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读
日常生活中的百科、文艺背后的历史,热点深处的冷知识。用轻幽默、有情趣的方式一起涨姿势、正三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读着文摘  ·  这又是何必 ·  昨天  
蓝钻故事  ·  字越少,事越大!!! ·  2 天前  
凤凰网读书  ·  “为了馋,我无所不为” ·  2 天前  
疯子与书  ·  #诗生活#-20240915203625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壹读

中秋没吃到的,我想11天后补回来

壹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24-09-19 17:00

正文

一顿中秋家宴让王湛“破防”了。
中秋假期第一天,还没出高铁站,王湛就收到了爸爸的信息:“到站了吗?赶紧回家吃饭。买了你最爱的螃蟹,全家就等你了。”

看到信息,王湛忍不住鼻头一酸。上一次回家还是春节假期,这些年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忙,与家的联系也日渐稀疏。王湛翻着与爸爸的聊天记录,猛然发现对话框里只有爸爸的叮咛,自己却极少回复。

近年来,“断亲”的话题频频冲上热搜。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子女的朋友圈不再对家人开放,作为“圈外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开始减少。长期疏于情感交流的他们甚至开始“断亲”,拒绝七大姑八大姨的“过度凝视”,守护着自己的“边界感”,与亲戚少有联系。

可人并非孤岛,当他们遭遇挫折,家永远是最后的避风港。就像《风味人间》里提到的,家的味道,并不特指某一种食物,而是一家人团聚在一张餐桌前。哪怕什么都不说,也觉得很温暖。当然,独属于老王小王父子俩的仪式也必不可少——“满杯酒一口干”。食物和酒带来的味觉体验,像基因一样植入在人们的情感深处,化为最深的记忆和感动。
家宴,是疗愈

在杂乱的生活中,年轻人总是行色匆匆,压力满满,为了生计三餐不定。心安亦是归处,家里的饭桌显然就有让人心安的疗愈效果。

山西人张潇杰最爱家乡的醋,还有妈妈做的炸油糕。从北京到太原的高铁3个多小时的高铁并不算长,但他回家的次数还是越来越少了。今年中秋假期,张潇杰终于坐上了回家的列车。进门的瞬间,桌上的油炸糕泛着香气扑面而来,是张潇杰记忆里熟悉的味道。一家人围坐在桌子前,妈妈搬出了她珍藏的青梅酒给爷俩和自己倒上,边倒边敦促他“多吃点”,看着碗里的菜越添越高,张潇杰眼眶微红,借着酒意,将工作的“兵荒马乱”一股脑都说了出来。随着酸甜入喉,瞬间感觉身上轻松了不少。

家宴的治愈作用不仅存在于当下。昔年中秋,散文家、画家 丰子恺的父亲总会将饭桌搬到月光下,教他吃蟹。

“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先折蟹脚,后开蟹斗......”温馨的家宴场景也影响了丰子恺日后的生活态度。后来,无论身处何处,遭遇怎样挫折,味蕾总会勾起丰子恺幸福回忆,家宴的味道给予他面对生活的足够勇气。

请你吃饭的人或许很多,但情愿为你做饭的人却很少。现代社会,随着工作和生活空间的变化,使得家庭结构和居住模式发生不小的改变。父母与子女的相处面临着时间和距离的挑战。其实,身为子女的他们,从来不想“断亲”,只是不想能接受自己的生活被过多地插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宴成为了疗愈的良机,家人是最高明的厨师。而家宴上的那杯男女老少都能喝的青梅酒,则成了家人间的情感桥梁,它让平日里或许难以启齿的话语在觥筹交错间自然流淌。

家宴,是纽带

中年人的世界远比年轻人更加复杂,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让他们肩头沉重。相较于年轻人,中年人将家宴当作串联情感的纽带。

导演李安对家宴有着独到的理解,他的电影好多都会出现家宴场景。在他的电影《饮食男女》中,主角朱家宝是中国式父母的典型代表,在含蓄中表达情感。家宴成为维系自己与三个女儿关系的纽带,也是这位父亲对传统家庭的坚持。

家宴成为父亲表达含蓄情感的方式,这样的场景现实中还有很多。

老曾就是这样的中年人。居住在川渝地区的人们对于制作食物有着深入的研究,每次家宴前,老曾总会穿上战袍围裙,乐此不疲地为一大家子下厨做饭。此外,老曾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泡青梅酒,每年都要亲自挑选梅子,酿的青梅酒也会等到重要家宴拿出来与家人分享。

今年,北漂的女儿回到重庆,一顿丰盛的家宴早已备好,什么水煮肉片、辣子鸡自不可少。以前,老曾会拿自酿的青梅酒招待大家,但今年因为身体原因,还没来得及酿,梅子就过季了。女儿听说后,给老曾买了自己和朋友常喝的一款梅见青梅酒,还在酒瓶上定制了老曾的姓氏。餐桌上,老曾一边和亲兄弟们推杯换盏,一边还不忘炫耀着女儿的贴心。上了年龄的老母亲就坐在旁边,抿着青梅酒,笑嘻嘻地看着一大家子。小到家长里短,大到世界局势,一方家宴便是一根纽带,它连接着老曾的诸多情感。

对于中年人而言,家宴不仅仅是吃饭,更是一个加深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的机会。他们举着酒杯,拉近爷孙辈的情感距离,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是不善言辞的中年人最为深情的时刻,酒杯盛满祝福和嘱咐,盛满家的味道。

家宴,是寄托

中国人的一生都藏在家宴中,从古至今,出生有周岁宴、成人有成人宴、金榜题名有鹿鸣宴、成家有婚宴、立业有军宴、人生晚年有寿宴,可哪一种都比不过团圆宴。

《红楼梦》第七十五和七十六回描绘了贾府中秋夜宴的场景。贾母作为家族长辈带领儿孙辈行了祭月礼,除了对传统习俗的尊重,更有对家族未来的寄托和祝愿。

家宴里,藏着老一辈人放不下的寄托。

小说情节也会照进现实,中国有百家姓,有些不同姓氏的家族,还保留着重大节日,长辈召集儿孙辈同吃家宴的传统。生在福建的小许,记忆最深的就是在家族祠堂里举办的家宴。在天南海北工作的同族兄弟姊妹,共同举杯欢庆团聚,场面热闹非常。无论是熟络还是不熟的亲戚,都会被家宴中一杯杯的团圆酒所感染。

小许小时候并不知道这种习俗的意义,觉得长辈举办这种家宴是想体现自己的存在感、号召力的形式。直到长大后才明白,家宴是唯一可以让好久没见的儿孙们齐聚一堂的机会,无论他们离家多久,走得多远,都能循着家宴上的那杯酒,找到家的方向。

人生不过三餐四季,“回家吃饭”是最让人暖心的语言。当“家乡”的味道晋升为“家”的味道,家宴便融入了亲情血脉,其中,那一杯不可或缺的酒,也让滋味更加绵长且深邃
当全家人围坐一堂,梅见成了餐桌上开启话匣、寻觅代际间共同语言的工具,其独特之处在于它跨越了年龄界限,男女老少皆宜。全家举杯共饮,酸甜微醺而不深醉,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中国人崇尚的“中庸之道”,血脉亲情在这杯青梅酒中得到了凝聚和升华。

作者:吕唐剑
编辑: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