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围绕近期发生的两起关于幼儿在公共场所哭闹引发争议的事件展开,讨论了社会对孩童行为的期待、家长的态度以及公众对婴幼儿哭闹的包容性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事件背景介绍
文章中涉及两起事件,一是两名陌生女子将幼童关进飞机卫生间立规矩,二是关于高铁上孩子哭闹引发的争执。
关键观点2: 社会舆论反应
话题引起巨大舆论关注,无数网友对事件表示愤怒,认为陌生人的恐吓和威胁行为不妥。
关键观点3: 家长和公众的态度
家长在面对孩子哭闹时显得无奈,而公众对于婴幼儿哭闹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有人理解,有人抱怨。
关键观点4: 作者观点
作者强调要区分婴儿的吵闹和熊孩子的吵闹,对婴幼儿多一些宽容,不要将孩子视为原罪,带孩子出门也不是原罪。
关键观点5: 社会关系的改善
作者呼吁社会应更加包容和关爱婴幼儿家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关爱的重要性。
正文
近日,一则“两名陌生女子将幼童关进飞机卫生间立规矩”的热搜,引发了巨大的舆论。
截止到昨日,这个话题的阅读量超过6600万,多家媒体发布和报道。
而捋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之后,无数网友气得浑身发抖。
这本是一次普通的飞行,但这次航班,却因为一个1岁多女娃的哭声,成为了网络上关注的焦点。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和大的熊孩子在飞机上吵闹完全不同,熊孩子是可以控制住的,而婴幼儿因为大脑和感知都没有发育完善,他们在高空和密闭的环境中会本能地哭闹,家长的安抚也没有用)
这次跟随女娃一起乘机的是她的爷爷奶奶,面对孩子的哭闹,他们也显得无可奈何。
这时,两名女子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让孩子的奶奶同意她们将宝宝抱到厕所,对女娃开展“教育”。
如果说小女娃的家长是单纯的蠢,那么这两个陌生的女人,就是又坏又蠢。
为了炫耀她们很会“教育”孩子,她们用视频记录了当时的情况,还发到了网上博流量。
(视频来源于搜狐新闻)
我们都知道,机舱里的厕所是相当狭窄的,何况那里面还站了三个人?
被陌生人带到陌生环境的女娃,更加惊恐了,她歇斯底里地哭了起来,伴随着凄厉的叫声。
而她们手指着小孩,用生硬、严厉、恶狠狠的语气对她说:
语气之严厉,态度之蛮横,不知道的还以为她们在审犯人。
其实整个过程里释放出来的浓浓优越感,真的令人不适。
两个成年人把一个1岁的宝宝带到幽闭空间里威胁恫吓“立规矩”,还自以为是自己“教育有方”,这跟绑架有什么区别?
如果是个六七岁的“熊孩子”在飞机上吵闹,打扰别人,那我可以理解,但她才1岁啊,这个年龄的小孩,连大小便都不能控制,她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方面要求幼儿规规矩矩,一方面自己又在公共场合对小孩发飙,难道自己就没有吵到别人?
孩子最后没哭,绝对不是因为听懂了她们的话,而是已经被吓得噤声了。
也许是因为网上的呼声太大,吉祥航空最终出来打圆场了:
声明里这么多字,每个字都在透露出一个信息:与我无关。
被陌生人带去厕所恐吓、“立规矩”的时候,孩子奶奶就站在厕所外面。
咱也不知道是真理解了,还是他们“必须”要理解,反正到最后就是:
旅客理解,父母理解,航空公司理解,只有那个被带到厕所吓哭的女娃,很难理解。
一岁多的年纪,在一个密闭的空间,两个凶神恶煞的陌生人对自己不断恐吓和威胁,亲人都不在身边,这恐怕是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其实这些年,在公共场所和各种密闭空间的交通工具上,普通人和带娃家长之间的冲突频上热搜。
意思是,把小孩带到厕所威胁、恫吓还不够,他还要用针在看不见的地方去扎。
短短几句话,折射出对孩童的恶毒和怨气,令人不寒而栗。
而近年来,这股“厌童”情绪甚至已经达到了顶峰,甚至怎么对付这些婴儿的哭闹,早已成了有些人的流量密码。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2023年8月,一个关于高铁上孩子哭闹的新闻冲上了热搜。
一名女子嫌一个1岁多的孩子在高铁上哭闹影响到了自己,于是跟孩子的家长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高铁开出后,一个1岁多的小娃开始哭闹,爸爸在尽力哄。
不到5分钟后,一名女子走到孩子爸爸面前,大声地指责到:
“小仙女”不依不饶:你是不是他爹啊?孩子是你抱来的吗?
对啊,他是小孩,但他又不是我的小孩,我没必要为他的行为买单!
孩子的啼哭你不能忍受,自己在这里大喊大叫别人就能忍受了?
2023年4月,重庆一高铁上,两名女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一名女子因后排的婴儿哭闹而影响了休息,于是对婴儿的妈妈大声斥责:
2023年6月,一名怀孕的宝妈带着发烧的幼儿坐高铁,孩子因为身体不适哭闹,结果遭到了周围乘客的训斥。
而网络上,这样的“厌童”风气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强烈。
几岁甚至十几岁的熊孩子吵闹,能控制而家长不去控制,那就是家长的责任。
但婴儿甚至是幼儿的吵闹,是很难控制的,比如宝宝饿了或者尿了,他们需要通过吵闹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不可控的。
而且在车厢和密闭空间,婴幼儿是很害怕的,也很容易闹,这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妈妈安抚也不一定有用。
说这话的人,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自己生了孩子,你能不能做到?
比如生病了要去看医生,比如带孩子去买适合他们的衣服,比如带孩子拍全家福照片等等。
他们不是无理取闹的“熊孩子”,而是一个连大小便都无法控制的婴幼儿。
诚然,这个社会的确有很多人不遵守规则,但作为成年人,我们最大的美德,就是能区分,能明辨。
什么样的孩子是需要被约束管教的,什么样的孩子是需要包容的,你不能把那些孩子哭闹的家长一味地概括为“没素质”“没公德心”。
事实上,我每次出门,看到外放短视频的成年人,高声打电话的成年人,远远多过吵闹的婴幼人。
对壮汉不文明行为唯唯诺诺,对婴幼儿的生理行为拳拳出击,这其实是双标。
孩子不是遥控器,可以一键静音,不能因为孩子可能会发出声音,就变相剥夺他们出行的权利。
不知道是因为第一次坐飞机不适应还是怎么回事,孩子一直在哭闹,还闹出了很大的动静。
孩子妈妈全程表现出来很不安,很焦躁的状态,但她还是极具温柔耐心地给孩子唱歌,拿出准备好的玩具让她玩,甚至拿平板让她看动画片,生怕打扰到了身边的其他乘客。
其实整个航班没有乘客对她表现出很反感的神色,但这个妈妈还是竭尽全力哄孩子,不敢怠慢半分,怕别的乘客指责她。
我冲她笑了笑,又给孩子做了一下鬼脸,这个母亲紧绷的情绪,一下子就缓和了。
后来空姐拿毯子给孩子盖,还递给这个妈妈一瓶水,另外一个大点的孩子也在逗孩子玩,而这个孩子竟然神奇地不哭了。
你看,其实在恫吓、恐吓或者驱逐之间,还有一种更好的方式。
婴儿在车厢哭闹,年轻的妈妈手忙脚乱,一车厢的人帮忙出招,没有表现出丝毫厌烦的声音。
而周围一个男士,
更是用充满慈爱的眼神看着孩子
,这张照片,让无数网友内心触动。
只有对婴幼儿足够地包容和欢喜,才能做出这样的表情。
孩子是我们整个社会都需要呵护的对象,作为两个孩子的爸爸,我深知带娃出门的不易:
当抱着十几斤的孩子外出,带上孩子的各种设备,妈妈是极其辛苦和不易的;
孩子一旦尿了、饿了、困了,就得满世界找地方,因为孩子是根本等不了的……
所幸的是,我们这个社会,现在也开始对带娃的家庭友好起来。
那些口口声声说着“没有义务包容谁”的人,若你们回到孩童时代,也会希望自己在这样充满恶意的环境中长大嘛?
不要对别人太过苛刻,不要以为自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就能随意批评他人。
多一点包容和慈悲,少一些戾气和干预,种善因,才能得善果。
PS.
碎片化时代,坚持原创不易,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们点一个
【赞】+【在看】
,你的支持就是继续创作的动力!
作者:
桌子先生,身高1.85米,有八块腹肌的兼职男模。前南方航空公司职员。三观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新浪微博@桌子的生活观 ,个人微信公众号: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
。孤读先生
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