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楠孩子
简书【上海市】专题主编 微信公众号:楠孩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楠孩子

《人生有何意义》:用“小我”铸成一个“大我”

楠孩子  · 简书  ·  · 2018-01-07 21:4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来自豆瓣阅读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此,我相当不认同。恰好看到《人生有何意义》一书中胡适先生批驳这句古话颇有拜金主义的意味,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意外地受到了胡适先生的谆谆教诲,大有醍醐灌顶之感。

《人生有何意义》这本书是胡适先生一部分演讲和专栏文章的合集。这本书共分为四个章节——人生有何意义、为何读书、青年人的苦闷以及不老不朽。书名乍看之下,是不是有点感觉像鸡汤呢?

事实上,越读越发现胡适先生仅用精炼的语言就能直指要害,既解答了一些生而为人的困惑,也从“社会是个有机组织”这一视角鼓励我们探索个体如何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比起某些文人的愤世嫉俗,胡适先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更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基于自己经验的的诚恳建议。

胡适先生生在一个旧时代,但5岁起开始读书,11岁看《资治通鉴》,通晓外文,说学贯中西也不为过,其眼界非常人所能及。中国如此泱泱大国中,博学多闻并不稀罕,稀罕的是他务实又通达。

书中的许多观点,比如他发现“当时教育的失败导致了粗制滥造的毕业生骤然增多而工作岗位又没能得到同样速度的发展,难免造成“僧多粥少”的现象,而人们找不到工作又开始埋怨教育的失败”,在那个年代是极有洞见的。令我敬佩的是纵使时移世易,在当今这个时代,他对教育的见识与智慧仍未减损。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活。”

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是避无可避的:出生和死亡。在漫长、琐碎的生活中意志总容易被消磨殆尽,徒生虚无之感,因此免不了去思考人生的意义。

正如胡适先生所说,硬要说有什么意义的话实际就是没有意义。当我们也能从人与人的不同发现差异是我们的一言一行在经年累月中创造出来的。所以说,人生的意义实际是自己一手创造出来的,自己想活成个什么样子只要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就好了。

“你要像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这样的观点,知易行难。在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时,难免碰壁,亦会产生苦闷之感。这好似是青年人的常态,但却有不是青年人独有的苦闷,实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就像一位前辈所说,如果你发现生活、工作中有力不从心之处,那基本就是因为你的能力还没达到,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可能找到突破口。

胡适先生帮我们找到的突破口是,多给自己一些信心,多读书,多思考,保持一颗好奇心。

“读书不是单为文凭功名,只因为书中可以供给学问之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可以帮助我们思想。”

当下我们做什么事都求个“短、平、快”,而读书必然有功用,只是它的实现有个内化的过程,所以“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也不足为奇。事实上,从读书这件事上尝到甜头的人自然是忠实的拥趸,更不屑于去争论。

关于读书的意义,胡适先生将其概括为三点:

第一,读书是接受人类过去智识学问和经验的遗产。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可以避免重复,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建立更伟大的智识上。

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 这个观点听起来极为拗口,通俗的来说就是不能经常读书,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退化了;相反地,时常读书那么反而能够有能力读更多的书,也会有左右逢缘、融会贯通之感。

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为我们补充思想的养分。 在胡适先生看来,思想的产生可以总结为五步: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找出对策、选定方案以及验证方案。而其中的关键环节是找出对策。假如平日不读书,遇到问题除了干瞪眼想必也别无他法了。倘若平时读书则少不了灵光一闪,思如泉涌。在这点上,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异也就出来了。

最后的一章谈论的是“不老不朽”,也使全书有了进一步升华。胡适先生并不认同《春秋左传》中提出“三不朽论”,即立德的不朽、立功的不朽和立言的不朽,而是提出了 “社会的不朽论” ——“小我”虽然会死,但是它和社会的全体和世界的全体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所以每一个“小我”的一言一行,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永远留存在“大我”之中,这个“大我”是永远不朽的。

人生有何意义?不是去追求不老不朽就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对平凡人而言,胡适先生的建议是: 做一件事,问一句自己“为什么”,如果能回答上来,这可谓是有意义的生活。 对此,我深以为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