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互联网分析沙龙
为您提供专业的商业模式、产品、数据、用户、电子商务、社会化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深度分析的信息网站!秉承“信息交流、深度分享”的理念,是为用户缩短获取信息途径,提升阅读质量的深度分析网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英雄联盟多名设计师被裁# ... ·  3 天前  
新浪科技  ·  【#9月汽车出口53.9万辆##9月汽车出口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互联网分析沙龙

我不同意知识付费是骗子,但你被骗也不值得可怜

互联网分析沙龙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10-30 17:27

正文

知识付费,从原来一个备受人人追捧的名词,如今变为了一个被人人棒打的特殊指代,仅仅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不得不感慨这个世道变的真快。



不过,在极为热衷制造流行概念的当下,知识付费将要成为了过眼云烟,其实倒也不必惊叹。

 

长于嬗变之道的互联网,凭借一个个新的概念,造就了一批盆丰钵满者,自然也就有大批的韭菜被收割。

 

看到韭菜生长之快,收割者总是会极力压抑着自我,尽可能延长收割的过程。偶有心急着,一不小心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一如最近处于再被推上舆论焦点的罗振宇。

 

威尔逊的破窗理论没能避免,《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经过妙手变异为《罗振宇的骗局》,一时间盛于朋友圈,围观者争相转发。



由此引发的争议,正在悄然改变网络民众的心理天平向另一端倾斜。

 

收割者们不免流露出焦虑之状,高举知识付费就是骗子大旗的人,则呈现截然不同的窃喜。众人拾柴火焰高,网络民众大有将知识付费剿灭的抉择。 


一、披着文化精英外衣的搬运鸟

 

在免费成为互联网主流多年之后,网络民众精品付费的意识开始觉醒。而知识付费的出现,可以说顺应了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于是,包括罗振宇、吴晓波、李翔、马东等代表的一批知识付费大V,成为这一波红利的受益者。同时,多如牛毛的各种知识付费也粉墨登场。

 

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购买热潮过后,大家发现知识付费这个林子好像也没有什么鸟了,就几乎只剩下一种鸟——搬运鸟。



搬运鸟整日忙碌做着知识搬运的工作,优秀的搬运鸟自己首先会将内容自己咀嚼一遍,然后再卖给付费者们,这倒也还是有底线;其余的搬运鸟,甚至自己都懒得咀嚼,索性直接拿来主义,稍加改后换面直接卖给付费者们。

 

由于高度的单一性和相似性,知识付费生态需为自己种下的苦果埋单。已经清醒过来的人们,愤怒着操起猎枪,必须要为自己讨个说法和公道。

 

问题来了,打谁呢?自然是枪打出头鸟。谁是出头鸟?非罗振宇不可。作为搬运鸟中的头牌,无论是名气还是收割人数,都让其他搬运鸟望尘莫及。一没有自己的著作,二没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却能够凭借优秀的商业运作,给自己披上了文化精英的外衣,这真不知道究竟是讽刺了谁?



但是,你厌恶罗振宇,没有看清楚文化商人的本质,却不应该就此将知识付费扣上骗子这顶帽子。

 

之所以说知识付费不是骗局,一个简单的逻辑,罗振宇成知识付费的典型人物。外界对于罗振宇的批判,却不应该让知识付费这个行业来承担。

 

没有把关人的存在,相信知识付费这个市场会自我进化,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二、被骗者是不是也应该自我反思?

 

现实中,很多购买过付费内容的人与《罗振宇的骗局》所描述的颇为相似。

 

有人想要跟着名人开启辉煌的一生,快速走上财富自由之路;有人热衷于看“如何写出10万+爆款文章”和“我从3000月薪到30000月薪的逆袭之路”。

 

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给自己充电,其实本没有错,错就错在强烈的心理暗示——我会学到很到的知识。



正是这种高预期,让很多人沉浸在假象之中,我在学习。好像学习了就能进步,好像学习了就能满腹经纶。

 

知识的汲取,本是一个持续动态过程。读过一本书,或许你能收获的只是不到一页的读后感,也或许只是寥寥几行的思考随笔。

 

甚至是,读完之后便将书中内容忘得一干二净。直到你在某一天某一时刻,你看到与这本书有关的内容时,会再度勾起你的思考。或是,你已经形成习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将所看内容,内化为一种自己的语言。能够到这里,也算是汲取知识的过程中上了一个层级。 

 

汲取知识,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那些二手知识不能说没用,就像快餐一定会满足你的基本需求,但是有多少营养真的很难判断了。

 

看书是单向交流,要靠个人多领悟。哪怕领悟点滴,再结合自己的经验,也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

 

所以,对于那些感觉自己被骗,然后就要大口破骂罗振宇等人,难道不应该自己抽个嘴巴,好好反省反省自己。



与其说给了罗振宇这样的文化商人的机会,不如说,我们每个人渴望一蹴而就的成功,最终等到清醒过来,才发现自己交了一回智商税。


三、怎么避免成为被收割的韭菜?

 

关于收割韭菜这个现象,知识付费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算是新一轮的割韭菜运动。

 

回顾过去几十年间的割韭菜运动,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长春君子兰,到90年代中华鳖精等各种补品的出现;从2005年千万身价藏獒和红木,到比黄金还贵的冬虫夏草;再到疯狂的股市和楼市,在收割的广度上达到新的高度。

 

而进入互联网时代,这种收割韭菜的行为除了广度延伸之外,频率则变得更加快速。在造就少数精英财富暴涨的同时,韭菜依然还是待收割的韭菜。

 

为什么大多数会成为被收割的韭菜,无外乎这几点:从众心理,内心欲望,人性弱点。



由于互联网社群属性的存在,给收割韭菜的行为提供天然的土壤。从众是为了获得安全感,但无数事实证明,从众往往让你成为大众韭菜中的一员。一旦出现了大众行为,就是给了收割者的机会。

 

作为韭菜,你想快速获得财富或者满足你的欲望。种种疯狂投机的行为的背后,是韭菜们不惜冒着巨大风险的普遍心理。

 

相信在未来,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互联网中,收割韭菜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虽然不会重蹈覆辙,但是随着收割韭菜形态的不断升级演进,以及椭圆形社会结构渐渐形成,大多数人注定了可能随时会被收割韭菜。

 

想要不被收割韭菜,唯有保持对欲望的克制,或许才会减少被收割的次数。


【互动】


你订阅过多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