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跑车声音这么吵,是为了炫富吗 ·  14 小时前  
新周刊  ·  奶茶杯盖上为啥这么多孔?到底怎么用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打工十年,月入三千真的很平常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周刊

除了范冰冰当评委,你还知道戛纳的什么?

新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5-20 08:56

正文

小新想给你隆重推荐一个号

这个号的小编,是个有态度又有逼格的老艺术家


亲身去看戛纳踩红毯是什么体验?

去日本寺庙里发呆看风景吃素食是什么感觉?


去红灯区能看到什么文化?

怎么玩才不落俗套还长点见识?


让老艺术家和她的朋友告诉你



长扫二维码,老艺术家带你喳火箭云旅行

在九行菜单,你可以和我一起云旅行

目的地 | 晒行程 | 旅行观 | 报个团 | 搭个伴



专程打飞的去看个电影节这种事,看起来很奢侈,甚至颇“作”。如果这就叫作,老艺术家本人也会,这种作使我快乐。诗意小姐既是旅行达人,又是个深度影迷,如果你对电影有点兴趣,还没找到去电影节的理由,让她来告诉你。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在国内特别人气,一方面是作为“三大电影节”的戛纳今正逢70大寿;另一方面则是,原本总是“毯星”人设的范冰冰,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戛纳评委。

然而,除了范冰冰,你还知道戛纳什么?作为普通民众,其实你也可以亲眼看戛纳!

现在坐在办公室的我,套了件戛纳电影节纪念Tee,午休打盹的时间,穿越回到两年前。2015年第68届戛纳电影节开幕式当天,我和一个同样热衷于追电影节的迷妹去了戛纳。


▲另一个角度看戛纳/诗意小姐


蔚蓝海岸是法国最出名的海岸,而戛纳,则是蔚蓝海岸上的珍珠,这里有沙滩、美女、棕榈树,也有游艇、豪车、奢侈品店……每年5月星光熠熠的戛纳电影节,令其无比夺目。

作为世界上最受瞩目的电影节,因为严格遵循着“邀请函”及“证件”制度,戛纳其实并不亲民,门槛可谓是“三大电影节”中的最高者。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中国电影虽在国际上屡屡获奖,然而能够斩获戛纳大奖的却依旧寥寥,加上戛纳电影节在国内总以“最艺术电影节”的形象示人,“戛纳电影节”在国内成了“逼格”的代名词。


伍迪艾伦,摄于2002年戛纳电影节/凤凰


爱电影的人,一定要来戛纳,因为这可能是你一生中最好的“迷影”经历。吹着蔚蓝海岸的风,吃着地中海料理,随时随地看明星——在海边发个呆,就能看到侯孝贤一个人沿着海滨大道默默散步;在小巷散个步,就会一不小心和伍迪·艾伦、石头姐同个框;在餐馆吃个饭,就发现是枝裕和在隔壁桌大快朵颐;一走出麦当劳,就能撞见黄渤、陈坤……什么叫“星光熠熠”,五月的戛纳就是。


▲晚上,这里就成了沙滩影院/诗意小姐

刚抵达戛纳,时间紧急,直奔电影节的红毯。虽然离红毯开始还有两个多小时,电影宫前已经是熙熙攘攘、人满为患。即使已经见过柏林电影节、伦敦电影节、BAFTA等诸多大场面,但戛纳的红毯依旧是我见过最隆重、最具有仪式感、当然也是最商业的(难怪是我国“毯星”至爱)。


▲2009年5月17日,法国摇滚巨星强尼·哈利代(Johnny Hallyday)在红毯上亲吻老婆引来摄影师拍摄/凤凰

2015年的戛纳电影节红毯,也是“戏很足”:除了一贯闪闪发亮的苏菲·玛索、娜塔莉·波特曼、朱利安·摩尔、娜奥米·沃茨等大腕,默默走过的导演,宝刀未老的演技派,自然也少不了我国盛产的“毯星”——范冰冰、张馨予、金巧巧,还有很自嗨的《寻龙诀》剧组……

戛纳的一大看点,就是目击明星们怎么搞事情。虽然,那一年国内的舆论把张馨予的“东北花袄”当作了大槽点,美图秀秀甚至还推出了“东北大花”马赛克,然而据本人亲眼目睹,比起“花仙子”造型的范冰冰,明显还是张馨予的“东北花袄”更能触动老外的神经,戛纳官方的大屏幕上给张馨予的镜头也远远超过范冰冰。


▲不少外国媒体把张馨予认成巩俐/sohu


不过范冰冰确实受到了广大华人的欢迎。范冰冰一出场,吃瓜群众的队伍中,就从各个角度传来虽然微弱但很坚定的“范冰冰!范冰冰!”的应援声,也就在这时才发现,原来人群中还是有些同胞的。倒是AB小小一只,许多同胞还未将其认出。

当然,作为充满热情的文艺少女,“扑红毯”只是余庆节目,更希望借此机会,观看一些“世界首映”或者别处难觅的小众独立电影。

总之,电影节这玩意儿,有时用来致敬,偶尔用来装逼,当然更多时候,就是所有影迷的趴体——宁可在光影声色中浪费生命,也不愿在庸碌现实里辜负自己。

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结果真买到了“一种关注单元”的电影节票。正好赶上了下午“大师殿堂”回顾《站台》15周年的放映活动,“贾樟柯”是我来戛纳的一大理由。


《站台》贾樟柯


当我抵达时,电影院前早已排起了两条有证件/无证件的长队。科长在法国特别受欢迎,队伍中除了专业影迷,也有不少来凑凑热闹的当地人。好不容易进到电影院,找了个位子坐下。等活动开始才发现,贾樟柯就站在台上,而赵涛正好坐在身边。虽然已经不知看了多少遍《站台》,但当《是否》音乐响起,尹瑞娟在办公室翩翩起舞时,发现自己依然会流泪……

而映后的Q&A更是精彩纷呈,科长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对自己的电影总有一套完美的诠释与解读,可惜翻译总会打点折扣。活动结束后,科长的各国粉丝都围上去签名合影,当时“做梦都想拍电影”的我,也得到了科长的很大鼓励。

后来,聊得很投机的一些导演,提议把我算作一员,帮我办个证,这样我就可以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了。吃完晚饭,和他们告别后,此时望向电影宫的大屏幕,正放着:贾樟柯获“终身成就奖”的镜头。几近八点的天空还未全暗,夕阳都透露着夏天的气息。


▲贾樟柯在“大师殿堂”回顾《站台》15周年/ 诗意小姐


而当天从中午开始就顶着大太阳等了大半天《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世界首映红毯的迷妹朋友,也终于如愿见到了她的男神汤姆·哈迪,并与“汤老湿”拍了一张令人艳羡的贴额照。

去电影节的那些天,我和朋友每天晚上十点多才恋恋不舍地和一群记者和影迷一道返回尼斯。虽然最后没能在侯孝贤和贾樟柯“谁与争锋”的情况下看其世界首映,虽然和朋友冒着突如其来的冻人寒风,瑟瑟发抖地等着戛纳“沙滩电影”那天会放的 《乱》 ,最后却还是因天气原因取消……但我们的收获更是满满。除了近距离和自己喜欢的大咖交流,还因为各种机缘巧合结识了不少从事电影行业的朋友。

离开戛纳的那一天,我一个人坐着“小火车”,换一种角度游览这座城市。这座城市是浪漫的、奢华的,但在我心里,更是梦幻的。她盛满了我对电影的所有想象——一切都如五月的蔚蓝海岸,新鲜,明媚,热气腾腾。


▲名副其实的电影之城/诗意小姐

Tips:

交通住宿:


  1. 只要选择坐飞机去戛纳,就要先抵达尼斯,因为只有尼斯才有机场。


  2. 电影节期间的戛纳,住宿价格往往都比平时高出几倍;而戛纳其实地方很小,住宿有限,即使你是“不差钱”的土豪,不早早预订住宿,也依旧会陷入无房可订的困境。所以,许多冲着“戛纳电影节”来的记者、发行商、游客,往往都会选择住在尼斯。


  3. 从尼斯去戛纳,坐火车也就30-60分钟(视慢车还是TVG而定),班次也很多。每天早晚挂着电影节证件的人们,也成为了火车站的一道风景。尼斯与戛纳之间也有大巴通勤,但大巴结束营业时间较早,并不是很推荐。

如果你想在戛纳电影节观影:


  1. 没有媒体证或邀请函,“主竞赛单元”是无法观看的,也不像其他电影节设任何waiting list;而“沙滩影院”则对公众免费开放。


  2. 但经亲测,即使没有任何证件和邀请函,“一种关注单元”是可以通过买票进场观看的! “一种关注单元”的电影节票不设具体的片名、日期和座位,就是说任何电影节期间的“一种关注单元”你都可以看,买几张看几场。但因为戛纳电影节严格遵循着“邀请函”及“证件”制度,所以即使“一种关注单元”对公众开放售票,依然持证件者优先。

  3. 影节宫附近,可以看到许多人都举个牌子写上“求票”或者“求邀请函”,其中不乏许多鲜肉美女,也不乏许多人卖艺求票。然而毕竟“僧多粥少”,真正通过这种方式求到票的影迷依旧是很少数。

观光:


  1. 除了在戛纳市内晃悠,也可以搭乘渡轮去圣奥诺阿岛、圣玛格丽特岛。


  2. 当然最值得推荐的还是蔚蓝海岸上的那一溜大城小镇:尼斯、安提贝(雨果、毕加索曾生活过的城市)、格拉斯,以及个人认为必去的摩纳哥。



▲戛纳海滩



今日作者


诗意小姐

兴趣广泛,人丑心善

读了几个专业,学过几门语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