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雨磊
《学术与社会》面向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分享论文写作、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信息与技艺,常设《学术论文写作指引》、《博士论文》等专栏,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勤于奋  ·  月入98美刀的网站 ·  昨天  
勤于奋  ·  月入98美刀的网站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王雨磊

王雨磊:韩信之死的背后

王雨磊  · 公众号  ·  · 2020-12-30 20:03

正文


最近,收到很多读者的关心和问候,还有读者每天在后台打卡祝福。谢谢你们!也祝福你们!


最近对学术提不起兴趣,赋闲在家,闲翻史书,索性写点读史心得吧。


一、韩信之死


《菜根谭》有云:“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中国历史上的武将,多如繁星,令人眼花缭乱,但他们的人生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谢幕了。


比如韩信。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到十面埋伏、合兵垓下,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绝对是刘邦定鼎中原的第一功臣。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韩信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战绩都是在30岁以前取得的,韩信死的时候才不过35岁。


关于韩信为什么会被诛杀,历来有不同的追溯路径。评论家通常会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韩信不能“学道谦让”,自取其祸,代表人物是司马迁;另外一种看法认为刘邦不能遵守“白马盟誓”,有负于韩信,代表人物是司马光。


司马迁有这样的看法并不奇怪。因为他身处汉庭,朝廷既然对韩信这个“逆臣贼子”有了处理结果,汉朝整个朝廷官员对外肯定要维护“组织定论”和领导的个人权威。司马迁自觉不自觉地,也会采纳这种似是而非的 诛心之论


很多时候,司马迁的叙事手法非常的“不历史”。他不仅经常采纳稗官野史,而且写作手法也过于文学化,一些桥段通常是经不起推敲的。 比如屈原的那句临终遗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其真实性令人怀疑。 再比如《史记》中“赵氏孤儿”的桥段,在《左传》中却毫无踪影。虽然读起来荡气回肠,但是它完全不符合政治规律,也与人性相违背。 司马迁之所以采信,很可能是自己有冤待解,因而特别钟情于伍子胥之类的复仇故事。


《史记》采取纪传体的方式,读起来比较过瘾,但是极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功过皆由个人。事实上,真实的历史过程往往复杂多变,不仅受到政治格局的诸多限制,而且涉及各种盘根错节的政治博弈。 根本 不是某一个人谦虚不谦虚就能解决问题的。


表面上看,韩信之死,源于刘邦与韩信之间的君臣冲突,但如果把视野放在整个朝堂之上,放在整个秦汉政治格局之中,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接下来,我尝试还原韩信之死背后的三层政局结构:第一,年龄结构;第二,制度结构;第三,人事结构。


二、年龄结构


今人读史,书中的人物往往是单向度的、平面的、静止的,但在当初的政治格局与事件变迁中,每个人都是多维度的、立体的、随时流动的。


在后人印象中,汉朝替代了秦朝,中间还隔着楚汉争霸,刘邦似乎是秦始皇的后生晚辈,但实际上,刘邦只比秦始皇小三岁,萧何比秦始皇小两岁。也就是说,刘邦与秦始皇其实是一辈人。而项羽比秦始皇小27岁,韩信比秦始皇小28岁,项韩二人才是妥妥的后生晚辈。


这两个后生晚辈,一个灭秦,一个造汉,最后在垓下决一死战。


理解了年龄结构以后,很多历史细节就会更加立体。当初,韩信先是进了楚营。两个平辈青年,相差一岁,彼此看不顺眼。于是韩信转投汉营。一开始,刘邦也没把这个一脸倔强的毛头小子放在眼里,于是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浪漫故事。


萧何这位天才总经理兼特聘“HR”,比刘邦大一岁,既是军国大事的主理人,也是日常决策的“老大哥”。有人告诉刘邦:萧何逃亡了,刘邦“如失左右手”。萧何回来解释,不是我要跑,是韩信要跑,而且韩信跑得很快,所以来不及禀告。 刘邦一听,破口大骂。每天军队里那么多人逃跑,也没见你去追。扯淡!尽管骂归骂,老大哥的话还是要听的,于是他一下子就把顶级股份给了韩信,封他为大将军。 事实证明,萧何的眼光非常毒辣。韩信不仅扭转败局,而且反败为胜。


韩信出身微寒,体味过人间疾苦,但他报德不抱怨。 当他成功了以后,他一方面重重报答了漂母当年的一饭之恩,另一方面又放过了当初让自己忍受胯下之辱的市井之徒。当他面对刘邦时,他是心存感激的。 用韩信自己 的话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所以,司马光一针见血地指出,刘邦之所以得天下,大抵是韩信的功劳,而他在刘邦最危难的时候拒绝了蒯彻的造反计谋,“岂有反心哉!


但是,站在刘邦的视角,故事却不是这样的。刘邦中年创业,晚年称帝。起事之初, 刘邦被项羽处处碾压,每次对垒,不是丢盔弃甲,就是抱头鼠窜。 有一次被项羽追得连一对儿女都丢在路边,老父、妻子更被抛之脑后。而韩信更是生猛, 不仅吹古拉朽,百战百胜,一举灭掉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而且 还声称自己带兵多 多益善。如果韩信一旦背叛自己,自己能够抵挡吗?就算 韩信现在不谋反,将来自己的儿子能够镇得住他吗? 退一步说,韩 信自己不想谋反,如果他的属下却想给他“黄袍加身”呢? 后世不就出了赵匡胤吗?


所以,韩信虽无反心,刘邦却处处提防。


三、制度结构


汉承秦制,但关于到底是采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一直都在争论。分封制的好处在于血浓于水,利于家族传承;但是年代日久以后,亲者变疏,又会产生周朝的弊病;所以,秦始皇采取了郡县制,然而幅员辽阔的国土被毫无血缘关系人分而统领,如何保证他们一心向己?项羽统一全国后,放弃了郡县制,采取分封制,但是异性封王,又不免四面楚歌。


刘邦的做法是兼而取之:既有郡县,又有分封;既封同姓王,也封异姓王。然而,这样一个大杂烩,又有大杂烩的问题。尽管刘邦与诸位异性王“白马盟誓”,却依然没有解决政治互信问题。


在“异姓封王”的制度结构中,刘邦与诸位异姓王都进入了一种囚徒困境:刘邦怀疑异姓王要造反;异姓王怀疑刘邦要铲除自己。项羽的这种囚徒困境,最后以项羽兵败被杀为终点,而刘邦的这种囚徒困境以刘邦逐一铲除异姓王为终点。


刘邦的晚年政治生涯,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铲除各个谋反或者有可能谋反的异姓王。在所有异姓王之间,韩信与刘邦的对决是最温和的。刘邦听从了陈平的建议,假装巡狩抓了韩信,随后贬为淮阴侯。


韩信被和平收编之后,其实说明他们俩已经摆脱了囚徒困境。就算韩信有心造反,他也已经不具备造反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刘邦继续诛杀韩信,不仅有负于韩信,而且会让其他异姓王更加离心离德。


因而,刘邦没有诛杀韩信的动力。


四、人事结构


制度是刚性的,人事却是弹性的。在汉初的人事结构中,接班人问题令刘邦棘手,甚至辗转反侧。


面对外敌时,刘邦与吕后是同一战线,立场完全一致。但在接班人问题上却是完全对立的。 刘邦认为,太子“过于仁弱”,赵王如意“类己”,加上对戚姬的宠幸,所以想将太子换成如意。事实上,太子接班后的糟糕表现,也的确印证了刘邦的判断。 但是吕后不愿意,不仅吕后不愿意,吕后背后的吕氏家族也不愿意。 所以,她开始树立权威, 巩固联盟, 拉拢重臣 ,清除异己


吕后是一位手段高超且阴险毒辣的女强人。她既是刘邦的 原配妻子,也是刘邦的政治合伙人,很多关于刘邦的政治神话都是吕后一手打造的,比如她说,每次走散后能够重新找到刘邦,是因为刘邦头顶上有块祥云。为了太子顺利接班,吕后可谓不择手段。比如,她千方百计说服张良为太子收拢了四位德高望重的门客。


吕后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人,看到太子仁弱,她亲自上阵。她准备铲除异己,树立威信, 把那些太子接班路上的“绊脚石”逐一清除。


在吕后看来,韩信简直是一个完美的狙击对象。铲除韩信,成本极低,收益却极大。 韩信 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淮阴侯 没有谋反实力,也没有太多党羽。 干掉他,不仅不会遭到反扑,而且 可以极大 树立 威,震慑异己,尤其是那些功勋卓著的开国 元老 更完美的是,还可以把这笔屠戮功臣的账记在老公刘邦的头上。


所以,趁着刘邦外出平叛,吕后出手了。


五、所谓谋反


关于韩信被害的过程,《资治通鉴·汉纪四》基本抄录了《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信称病,不从击豨,阴使人至豨所,与通谋。信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春,正月,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傥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当时刘邦在外征战,韩信称病不出。 韩信的 一位“舍人”(即 客)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关起来想杀掉 第二年春天,这位门客的弟弟,就去吕后那里控告韩信谋反, 于是吕后就跟萧何商量怎么干掉韩信。 于是,老领导萧何骗韩信说: 皇帝打了胜仗,诸侯都来庆贺,你就算生了病,也过去道个贺吧! 于是,天真的韩信就这样去了,结果一进门,就被武士捆住,然后砍了头,还被夷三族。


如果我们对韩信做有罪推定,这件事似乎合情合理。 但是如果仔细深究,这段记述有很多漏洞。关于韩信谋反的叙述,其实是由 一位韩信门客的弟弟提供的,而且只是说了准备谋反的样子,在没有任何审判甚至从未查证的情况下,吕后就把“谋反嫌疑人”全家杀光了。


这位据说要谋反的军事天才,不仅毫无防备,而且还只身前往皇宫道贺。那句“悔不谋反”的遗言,且不论真假,其中涉及的“蒯彻之计”,不过是七年前的旧事:当时,刘邦与项羽僵持不下,项羽派人说服韩信背汉向楚,结果遭到韩信断然拒绝。


刘邦从前线归来,接到韩信的案情和死讯,也就顺手推舟,把它当成谋反案来办了。但是他的第一反应耐人寻味:“且喜且怜之”。


刘邦一直将韩信视为心头大患,之前就一直担心他会造反,现在他身首异处了,可谓之喜。但是,到底韩信有没有造反,刘邦心知肚明。想起 当初自己被项羽杀得片甲不留,每次都是韩信帮他重整旗鼓,然后将整编好的军队交还给自己,最后定鼎中原,就算被贬淮阴侯,韩信也是赋闲在家,并无反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