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科技
只供应最有营养的科技大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12306页面已陆续恢复##12306陆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科技

将日本的胶囊旅馆复制到中国,是否可行?

腾讯科技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8-02 06:59

正文

点击上方腾讯科技”,选择“置顶公众号”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来源 / 东京互联网(ID:ITtokyo)

文 / 何北航

 内容经授权转载发布


最近,中关村有家号称“共享睡眠”的睡眠共享仓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所谓“共享睡眠”,实际上就是一个约2米长宽1.2米的盒型空间,内部构造类似于火车上的卧铺,配有枕头床单等寝具,夜灯、换气扇、USB充电等设备一应俱全,睡眠共享仓可无人值守,全程扫码开门付费,看起来又是共享经济的又一创新。


很可惜,这个所谓的“共享睡眠”并非什么新事物,而是源自1979年发明于大阪的胶囊旅馆。发明者是在大阪经营桑拿、旅馆等设施的NEW JAPAN观光的社长中野幸雄与其社员,设计者则是主持设计了郑东新区CBD的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而生产商则是做椅子起家、以制作公共设施为主的KOTOBUKI。


介绍完主角,故事就该开讲了。胶囊旅馆建设的初衷,其实与日本变态的加班文化有关:中野幸雄看到晚上加班后在桑拿店里睡的东倒西歪的上班族后,想要为这个客户群体提供便宜舒适的睡眠环境,胶囊旅馆的策划案就这样诞生了。


至于为什么中野会选择黑川纪章和KOTOBUKI,是因为NEW JAPAN观光曾参展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而在这次世博会上,黑川纪章提出了胶囊住宅的新型房屋(见下图),而KOTOBUKI是负责大阪世博会园区的椅子提供商。相同点是,黑川的胶囊住宅和KOTOBUKI的椅子都是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造的。




设计者黑川纪章是建筑界的大师级人物,他不断探索未来居住的种种可能,除了上图的胶囊住宅和胶囊旅馆外,还有著名的中银胶囊塔。


中银胶囊塔是一栋1972年建的13层一居室公寓大楼,每个单间都独立可拆卸,据说黑川的想法是每隔一定时间各个胶囊房间可以互相调换,给房客不同的视觉体验,这个想法很有社会主义气息,但现实中这样的换位一次也没有。中野选择黑川的理由一个可能是其胶囊概念与自己的胶囊旅馆不谋而合,另一个可能是当时胶囊住宅在社会上一时风头无两,找他做设计可以充分借助其名气宣传。



上图就是1979年诞生的世界第一家胶囊旅馆内部构造,内部电视、时钟、照明灯、广播、换气扇一应俱全。


项目采用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这是做公共椅子的KOTOBUKI的拿手项目。实际上后来KOTOBUKI专门分出来一个子公司KOTOBUKI seating生产胶囊旅馆设施,也是因为胶囊旅馆实在是太火了。


胶囊旅馆为什么这么火呢?当时的价格是一晚1600日元,这个价格比当时的快捷酒店房费的一半还要低,甚至低于晚上的出租车费,受到广泛的欢迎也是意料之中。开业后大受好评,迅速复制到日本各地。在日本房地产泡沫崩塌后减少了六成,但近年来得益于访日观光客的涌入,入住率有好转的迹象。


为了应对这种变革,胶囊旅馆做出了许多改良。


第一是针对身材高大的欧美游客,对胶囊的空间进行了扩容;


第二是,原本胶囊旅馆目标客户是出差或加班的上班族男性,旅馆只限男性入住,现在也增加了女性可入住的胶囊旅馆;


第三是原本胶囊旅馆只有桑拿或冲澡设施,现在部分旅馆则增加了大浴场甚至引入了天然温泉;


第四,很多旅馆还开设了漫画图书馆、电视区、健身房等设施,配套设施更完善。


说完日本胶囊旅馆,再回到中国的这个共享睡眠仓来,其实仔细看两者区别还是蛮大的。


首先,日本胶囊旅馆一般设在大城市的核心交通地区,一般是作为上班族加班后或者出差的歇脚之处,后来也因为交通便利很受背包客的欢迎;而中国的共享睡眠仓则是藏在写字楼里,面向的是写字楼员工。


利用时间上,日本胶囊旅馆一般是下午才可入住,中午旅馆要打扫不可停留;而共享睡眠仓主要就是面向的午休时间。


规模上来看,日本胶囊旅馆往往是在一栋大楼里,有成千上百个床位;而目前共享睡眠仓只在一个房间里,总共不超过十个床位。


在一些细节方面,日本胶囊旅馆的胶囊是不封闭的,只有一个类似于窗帘的东西可以挡光,但无法反锁;而共享睡眠仓则是可以反锁的。


最重要的是,胶囊旅馆在日本合法;而中关村的一家共享睡眠仓已经被查封了,查封的原因还不清楚,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没有酒店营业执照。


如果没有酒店营业执照申请一个不就可以了?实际上胶囊旅馆因为人均居住面积等先天因素,是铁定申请不到营业执照的。那么为什么日本胶囊旅馆就可以呢?去过日本的游客都知道,日本对旅馆业管理很严格,住宿按人收费,主要是为了保证消防安全,那胶囊旅馆是怎么合法的呢?


胶囊旅馆在日本属于旅馆业法中规定的四种旅馆形式中的简易宿所,适用于青年旅社、山中小屋以及胶囊旅馆等多人共用房间的住宿设施。相比酒店、旅馆等旅馆形式,简易宿所对客房数、客房面积、人均面积等限制条件的要求较低,相对容易开业。


那么将日本胶囊旅馆的模式复制到中国是否可行呢?笔者觉得有一定难度,因为中国除了北上广深等特大型城市外,胶囊旅馆的性价比实在不高,没有生存的土壤;而北京这种特大城市,在打击群租房的主旋律下,法律政策层面基本上没有共享睡眠仓的生存空间;那么,如果面向写字楼只做午休市场,通过各种手段规避法律呢?首先在中国规避法律不可能,不存在“法无禁止则可为”,其次只做午休市场,一天一个床铺多了算三十块钱,收益太少。


如果作为公司给员工的午休福利,由公司采购的话,这个市场又太小了。


当然,说是这么说,实际上这个市场是有的。去城中村看一看,去小饭馆提供的公共宿舍里看一看,类似的群租房有很多。这里也看出日本的一个立法逻辑,不管你好不好,漂亮不漂亮,先立法承认你存在后,再去监管。而不是一刀切禁止后,让这个需求在法外之地存在。所谓“合法”的日本暴力团,其实也是这么个逻辑,你可以结社存在,但政府还是能依法管理你限制你,这比单纯打压黑社会的存在可能效果更好。


现在来看,虽然共享睡眠仓的需求旺盛,满足了大部分底层民众的痛点。但是受限于法律政策,想成为下一个风口的可能性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