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跨境电商鹰熊汇  ·  揭秘背后!美国邮政的24小时短命公告…… ·  2 天前  
深圳商务  ·  春节假期,深圳外贸“欣欣向荣” ·  2 天前  
深圳商务  ·  春节假期,深圳外贸“欣欣向荣” ·  2 天前  
雨果网  ·  重要!TEMU新增关键词搜索功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孩子出现了这五种情况,是在向父母求助,父母们千万别忽略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24-08-05 20:40

正文


▲家有女儿,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孩子之所以会习惯性沉默,是因为诉求被父母习惯性忽略。

学会俯下身倾听孩子的声音,并给予爱与支持,才能让他们的成长之路洒满阳光。

——鹿妈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女儿派主播林静朗读音频

护童开学季专场来啦!

什么样的学习桌更专业?

什么样的材料更环保?

8月14号 上午 9:30 ,点击 预约 直播间

呀呀妈 现场带你测评学习桌、矫姿椅……

源头工厂发货

还有桌垫、地垫、书包、护眼灯超多赠品!

▽▽


者 | 暖心

来源 | 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李连杰在他的新书《禅修的力量》中坦露了女儿患抑郁症的事情。
他说:
“小女儿7岁就有抑郁症,直到12岁都有强烈自杀倾向,我们才知道。”

“女儿完全不和我们交流,她的世界像是装了一道又一道的门,我们走不进去,也无人叩问,只能在门外焦急。”
看到这一段,身为父母的我们真的很无力。
为什么孩子发生一些事情时,却不愿告诉父母?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90%的孩子遇到事情,是无法向父母开口的。
原因有两种:
一种是他们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难处;
另一种是被父母“间接”阻止了他们开口。
面对“沉默”的孩子,难道父母就只有无视吗?
并不是。
因为孩子的“沉默”并不是无声的,他们在每一个痛苦的时刻,都会向父母求助。
因此,父母不能忽略孩子的这几种“求救信号”,忽视一种,可能就是在摧毁孩子。
孩子突然说“我不想上学了”
警惕“人际交往”障碍
前几天,邯郸13岁男孩遇害的事情,让很多父母痛心。
但是,细究原因,我们会发现男孩在很早之前就给了家人“求助信号”。
从去年开始,他不止一次向父亲表示“不想去上学”。
在寒假开学之前,他也对爷爷奶奶说“我不想去上学,让我去地里干活吧”。
可是却被家人当成是学习压力太大,而忽略了他的“求助”。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
95%的孩子厌学,都不是什么学习内驱力出问题,而是指向着“同伴社交”的问题,一定要从孩子身边的“关系”去寻找厌学的答案。
是啊,并不是孩子的每一次厌学都是抑郁症所致,有很大一部分不愿上学的孩子,其实是对学校的“恐惧”。
知乎有个14岁就辍学的网友,在回忆中说:
在上学期间被男同学打骂、被女同学孤立,让我特别恐惧去学校。
可是和家人说了很多次,得到的只是打骂。
直到后来辍学,妈妈也不理解我为什么不愿意上学,只有我自己一直活在校园的阴影下。
一旦孩子恐惧周围的人和事,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去逃避。
为什么孩子面对“社交障碍”不直接说出来呢?
第一 :说出来无用,很多父母总觉得孩子的矛盾是小打小闹,让孩子觉得不被理解,于是他们选择封闭自己。
第二 :孩子可能会寻找各种“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无力感。
所以,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每一次“厌学”心理,否则就是将他推入深渊。
有一位家长在处理孩子“不想去学校”的问题上,做了这几件事:
  1. 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保护自尊心;
  2. 不随便打发孩子,而是去接纳孩子,并去理解事实;
  3. 不过激、不批评、不埋怨,做到情绪稳定。
父母不忽视孩子的诉求,并给足孩子安全感和支持,才会给他对抗的勇气。
孩子“伤害自己”
其实是在“自救”
《现代预防医学》有一项可怕的数据:
中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为21.9%,也就是说, 约5个青少年中就会有1个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自伤行为。
不要忽视孩子的每一次“自伤”行为,这些就是他们的“语言”:
1. 我没有价值 :如果父母经常打击和否定,让孩子处于低自尊人格中,在毫无意义的生活中,他们会通过身体上的痛苦来缓解压力。
2. 寻回掌控感 :有些父母对孩子管控太严厉,孩子没有空间,在压抑的环境下通过自残以此获得对身体的掌控权。
3. 寻求关注 :有些孩子在缺爱的情况下,失望和愤怒的情绪会通过伤口来宣泄,其实他们的目的是“希望你看看我”。
孩子的种种自伤行为,其实都在向父母表达“我不满意”。
一旦孩子出现“自伤”行为,父母要学会去“看见”孩子,才能还给孩子健康的心理。
曾有个母亲求助:她28岁的儿子,情绪一崩溃就自残。
严重的时候头撞破啤酒瓶,将筷子插入喉管,拼命将额头撞向地面。
这一切的诱因就是:母亲一直在要求儿子考公务员,可是他屡次失败。
妈妈的要求无法达到,心烦的时候,只想借助自残的方式发泄情绪。
后来,当母亲最后在专家的引导下,才发现儿子是因为“没有自我”而出现的情绪障碍。
当她开始肯定、接纳,才慢慢引导儿子的情绪恢复正常。
孩子所有的“伤害自己”的行为都在求救:我需要爱,请你看到我。
父母要学会为孩子制造空间和价值,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
被看见、被尊重的孩子才能拥有健康人格。
爱撒谎的孩子
一直在期待被“肯定”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学会撒谎的?
一位网友说,小时候有一次贪玩,天黑才回家。
为了免于责罚,他撒谎称在同学家里写作业,忘了时间。
父亲不相信,“威胁”他:说实话,不然揍你。
他害怕挨揍,说了实话。
结果,说了实话的他被揍得更惨。从那以后,他为了不挨揍,每次都会撒谎。
面对孩子的撒谎,很多父母觉得是孩子学坏了。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撒谎,是一种自我保护。
因为每一个撒谎的孩子都在表达一种“恐惧心理”或者是“期待被可肯定的”心理。
他们都有一个心理循环:
孩子犯错时,父母越生气;孩子恐惧之下形成了逃避心理,撒谎就成了他们的“依靠”。
心理学家塔尔瓦曾做过一个“说谎实验”。
实验采用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
第一种教育 :孩子犯错,主要以口头训诫为引导。
第二种教育 :一旦孩子犯错,就坚决地实施严厉的惩罚制度。
结果:
第二种教育下的孩子,遇事后本能地学会撒谎,严重的甚至成了“说谎高手”。
东野圭吾说:“人之所以会撒谎,是为了隐藏内心的脆弱,保护那些不可取代的东西,逃避那些挣脱不了的痛苦。”
当孩子撒谎时,父母脑海里要能感受到孩子的内在有一种声音“他很害怕”:
害怕严厉的父母,害怕犯错后带来的惩罚,所以想通过“假好”的一面获得父母的认可。
因此,父母需要多去肯定孩子,让孩子内心得到安全感。
父母愿意去剥开孩子撒谎的表面,才会发现背后隐藏的真相。
孩子说“我真没用”时
其实是缺少“价值感”
相信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有无数次这样的时刻:
比赛前明明准备得非常好,可是因为紧张,嘴里一直念叨“万一我做得不好怎么办”。
明明成绩很好,让他辅导一下其他同学,第一反应是说“不行的,我自己也不会呢!”
刚学自行车的时候,老是摔跤,孩子非常泄气:“太难了,我肯定学不会。”
为什么孩子会不断地自我否定?
因为没有价值感。
比如:
父母经常打击、否定,给孩子一种“你很差劲”的状态。
久了以后,孩子也会觉得“我很差”。
作家阿兰·波德顿说:
“孩子自我 意识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父母对他的评价。”
孩子是通过父母来确认自己的价值的。
若父母总是不间断地给孩子负面评价,让孩子不断经历挫败感,最终只会让孩子走向自卑。
在《凉子访谈录》中,有一个抑郁症女孩。
她小时候成绩一直是中等,妈妈经常打击她。
有一次,她好不容易考了97分,妈妈却非常冷漠地质问她:“还有3分去哪了?”
那一刻,妈妈的话让她崩溃与挫败,让她觉得非常自卑。
后来,她总是觉得自己就是个废物,什么也干不好,于是一步一步陷入了抑郁的情绪中。
每一个自我否定的孩子,都在经历“绝望”。
就如英国心理学家梅勒妮·芬内尔说:
“比被人轻视更难受的是自己轻视自己”。
因为他们会永远让自己处于内耗之中,永远都有不配感。
所以,当孩子说“我没用时”,不要再去打击他了,我们试着多去认可孩子,要让他的努力被尊重。
父母的责任是要让孩子知道“他真的有价值,他是一个优秀的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