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北上广”还是“死守北上广”,是最近两年的热门话题。
这两天,有一篇题为《为了你的下一代,请死守北上广!》的文章在朋友圈流传,由于换了一个角度从“下一代”着眼,所以颇为抢眼。
我的观点恰恰相反:由于国家意识到了一线城市过少带来的“城市病”,正在着力建设“
10
个北京”,所以“死守北上广”反而成为一种落后的观念了。
“北上广”这种说法,本身就已经过时。
我此前在文章中说过,“北上广”是
2000
年前后中国城市的格局,当时中国经济总量、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最大的三个城市,就是北京、上海和广州。
以最能反映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发展潜力的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考察,
2000
年的时候,广州相当于北京的
64%
,上海的
80%
,是深圳的将近两倍;但到了
2016
年中期的时候,广州只相当于北京的
33%
、上海的
42%
、深圳的
72%
。(见下图)
2000
年的时候,广州汇聚的资金总量超过“天津
+
重庆
+
成都”。但到了
2016
年中期,这三个城市都距离广州不太远了!
做这个对比没有黑广州的意思。但这能看出时代变迁,城市竞争的格局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从广东开始,继而扩展到长三角、环渤海,后来西南地区又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也通过政策调整,来维持全国一盘棋的格局。所以,发展机遇、资金、人才也随着政策而变化。
目前来看,中国内地的顶级城市已经从
“北上广”变成了“京沪深”,广州彻底成为第四,而且身后面竞争对手如林。
在近期国家很多规划里,比如铁路建设规划、国土利用规划,提出了类似“八横八纵”、“三横四纵”(或二横三纵)等很多概念,在这些概念里,一大批城市的定位在崛起。
比如在铁路网规划中,郑州、合肥、深圳的地位在崛起。在“三横四纵”的发展轴规划里,武汉、南昌、长沙、昆明的地位在崛起。传统的城市格局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
在北京遭遇雾霾和堵车等两大城市病后,高层对中心城市的概念也做出了重大调整,明确提出要建设
“
10
个北京”
。当然,“
10
个”未必是准确数字,但未来国家将建设一批承担“全国性中心”功能的大城市,是必然的。最近有媒体报道说,国家正在制定“
4
个世界城市、
11
个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虽然尚未获得证实,但大方向是不错的。
在
2016
年年底,郑州和武汉刚刚获得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相信未来南京、杭州、沈阳等一批城市也会获得这一定位。
我此前还在专栏里提到过,如果以“小学生人数”变化考察城市人口增长,则中国正呈现“
3
大
4
小”至少
7
个人口增长中心。“
3
大”是:深圳
+
东莞
+
惠州、北京
+
廊坊
+
天津、上海
+
苏州;“
4
小”是:郑州、长沙、南京、“厦门
+
泉州”。相比之下,广州的人口增长明显不如上述地区。
换句话说,目前二线城市里有一批城市,在资金、人口上的竞争力,明显超过了广州这种老牌城市。
随着北京、上海开始严格控制人口,京沪的增长也会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