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3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中国又经历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机构改革。
也正是在这一天,中国规划行业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发改委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住建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统一划归自然资源部,伴随着自然资源部的成立,曾经的规划门派之争即刻化为过眼云烟!
——壹——
举国一盘棋
类型规划,譬如最近几年比较热的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双修、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等,
尤其是城市步入“存量时代”之后,面向解决旧城更新、园区升级、新区激活等城市运营治理层面的咨询性、研究性、实操性项目将会逐步增多,
未来必然还会有更多新类型的规划产生。
2、规划设计机构
——规划设计市场层面:并购、重组、融合、淘汰、新生并存
政府机构改革必然引起规划行业变动,规划行业变动必然引起设计机构市场变动。因此,在真正的浪潮尚未到来之前,市场中各设计机构都充满着激动、迷惑,甚至还有众多机构充满恐惧,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把握和冷静分析。
实际上大可不必诚惶诚恐、草木皆兵,正如产业界当初刚加入WTO时担心“狼来了”心情一样,一方面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另一方面,不仅没有造成冲击,反而造就了中国发展的黄金十年,当前的形势何尝不是如此。
(1)对整体设计机构市场有震动,但绝不会颠覆
当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各类技术更新换代、行业之间竞争加剧,即使没有当前的政府机构改革,规划设计机构也面临自身的机构变革,行业之间合作或并购会是一种趋势,甚至一些市场前沿的机构早已着手改革,比如中规院与百度的联合,华夏幸福对深圳城市空间的并购等。对未来有危机感,无论对于规划设计行业还是规划设计机构自身来说是好事,更可以全面审视发展环境和自身发展状况,从而有的放矢,在危机中探索机遇和新的出路,但不可以走向极端,也就是过分悲观,想当然地认为规划设计行业开始没落。实际上只要稍微冷静分析就能够看到,
当前国家经济依然处于上升期且增速处于全球前列、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所有的这些都注定了未来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必然需要规划引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更需要通过规划去研究和解决,可以想见,未来规划设计行业不仅不会没落,发展空间和机遇反而更加巨大。
(2)顶端设计机构之间合纵连横是必然,极有可能诞生中国的“麦肯锡”
伴随着规划职能的合并,由于未来空间综合性规划的编制需求,必然要求设计机构之间,尤其是顶端设计机构之间的合作或者并购,空间综合性规划必然涉及到空间、产业、土地、制度、治理体系等各行业复合、各专业叠加、各领域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随着实践的逐步积累,
必然会逐步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空间规划、社会治理理论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极有可能在设计机构中诞生出独具东方智慧的综合型智库机构,孕育中国的“麦肯锡”、“罗兰贝格”和“波士顿”。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会有
“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或两者兼顾的“综合化”,
横向一体化主要是将设计行业所需要的各专业进行整合,能够涉猎规划设计相关的各专业领域;纵向一体化则是基于规划建设管理全流程来考虑,从前期策划咨询到规划到施工的整个过程;“综合化”则是整合前两项,成为行业巨无霸的大型企业集团。
(3)中间层设计机构专业化、特色化是趋势
众多处于中间层的设计机构对本轮机构改革的担忧更多的是杞人忧天。在前面规划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中也谈到了,未来对规划行业总体影响较大的顶层法定空间规划,而就目前的三大法定空间规划的编制情况来看,本来就只是集中于少数大型、综合性设计院之中。以城乡规划为例,全国近300个地市级、发达县市的总体规划几乎全部集中于中规院、同济、清华、深规院等极少数全国知名性大型设计院中,2000多个县市的总体规划则是集中于上述几大设计院,江苏省院、浙江省院、广东省院、天大、重大、南大等全国性设计院以及各省级设计院和少数地方甲级设计院之中。发改和国土系统的规划项目类型本身就相对较少,且设计院数量也明显少于住建系统,且由于资质要求,大型规划更是集中于少数嫡系设计院或发展研究院手中。未来中间层设计机构的市场则主要集中于行业专项规划、某项或数项领域,因此,
中间层设计机构可以找准所擅长行业领域和产业链位置,或者聚焦于特定地域范围之内,进而集中发力,全力专注,做精做强,做出自身特色,从而形成自身品牌,占据相应市场。
(4)墨守成规者逐步淘汰
伴随着顶端设计机构的合纵连横、中间层设计机构的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处于低端又不及时进行方向调整,仍然沿袭固有套路和落后技术方法的设计机构,必然会与整个规划设计市场脱节,逐步淘汰。
3、规划从业者
——短期内:人心浮动、焦躁不安、频繁跳槽;长期看:一专多能、专业复合、迭代更新是常态
(1)知识更新迭代加速,故步自封必被淘汰
宏观来看,随着机构改革之后,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肯定会有相应的修改;各类规划之间融合区域愈加明显,既有编制思路、技术方法、规划理念、内容要求、逻辑思路,甚至成果组成和表现形式都会有非常大的变化,既有的思维认知、编制套路和知识体系已然无法适用。从各类规划自身来看,传统类型的规划数量逐步减少,新类型的规划在逐步增多,都是新的空白领域,没有成熟的模板可以套用,都需要新的探索。住建领域内,既有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思路是基于建筑学的物质层面的规划,人与环境是缺位的,所以不宜居,千城一面,新时代中央所提倡的“五位一体”、“两山”理论,实际上也正是与吴良镛的人居环境科学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向相一致,中央给吴良镛院士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是基于这样的引导和指向,雄安新区的建设也是如此,习近平所提要求“全球视野、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都对未来规划方向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国土、发改以及其它领域同样如此,加之新技术变革的加速,这些都要求对既有的知识体系及时进行更新迭代,否则会被逐步淘汰。
(2)“一专多能”,构建复合型专业技能是趋势
原本想写“规划设计人员”,但转念一想,特意改为“规划从业者”,之所以如此改,实际上是想特别强调规划从业者要重塑自身职业定位,不可再继续将自身仅定位于数量掌握画图技巧的“画图匠”和文字“搬运工”。
规划行业一方面在向公共政策工具回归,另一方面规划行业间融合趋势愈加明显,单纯的画图表现已然脱离规划自身根本属性,也无法适应未来复杂多样的需求,除了掌握自身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加强政策研究、产业、国土、生态、金融、运营、社会治理等多元知识体系的构建,形成复合型的专业技能架构,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找准其中一两个方向重点突破,使自身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以此便可勇立潮头,始终把握趋势。
来源:大般若策划。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做特色小镇,找读道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