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造城运动的热情从未停止过。
深圳,诞生于一个老人划的一个圈,度过了原始积累和野蛮生长的时代,当城市面临转型升级的时候,又恰到好处地把第四次技术革命下半场的爆发牢牢抓在手中。
自从深圳成为我国首个经济特区,“深圳经验”就一直备受重视。
深圳为什么成功?
宋志平在新书《创新高地》中,对深圳进行大量实地调研,深度分析政府、市场、企业、人才等各要素,找到了深圳成为世界级创新高地的底层逻辑。
我们说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和灵魂。在创新活动中,从确定目标、组织资源、管理过程,到最后实现创新成果价值等各个环节,企业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离开了企业家这个“灵魂”,一座城市只能是死水一潭,无从发展。
现在有一种说法很流行,叫深圳的特产是企业家。
这座城市的第一代企业家袁庚、马福元等,以其敢为人先的胆识改革创新,筚路蓝缕,为后来者闯出新路,成为楷模。
第二代企业家任正非、王石、马明哲、王传福等,在创新路上百折不挠,创办的企业成为行业领跑者,成就了所在领域的奇迹。
第三代年轻企业家汪滔、刘若鹏等,承继深圳人敢闯敢试的基因,在科技创新领域攀上新的高峰。
他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企业家精神是从企业家身上提炼出来的。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有创新精神,这是核心。
企业家都是渴望成功的人,他们通过创新实现心中梦想。
第二要坚守。
企业家做企业很不容易,成就一个企业没有8~10年是不行的,要做到极致,没有几十年是不行的。企业家要有耐力,坚持做企业不是百米冲刺,是马拉松长跑。
第三要有家国情怀,有社会责任感。
总的说来,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是创新、坚守、责任,还要敢为人先、不惧风险等,这些是深圳最显著的精神品格,已经深入其骨髓、融入其血脉、嵌入其基因。
汪滔,大疆的创始人,是一名出生于浙江杭州的八零后。从小培养起了对于航模的浓厚兴趣,这为他日后漫漫的创业生涯奠定了深厚基础。还在香港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就和之前与他一起做毕业课题的两名同学在深圳创立了大疆。
刚成立的时候,大疆和大多数初创公司一样,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那时,公司根本招收不到人才,来应聘的人看到公司又小又破的办公环境就直接离开。能勉强留下的也没有专业技术背景,还得需要汪滔充当导师进行手把手教学。后来公司员工都陆续离开,投靠了其他公司。
但在这段黑暗时光中,汪滔并没有选择放弃。
最终,他的导师和伯乐李泽湘加入大疆,并为公司带来了资金和许多优秀的人才。此后,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大疆第一款较为成熟的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XP3.1面市。大疆凭借于此很快接到了一些订单,公司开始盈亏平衡,慢慢迎来了发展的曙光。到了2013年,公司又推出“大疆精灵”,这是一款在无人机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问世之后迅速风靡全球,大疆也因此很快成为行业龙头。但是,没有谁的成功是一帆风顺的,光鲜背后尽是艰辛,汪滔的成就源于热爱、源于创新、源于坚守。
企业家 * 科学家 * 专栏作家 三维视角
剖析深圳创新的底层逻辑
深圳是最具企业家精神的城市。深圳市人大立法确定每年11月1日为“深圳企业家日”,旨在弘扬企业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尊重、支持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每年节日当天的晚上,深圳多座地标性大楼就会集体亮灯,并出现庆祝企业家日的标语,引起全城人的关注,有人把这称为“以一座城市的名义向企业家致敬”。
深圳尊重、支持企业家,因为它从骨子里认识到企业家是这座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和活力之源,深圳的发展史,也是千百万企业家的创业史。深圳市民在身边就能感受到深圳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他们拿着华为的手机、用着腾讯的微信、开着比亚迪的汽车、玩着大疆的无人机等,这些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太多的便捷、快乐,须臾不能离开。
深圳几乎家家创业、人人创新,商事主体为全国最多,创新氛围十分火爆。这也是这座城市被誉为“梦想之都”的原因。
创新是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性工作,创新者总是在尽量避免失败。但创新活动的本质是用现在的资源获取未来的收益,不可知、不可控因素很多,复杂的科技创新更是如此。因此,创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败,需要社会为创新营造一个宽容失败的氛围。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是深圳公认的十大观念之一,深圳对失败的宽容度比国内一般城市要高。
提起华为,恐怕没人不知道其创始人任正非的大名。然而把时针拨回到1987 年,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那年,在深圳南油集团下属一家电子公司任领导的他,因为生意场上轻信他人而被骗200万元彩电货款。对这件事的处理结果是,任正非签下还款协议离开南油集团。这时任正非成为背负200万元欠款的“负翁”,可谓遭遇事业的一次重大失败。处于如此窘境的任正非,立志自主创业,这时亲戚朋友并没有把他当成失败者而远离他,而是给了他很多支持。
注册公司的2.1万元中,他自己出了3000元,其余4位合伙人拿出了1.8万元。此后的创业之路虽然无比坎坷,但他都挺过来了,而且一路都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很多支持。公司起步之初,资金困难,市主要领导亲自出面帮他解决。
在深圳这片神奇的热土上,到处能发现失败者“逆袭”的故事
,用广东话说就是“咸鱼翻生”。而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深圳对于创业者们极大的宽容与切实的支持。
2006年,深圳出台国内首部改革创新法《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以市人大立法形式规定创新失败可予以免责。2021年3月,国内首部个人破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规定,在深圳经济特区居住,且连续参加深圳社会保险满三年的自然人,因生产经营、生活消费导致丧失清偿债务能力或者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可以依照本条例进行破产清算、重整或者和解。深圳通过改革从政策法规层面让宽容失败落在了实处,这是对创新活动最有力的支持和鼓励。
营造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的社会环境,创投风投是其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他们用的是真金白银。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认为,创新创业的失败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能接受失败就无法去做投资。
创新创业需要资本市场支持,资本撬动创新创业。深圳能成为创新高地,与这里创投风投规模大、实力强,深交所就在身边,资本市场非常发达有关。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深圳是中国本土创投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如今深圳创投机构数量和管理资本规模均处于国内第一方阵的前列。深圳是国内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在世界金融中心排行榜中位居前十,资本市场发达,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创投机构。它们通过每年数以千亿计的投资支持这座城市的创新创业,这成为创新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
深圳为何能成为国内创投的策源地,而且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强大?
除了政策的支持鼓励,从创投运营的募、投、管、退环节来看:
第一,深圳经济繁荣,
创投在社会上募集资金相对容易;
第二,深圳创新创业氛围浓郁,
企业总量大,每年还新增企业数以万计,其中科技企业占比很高,创投募集的资金容易找到投资标的;
第三,深圳的营商环境优越,
创新创业更容易成功,投资深圳企业总体上风险要低一些,收益率更高;
第四,退出渠道更加多元化。
政府支持创投风投,创投风投投资企业创新创业,创新创业火爆,区域经济就会繁荣,这样就会形成政府、创投与创新三方共赢的局面。
大学的任务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很多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都诞生于大学,在整个社会的创新生态中大学是源头,其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
深圳人很清楚高校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政府一直重视高等教育的建设发展。从深圳高校发展史可以看到,2010年之前深圳的大学整体上不够强,但从南科大创办至今的十几年,深圳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办大学是投入非常大的事业,像2021年深大总预算超过75.33亿元,南科大是40.73亿元,深圳两所高校一年预算就超过116亿元。但深圳大学也确实为特区培养了大量人才,马化腾、史玉柱、周海江、张志东、陈一丹这些著名企业家都是该校毕业生。
深圳的经济发展为办大学这种高投入创造了条件,舍得投而且投得起,这是深圳新大学建设能够突飞猛进的重要原因。
从创新链条的角度来看:基础研究致力于科学发现,应用研究做出技术发明,技术发明出来之后要制造成产品,然后产品在市场上销售,满足市场需求并获得利润回报,这样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才有资金来保证正常运转和发展,这是一个大的生态闭环。在这个闭环中,一般来说基础研究是科学家做,应用研究是技术专家做,产品制造要靠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工人完成。
创新链对人才的需求是结构性、分层次的,而深圳的教育很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
南科大、深大、港中大(深圳)、深圳技术大学,以及深圳大学城里的几家研究生院等高校,有的是研究型大学,有的是综合性高校,主要培养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工程师。
深职大、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深信院”)、深圳技师学院(简称“深技院”)三所职业类院校,主要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既重视研究型人才培养,也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这是深圳高等教育体系的特色,保证了创新生态中各环节对人才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教育要满足创新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既要重视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要重视它们的结构。这样基础研究、技术发明和产品制造等每个环节都有人去做,任何一环都不偏废,创新才会持续繁荣。
从珠三角空中俯瞰,深圳南连香港、北接东莞,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段。深圳是一个东西向的长条形城市,它与南边的香港之间,有二十几千米陆地相连,主要是起伏的山丘,其他地方隔海相望。
这两座山水相连、关系紧密的城市,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如今都是最为耀眼的“双子城”。单从经济层面来说,两地已是旗鼓相当,各有千秋,都是世界上经济实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
企业家 * 科学家 * 专栏作家 三维视角
剖析深圳创新的底层逻辑
深圳经济特区设立初期,香港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对刚刚起步的深圳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宝藏。把经济特区建在香港旁边,就是要发挥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香港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等方面的成就令人瞩目,这其中有很多先进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深圳是向香港学习的模范生,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主动向香港学习,因此少走了很多弯路。深圳早期出台改革政策,很多时候都要派人去香港考察,充分
借鉴他们的经验做法。
公开拍卖土地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1987年12月深圳公开拍卖国有土地,为了敲响这场特殊拍卖会的“第一槌”,深圳前期做了大量调研,包括去香港考察,请香港专家提建议。港英政府对公共土地使用一直实行批租制度,商业性和竞争性强的土地采取公开拍卖方式出让。土地拍卖成为港英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多的时候占比可达三成。为了充分了解香港长期积累的经验做法,1986年11月,深圳市专门组织房地产改革考察团赴港考察土地拍卖,梁振英还陪同考察团观摩了香港土地拍卖会现场,并对香港土地拍卖的程序和实施细节等问题做了详细介绍。1987年5月,草拟多时的《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改革方案》正式出台。
此外,深圳在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也向香港学了不少经验做法。
十几年前,深圳在内地率先建立社工队伍,开始没有经验不知怎么做,就派人去香港学习,他们已有一套成熟的社工服务体系。为了让第一批社工尽快上手,深圳还从香港请来社工骨干,采用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教,从而使深圳很快拥有了第一批社工人才。如今深圳社工建设已走在内地前列,成为内地城市学习的榜样。
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视向香港学习,2005 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的响亮口号,成为此后多年深圳与香港交流的基调。
现在深圳 GDP 超过了香港,楼比香港高,人口比香港多,城市绿化比香港漂亮,但大家不会因此忘记香港对深圳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如今香港相对深圳,在金融、文化教育、法治等方面仍然具有明显优势,仍然值得深圳继续借鉴学习。
深圳作为我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从一个边陲小县发展成了一个现代化大都市,也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高地。
深圳的成功是独特的,但其经验并非不可复制。
深圳的崛起,既离不开深圳企业家们的大胆创新和艰苦奋斗;也离不开深圳政府持续不断的改革探索。政府、市场、企业、人才等各要素在这里实现了良好高效的互动,共同构成了深圳发展的不竭动力。
深圳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城市都可能书写自己的成功,关键在于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深圳的成功是独特的,但更是可以复制的。
作者介绍
宋志平: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我国著名经营管理专家,历任三届全国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在多所重点大学商学院担任实践教授,先后出版《经营方略》《三精管理》《经营30 条》等多部著作。曾获“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管理科学奖”“石川馨- 狩野奖”“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财富》CEO 终生成就奖”“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终身荣誉奖”等多项殊荣。
刘科:
全球知名能源专家,现任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副会长,2015 年入选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曾在埃克森美孚、联合技术公司(UTC)和通用电气(GE)等跨国公司任职,回国参与创建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并任副总裁、首席技术官,后被任命为神华研究院副院长。
沈清华:
资深媒体人,纪实作家,《深圳特区报》主任记者。曾获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新闻奖40 多项,独立或合作出版《商界军校》《立业者》《南科大创校记》《世界知名大学校长访谈》等近十部著作。
欢迎点击关注《首席访谈》,记得点亮“星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