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历史城市保护发展研究一所所长徐慧君分享了
清华同衡在全国双修试点城市景德镇的实践与经验。
徐慧君认为,
城市双修作为一个较为综合的规划体系,需要规划团队应对的城市问题是多方面的。
景德镇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正处在产业升级的转型期,要实现“成为与世界对话的国内文化一线强市”的发展目标,
一个核心诉求是使城市空间与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通过深入研究城市价值及发展过程,清华同衡发现景德镇目前的城市空间基本是围绕不同时期的产业链自发形成的。徐慧君认为,
景德镇目前的无序,很大一个原因是在生产链条中,人、空间、流线相互穿插杂糅造成的。
在城市转型的今天,使人、瓷业、空间协调起来,犹如使各肌体器官顺畅配合,高效良性运转,是景德镇发展的先决条件。
针对以上认知,清华同衡确定了
先“内调”再“外修”的治疗方案。
工作团队研究了景德镇从事陶瓷行业的五类人群,及其在产业链条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合作模式,并分析了陶瓷产业链各环节的空间诉求和问题。从而通过规划手段,合理调整产业空间,补足配套及服务空间,整体考虑人口疏解与产业的配套,过程中
重点对老瓷厂下岗职工群体和“景漂”群体予以关注
。并基于此对与瓷业生产关联最密切的城中村、老旧厂区、历史城区等空间制定了针对性的提升及调整建议。
内调部分通过扎实的研究人的生产生活模式及其所需,
将人、产业、用地三者的关系调顺畅,把原来交织混杂的生产生活链条理顺,同时给民间的瓷业活力足够的包容和自由度,鼓励他们互相激发,引导走向良性循环。
在内调的基础上,再逐步进行外修工作,形成诊断、内调、外修、实施管控四个步骤,保证建立良性的城市空间发展秩序。
徐慧君认为,
对规划设计而言,双修是一个在有限资源里全盘筹划的工作,需要在工作方法上有新的应对方式
:首先,
诊断环节
的研究时间大大加长,深度大大加深,内容大大扩展;第二,做双修更像
各科室大会诊
,方法上关注系统思维和内在逻辑,操作上要有效落地;第三,判断一个对象
是病灶还是有益组织
,必须在看重整体价值的基础上,负责任的进行甄别,不能一刀切;第四,要通过切实好用的成果输出制定规矩,起到
长期预防
的效果;第五,做家庭医生,提供跟踪式服务指导。
最后徐慧君指出,
城市双修的提出,其背后输出的是发展思路的导向,是对未来城市建设价值观的修正。对于地方而言,是梳理问题和制定清晰工作路线的机会,不能当作短时期内完成任务来对待。试点城市的意义不在于回应任务的全面,也不在于出形象的速度,而在于探寻更合理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