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所以会习惯性沉默,是因为诉求被父母习惯性忽略。
学会俯下身倾听孩子的声音,并给予爱与支持,才能让他们的成长之路洒满阳光。
——鹿妈
◆
◆
◆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女儿派主播林静朗读音频
护童开学季专场来啦!
什么样的学习桌更专业?
什么样的材料更环保?
8月14号
上午
9:30
,点击
预约
直播间
呀呀妈
现场带你测评学习桌、矫姿椅……
源头工厂发货
还有桌垫、地垫、书包、护眼灯超多赠品!
▽
▽▽
作
者 | 暖心
李连杰在他的新书《禅修的力量》中坦露了女儿患抑郁症的事情。
“小女儿7岁就有抑郁症,直到12岁都有强烈自杀倾向,我们才知道。”
“女儿完全不和我们交流,她的世界像是装了一道又一道的门,我们走不进去,也无人叩问,只能在门外焦急。”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90%的孩子遇到事情,是无法向父母开口的。
因为孩子的“沉默”并不是无声的,他们在每一个痛苦的时刻,都会向父母求助。
因此,父母不能忽略孩子的这几种“求救信号”,忽视一种,可能就是在摧毁孩子。
前几天,邯郸13岁男孩遇害的事情,让很多父母痛心。
但是,细究原因,我们会发现男孩在很早之前就给了家人“求助信号”。
在寒假开学之前,他也对爷爷奶奶说“我不想去上学,让我去地里干活吧”。
可是却被家人当成是学习压力太大,而忽略了他的“求助”。
95%的孩子厌学,都不是什么学习内驱力出问题,而是指向着“同伴社交”的问题,一定要从孩子身边的“关系”去寻找厌学的答案。
是啊,并不是孩子的每一次厌学都是抑郁症所致,有很大一部分不愿上学的孩子,其实是对学校的“恐惧”。
在上学期间被男同学打骂、被女同学孤立,让我特别恐惧去学校。
直到后来辍学,妈妈也不理解我为什么不愿意上学,只有我自己一直活在校园的阴影下。
一旦孩子恐惧周围的人和事,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去逃避。
第一
:说出来无用,很多父母总觉得孩子的矛盾是小打小闹,让孩子觉得不被理解,于是他们选择封闭自己。
第二
:孩子可能会寻找各种“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无力感。
所以,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每一次“厌学”心理,否则就是将他推入深渊。
有一位家长在处理孩子“不想去学校”的问题上,做了这几件事:
-
-
-
父母不忽视孩子的诉求,并给足孩子安全感和支持,才会给他对抗的勇气。
中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为21.9%,也就是说,
约5个青少年中就会有1个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自伤行为。
不要忽视孩子的每一次“自伤”行为,这些就是他们的“语言”:
1. 我没有价值
:如果父母经常打击和否定,让孩子处于低自尊人格中,在毫无意义的生活中,他们会通过身体上的痛苦来缓解压力。
2. 寻回掌控感
:有些父母对孩子管控太严厉,孩子没有空间,在压抑的环境下通过自残以此获得对身体的掌控权。
3. 寻求关注
:有些孩子在缺爱的情况下,失望和愤怒的情绪会通过伤口来宣泄,其实他们的目的是“希望你看看我”。
孩子的种种自伤行为,其实都在向父母表达“我不满意”。
一旦孩子出现“自伤”行为,父母要学会去“看见”孩子,才能还给孩子健康的心理。
曾有个母亲求助:她28岁的儿子,情绪一崩溃就自残。
严重的时候头撞破啤酒瓶,将筷子插入喉管,拼命将额头撞向地面。
这一切的诱因就是:母亲一直在要求儿子考公务员,可是他屡次失败。
妈妈的要求无法达到,心烦的时候,只想借助自残的方式发泄情绪。
后来,当母亲最后在专家的引导下,才发现儿子是因为“没有自我”而出现的情绪障碍。
当她开始肯定、接纳,才慢慢引导儿子的情绪恢复正常。
孩子所有的“伤害自己”的行为都在求救:我需要爱,请你看到我。
父母要学会为孩子制造空间和价值,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
为了免于责罚,他撒谎称在同学家里写作业,忘了时间。
结果,说了实话的他被揍得更惨。从那以后,他为了不挨揍,每次都会撒谎。
因为每一个撒谎的孩子都在表达一种“恐惧心理”或者是“期待被可肯定的”心理。
孩子犯错时,父母越生气;孩子恐惧之下形成了逃避心理,撒谎就成了他们的“依靠”。
第二种教育
:一旦孩子犯错,就坚决地实施严厉的惩罚制度。
第二种教育下的孩子,遇事后本能地学会撒谎,严重的甚至成了“说谎高手”。
东野圭吾说:“人之所以会撒谎,是为了隐藏内心的脆弱,保护那些不可取代的东西,逃避那些挣脱不了的痛苦。”
当孩子撒谎时,父母脑海里要能感受到孩子的内在有一种声音“他很害怕”:
害怕严厉的父母,害怕犯错后带来的惩罚,所以想通过“假好”的一面获得父母的认可。
因此,父母需要多去肯定孩子,让孩子内心得到安全感。
父母愿意去剥开孩子撒谎的表面,才会发现背后隐藏的真相。
相信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有无数次这样的时刻:
比赛前明明准备得非常好,可是因为紧张,嘴里一直念叨“万一我做得不好怎么办”。
明明成绩很好,让他辅导一下其他同学,第一反应是说“不行的,我自己也不会呢!”
刚学自行车的时候,老是摔跤,孩子非常泄气:“太难了,我肯定学不会。”
父母经常打击、否定,给孩子一种“你很差劲”的状态。
“孩子自我
意识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父母对他的评价。”
若父母总是不间断地给孩子负面评价,让孩子不断经历挫败感,最终只会让孩子走向自卑。
有一次,她好不容易考了97分,妈妈却非常冷漠地质问她:“还有3分去哪了?”
那一刻,妈妈的话让她崩溃与挫败,让她觉得非常自卑。
后来,她总是觉得自己就是个废物,什么也干不好,于是一步一步陷入了抑郁的情绪中。
因为他们会永远让自己处于内耗之中,永远都有不配感。
所以,当孩子说“我没用时”,不要再去打击他了,我们试着多去认可孩子,要让他的努力被尊重。
父母的责任是要让孩子知道“他真的有价值,他是一个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