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通途本愿的意义
“本愿”之“本”,有“因本”及“根本”二义。
“本愿”的“本”有两种含义:一是“因本”,一是“根本”。
释为“因本”时,指因位之誓愿,全称“本弘誓愿”,又作“本誓”“宿愿”,即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之誓愿。于因位发愿,至今日得其果,故对果位而称本愿。
第一,解释为“因本”的时候,是指因位的誓愿,全称是“本弘誓愿”或者“本誓”“宿愿”,又叫“本弘”等等。因和果相对,“本”是本来,本来有这个因,因中发了这个愿,果上才有这个成就,所以“因”称为“本”;也就是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的誓愿。“于因位发愿,至今日得其果,故对果位而称本愿”,这就是因本愿。这是通途所讲的因。
解为“根本”时,即根本之誓愿。虽言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唯以此愿为根本,故称本愿。
第二,解释为“根本”的时候,就是根本的誓愿。虽然菩萨的心量广大,誓愿也无量,但是在这所有的愿当中,有一个愿是根本的,以这个愿为根本,就称为本愿。
这是解释“因本”和“根本”。
“愿”,有“总愿”与“别愿”。
就“愿”字,解释为两个含义,“愿”有“总愿”和“别愿”。
“总愿”为一切菩萨必发之愿,即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第一句为下化众生心,后三句为上求菩提心。
“总愿”就是一切菩萨都要发的愿,没有例外的,也就是佛门里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四弘誓愿,一般道场的早晚课都会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第一句为下化众生心,后三句为上求菩提心”,成佛就是下化众生、上求佛道——上求下化。
四弘誓愿这四句话读起来很简单,仔细想一想,菩萨发愿非常伟大,让人感动。
“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指什么?不仅是指人,还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六道轮回中所有天上、地下、水里、山林当中,蜎飞蠕动,比如蚂蚁、蚯蚓等等,无量无边,都含在内;不仅是此界众生,包括他方世界众生,都要发愿救度他们;不仅救度他们出离三界,还要救度他们成佛。
这样的愿,一个个地来发愿,靠数量来录取,那是不可能的;一定要豁破无明,从佛性这个地方发起来,才有可能。所以这样的愿我们发不起来。
“别愿”为诸菩萨依各自之意乐所发之誓愿,各别不同故,说为别愿。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释迦佛五百大愿等。
总愿这个大原则、大方向都是一样的,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细别来讲,菩萨要建成他的净土,或者有他度化众生的一种特别的方便善巧和因缘,这样所结成的愿称为别愿。
比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释迦佛往昔为宝海梵志的时候所发的五百大愿等等,这都属于别愿。
这是通途所说的本愿的意义。
(3)净土宗本愿的意义
净土宗所说阿弥陀佛本愿有二义:
一、约因本,总指四十八愿,一一皆是本愿;
二、约根本,独以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为根本愿,又称本愿王、王本愿。
约净土宗,讲“本愿”有两种含义:一是从因本愿来说,四十八愿通通称为本愿;一是从根本愿来说,唯独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又称为本愿王、王本愿,在所有的愿里面,它最重要。
我们谈到本愿的时候,要看是哪一种场景,有时候指四十八愿,有时候就指根本愿——第十八愿,这两种意义都存在。
这是本愿的名词、名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