认,他们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因而愿意把他们写成在世家里。

——摘自《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第14集

4.汉武帝没有那么“伟光正”

我们现在看到的影视作品都极力展现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但杨照在节目中,通过梳理《史记》与汉武帝相关的篇目,展现了汉武帝的另外一面,他是 残忍的、迷信的、不择手段的

这个罪名叫做“诬上”,也就是得罪了汉武帝,这当然是一种再宽泛不过莫须有的罪名, 只要皇帝不高兴,都可以叫做“诬上”

司马迁面前只剩下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就是用这种方式去死,离开这个人世间,但失去了可以把《史记》继续写下去的机会。因而他不得不去探求,并最后他选择了另外一个可能性,那就是接受宫刑,用这种方式他才能够多几年的时间,把他还没有完成的《史记》给写完。

——摘自《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第12集

汉武帝如此热衷于封禅,不是真的为了封禅,而是为了要追求长生不老, 希望自己可以不死,那是汉武帝追求他的权力的终极目标。

一旦你死了,你在世间所有的享受,乃至于你在世间能够拥有的所有的权力,就全部都归零。越是有权力的人,越是能够享受权力的人,就越怕死。

司马迁不是用抽象的方式简单地讲,“汉武帝是一个怕死的人,为了能够长生不老,他做了一些什么样荒谬的事情”,整个 《封禅书》 的内容,极为精彩。

——摘自《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第15集

围绕着国家财政的政策,汉武帝实质上在鼓励这些酷吏,用他们最残酷的方式,来欺压这个社会,让这个社会不得不把钱财拿出来。

所以整个汉武帝一朝的 酷吏风气 的起源,不完全是因为犯罪,它来自于经济,来自于财政。

——摘自《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第 47集

5.焚书的不只是秦始皇,还有项羽

在文学和历史学界,先秦典籍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资料,然而这部分典籍却因为一些人为的原因大量遗失。

其中一个原因我们都清楚,秦始皇“焚书”——医药、卜筮、农业之书民间可以保留,《诗经》、《书经》及诸子百家之书只有博士官可以保留,民间的都限期交出烧毁。

先秦典籍,都烧了吗?不,王宫有。 如果不是杨照老师提醒,可能很多人都会忽略掉另一次重要的“焚书”事件:

“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项羽做的是什么事?

项羽做这件事情,有非常非常严重的后果,在中国的文化上面。

让我们稍微回头看一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做过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焚书”,烧的是民间藏书, 他是不准一般人自己私藏这些图书,可是相应的,他在宫室里面,用公家朝廷的力量,收了很多很多的书。

这些书就保留在咸阳,如果在正常的状况下,秦灭亡之后,不再有秦的禁令,这些书就可以回到民间自由地流传。

中国从东周一路到汉,我们在书籍跟知识的流传上面,就不会有那样的一个可怕的断层。这是司马迁对项羽的一个重要的指责。

——摘自《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第30集

6.老子可能在庄子之后

对历史有些研究的人,可能知道关于老子年代的争议。但更多的读者,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老子竟有可能在庄子之后:

你想想看,一个史家所掌握的史料什么是最可信的,距离他的时代越近,跟他自己越有可能有关系,越可信。

从这个标准判断,最可信的是最接近司马迁的时代。

担任过胶西王太傅的李解,如果李解是李耳的八世孙,我们倒推回去,用一代三十年正常的时间来算,那么李耳的年代应该是在西元前第三世纪左右,也就是 战国的中期到后期 。这个时间的推算又刚好可以配合上从《老子》这本书本身的文本所得到的证据。

了不起的大史家钱宾四(钱穆)在他写的四篇关于老子年代考据的文章当中,清楚地列举了老子行文所出现的战国名物跟词语,具体否定了老子出于春秋时代的可能性。

而且老子的行文风格直白陈述道理,不止跟《论语》有太大的差距,甚至也不像《孟子》、《庄子》那样带着雄辩的意味,却更加接近荀子或者是韩非子。

外部证据跟内部证据配合来看,我们大概今天应该要接受的结论也就是钱宾四先生给我们的结论:

第一、《老子》的作者应该是战国时期的人。

第二、《老子》成书很可能晚于《庄子》那一篇,到了战国的后期,一直到汉初的时候,这位叫做 李耳 的人,他的生平年纪,就跟另外一个叫 老聃 的历史人物混杂在一起了。

担任周太史、时代跟孔子接近的老聃比写老子《道德经》的李耳早了将近三百年。但不知道究竟经过了什么样的过程,或许就是源自于《老子》这个书名,李耳被当成了老聃, 《老子》这本书的年代相应的就被往前措置了三百年。

老聃跟李耳他们相差三百年,一前一后,真正连接的是中国古代南方的隐者文化……

——摘自《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第50集

7.“吕后专政+宫斗”是天下之幸

《吕后本纪》这两集很有大片的感觉,讲吕后如何残忍对待戚夫人、如何威慑自己的儿子、如何培养吕氏家族的势力……然而当这场宫斗大戏缓缓落幕,最精彩的竟然是“太史公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