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欢迎广大读者转载到朋友圈。
在人类庞大的武器装备家族中,有一种看上去其貌不扬,十分不起眼的武器,但自从公元15世纪问世后,便在人类战争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是在近代之后爆发的诸如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马岛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波黑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叙利亚战争、世界反恐战争以及我国周边发生的数次边境自卫反击战争等世界级规模或局部战争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便是令敌胆寒、让平民谈之色变,被誉为“撒旦诅咒”的战场“矮将军”——地雷。
M18A1地雷组:(左至右)引爆器、地雷本体、引线
由于地雷是一种极具威力、用途广泛且经济实用的武器。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世界发达国家军队青睐的对象,更是资金匮乏,装备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军队所依仗的防守利器。
公元10世纪末,中国的北宋军事家,根据民间沿袭下来的炼丹制药过程中所使用的火药配方,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用于战争的制式火器。开启了人类运用冷、热兵器共举的战争时代。
从此之后,战争双方不再是短兵相接,刀光剑影,而是在惨烈的厮杀声中,伴随着轰天震地的爆炸声和刺激口鼻的硝烟味。随着火器的发明和不断演化,地雷这个魔鬼的“礼物”便从“潘多拉的魔盒”中被释放,悄然登上了人类战争的历史舞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地雷的国家,据《渊鉴类涵》记载,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兵部侍郎曾铣在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时就研制了一种掷石地雷,“穴地丈许,柜药于中,以石满覆,更覆以沙,令与地平。伏火于下,可以经月。系其发机于地面,过者蹴机,由火坠药发,石飞坠杀人”。据记载,当时还制造了一种延期地雷,“慢炮法,炮圆如斗,中藏机巧,火线至一二时才发。外以五彩饰之,敌拾得者。骇为异物,聚观传玩者墙拥,须臾药发,死伤甚众。”至此,各种地雷纷纷问世,雷壳材料有铁质、石质和陶质,引爆方式有踏发、绊发、拉发、点发和定时引发等多种,主要雷种有炸雷、伏地冲天雷和无敌地雷炮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地雷的国家,图为明朝《火龙神器阵法》记载的地雷阵
明朝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戚继光在常年抗倭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使用了地雷并研发了一种大杀伤性地雷,名为“万颗地雷炮”。
戚继光早年投身行伍,17岁就继承父亲职务,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带兵与倭寇作战,后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那时,倭寇猖獗,袭扰明境,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身为统兵十万的大帅,戚继光设想在倭寇经常出没的地带布置一种爆炸性兵器,以静制动,待倭寇一出现,即可自动引爆杀敌。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之后,终于有了主意,戚继光令手下人将一个大窑坛里面装满炸药,再凿一眼用以装药线,坛口用土填紧,埋在敌人出没的地方,上面用杂乱的鹅卵石堆满,然后装上发火的钢轮,药线用竹筒引入坛内。待倭寇来犯时,拉动引线,点燃火药,一瞬间飞石满天,杀伤力极大,因此取名为“万颗地雷炮”,地雷炮研制成功后,戚继光还专门针对它组建了一个埋雷部队(现代工兵的前身),使戚家军如虎添翼。
明万历八年四月(公元1580年5月),戚继光在率军镇守东部长城时,研制成功了一种自犯钢轮发火的石雷。所谓“自犯钢轮发火”就是采用钢轮、火石自动发火装置引爆爆炸物,其原理是用钢片(火镰)敲击或急剧地摩擦火石以取火,自动发火的方法是利用石砣自身的重力向下运动,带动铁轴运动,钢轮随之转动,与周围的火石发生摩擦起火,以点燃引火药,最终引爆地雷。这种钢轮发火装置可以说是最早的一种触发引信。它提高了地雷发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之先前的缓燃火绳有了质的飞跃。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王鸣鹤在其《登坛必究》一书中对地雷是如此描述的:“以铁铸成,实药斗许,植木砧至底。砧内空心,装药线一条。择寇必由之路,掘地作坑,连连数十,埋地雷于坑中。内用小竹筒通药线,土掩如旧。机关藏火,贼不知而踏动,则地雷从下震起,火焰冲天,铁块如飞蝗,着人即死。”由此不难看出,明军对付倭寇采用的是一种由若干个铸铁地雷组成的采用钢轮发火法的地雷群,威力和效果都十分显著。
明天启元年(1621),茅元仪在其编纂的《武备志》中对明代各种地雷的结构和制作方法都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说明了当时的中国已经在地雷的发展上达到了相当大的成就。
这比西方国家最早使用地雷的史料记载——即1853年至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著名的塞瓦斯波托尔要塞围攻战,沙俄军队依靠大量使用地雷,使其在兵力和装备均属劣势的情况下能够坚守11个月,让西方军事家真正认识到地雷在战争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足足早了200多年!
随着人类现代战争的不断发展,地雷作为一种有效且廉价的防御武器,其家族的发展更是方兴未艾!尤其是经历了两次人类浩劫的世界大战和冷战的世界武器大发展。由于进攻武器的不断推陈出新,作为战争防御之盾的地雷家族也因其功能,衍生出众多类型。至今为止,可以分为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特种雷(反直升机地雷、抗登陆地雷、诡雷、核地雷及化学地雷)三大制式家族。更有其孪生兄弟——水雷的庞大家族体系。
防步兵地雷是地雷家族中资历最老的“老大哥”,顾名思义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用来对付步兵的,自二战爆发之后,由于科技的飞跃发展,防步兵地雷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按照其杀伤人员的方式可分为爆破型和破片型两种。世界上最早的制式防步兵地雷是1903年由俄国研制生产的爆破型防步兵地雷,主要靠装药爆炸物和冲击波来直接杀伤人员。在之后1904-1905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中被大量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随后俄国又建立了第一个生产制式防步兵地雷的兵工厂。正式拉开了防步兵地雷纵横世界沙场百余年的历史大幕。
由于日俄战争中地雷的出色表现,引来了世界军事强国关注的目光。而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原本单一方式使用的地雷,已经与战壕、铁丝网、机枪巢等防御设施共同铸就了一个立体式标准化的战防体系,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陆地战场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绞肉机”!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为了增强地雷的杀伤半径,一些国家发展了破片型防步兵地雷,这些地雷主要采用预制破片或加进钢珠,以增加杀伤破片的密度,同时采用腾空爆炸和定向爆炸的方式来加大地雷的杀伤半径,并控制破片的飞散方向,以免伤害己方人员。
采用腾空爆炸方式的破片型地雷又被形象地称为“跳雷”,世界上第一种防步兵跳雷便是由臭名昭著的纳粹德国于1935年投产的“S”雷,绰号“弹跳贝蒂”。S型地雷是由纳粹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开发,并于1935年正式投产的,是第三帝国国防计划中的重要部分。直至因纳粹德国灭亡而停产时,德国总共生产了超过193万颗“S”雷。这些地雷给盟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并成功延缓甚至阻止了盟军的前进。该型地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标志性防步兵武器。因为“S”雷通常会导致被攻击目标的四肢和生殖器残废却并不致命,这给盟军部队士兵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该型地雷“可能是盟军部队在战争中最害怕遇到的东西”。因为“S”雷的特殊构造,很多时候被用做诡雷,如果一个新兵翻动这个“S”雷,伤害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直径100米以内的所有人!二战结束后“S”雷停产,大多数库存都被销毁。但有一些被盟军保存用于研究和逆向设计。战后出现了大量类似S型地雷的设计。因为“S”雷的偏置引信设计结构简单,只有一个雷管,更重要的是它十分便宜。
图中士兵手里的“S”雷为防步兵地雷之极品,由纳粹德国于 1935年投产,绰号“弹跳贝蒂”,直至因纳粹德国灭亡而停产时,德国总共生产了超过 193万颗“S”雷。这些地雷给盟军造成了严重的伤亡,并延缓甚至阻止了盟军的前进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陆战之王”——坦克诞生之日起,如何对付这个钢铁之矛,就成为世界各国军事专家及技术人员夜以继日研究的课题。对于这个浑身披甲,冲劲十足的“铁王八”,它的机动全凭脚下的那双铁脚板——履带,而其最大的弱点也在于此,只要它一断,这个横冲直撞的钢铁怪物也就顿时歇菜了。1918年,德国人最先将炮弹改装成炸坦克的武器,并在战争中成功地将英军坦克履带炸毁,受其启发作为防御之盾的地雷家族就顺理成章地增添了一个专业炸坦克的庞大类型分支——防坦克地雷。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坦克作为“陆战之王”正式进入巅峰时代,参战各国使用的坦克装甲车辆先后达10万辆之多,这一客观形势使防坦克地雷也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从单一的只炸坦克履带,演变出“钻心剖腹”的炸底甲雷、“旁攻侧击”的反坦克侧甲雷,以及“击顶索命”的炸坦克顶甲雷等多种类型。
1944年8月,盟军在重新夺得维莱博卡日小镇后,英国工程师在德国“虎”式坦克上放置地雷以摧毁之
二战期间,苏联对地雷非常重视,尤其是防坦克地雷发展相当快。据统计,苏联生产了包括36种反履带地雷,1种反侧甲地雷和各型防步兵地雷及毒气地雷在内的共61种制式地雷。苏军最早的制式防坦克地雷是1935年生产的TM-35型,随后又生产了一些非金属材料雷壳的地雷。在整个战争中,苏军共使用各型地雷总数约2.22亿枚,居世界首位。并在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等几次重大的保卫战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应该是被誉为世界最大规模坦克角逐战的库尔斯克大会战中,利用反坦克雷的配合,让德国“老虎”的折戟沉沙!
1943年夏,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惨败后,为了夺回库尔斯克突出部,制订了代号为“堡垒”的进攻计划。德军在库尔斯克方向集结了65个师,组成两个突击集群,其中有包括20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在内的38个师主攻库尔斯克。两个集群共动用坦克及自行火炮达3200辆之多,平均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40-50辆,在苏军第6集团军的防御正面则高达每公里100辆左右,德军还投入了让德国人骄傲的新型“虎”式坦克和“费迪南”式自行火炮。但是出乎希特勒意外的是,德国最先进的坦克就生生地栽在苏联地雷阵面前。
苏军在库尔斯克投入了5个方面军,共计17个集团军又13个军的兵力,外加20000门火炮支援,加强突出部的防御及反攻准备。并在战前的三个月时间里构筑了8个防御地带而且布设了约100万枚各型地雷,防御正面布雷密度高达1600枚防坦克地雷/公里和1200枚防步兵地雷/公里。1943年3月至4月间,苏军在库尔斯克方向最常用的军语就是“地雷”!
7月4日夜,德军开始在苏军第13集团军下辖的步兵第15和19军防御前沿的雷场中开辟前进通路。但是,由于雷场警戒严密,并有火力掩护,使得德军直至5日清晨还没有开辟成功,这便为德军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苏军第13集团军的防御正面设置了50755枚防坦克地雷和28805枚防步兵地雷,以及特制的919枚应用地雷。使得德军的坦克和步兵在还没真正投入进攻前就损失惨重。大大地延缓了德军进攻的速度。
在1943年7月5日至9日纵深防御战中,仅苏军的工兵第1近卫旅就炸毁和破坏了德军坦克与自行火炮共计140辆,粉碎了德军的坦克冲击。
7月7日,苏军中央方面军的工兵协同反坦克步兵在波里内地域的坦克遭遇战中共击毁了德军76辆坦克,次日又布设了8000枚防坦克地雷,又炸毁了敌坦克68辆。
与此同时,库尔斯克突出部南段的战斗也异常激烈,自5日至11日在第6近卫军所布设的雷场内,德军付出了被炸毁36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巨大代价。
德军第19坦克师则在进攻苏军步兵第81近卫师防御地带的战斗中,损失了100多辆坦克和1000多名官兵,其中就包括7辆最新型的“虎”式坦克。其师长施密特将军因经不起如此大的打击而自杀身亡。而被德国人寄予希望的“老虎”,在还没发威之前就被苏联人用地雷这把锁链紧紧地钉死在库尔斯克这片苍茫的战场上了。
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第一梯队各军防御地带的战果为:中央方面军设置防坦克地雷103977枚,防步兵地雷61870枚。取得战果:炸毁德军坦克和自行火炮403辆,装甲车及汽车17辆,杀伤敌官兵2725人。沃罗涅日方面军设置防坦克地雷124464枚,防步兵地雷118672枚。取得战果:炸毁德军坦克和自行火炮485辆,装甲车及汽车95辆,杀伤敌官兵近2000人。
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军在防御战中使用地雷最多的一次战役。这次会战,仅防坦克地雷就使用了180万枚以上,德军损失在地雷上的坦克和自行火炮达1056辆,官兵数千人。可谓是人类历史上防坦克地雷最为辉煌且荣耀的巅峰时刻!
随着世界坦克技术的不断进步,作为“陆战之王”的克星与宿敌,世界各国的优秀防坦克地雷也是层出不穷,包括中国的72式防坦克地雷;美国的M19、M21防坦克地雷;俄罗斯的TM系列防坦克地雷;英国的MK系列防坦克地雷;法国的MI AC系列防坦克地雷以及德国的DM系列防坦克地雷等在内的世界各国近百种防坦克地雷,仍然在续写着“陆战之王”和“战场矮将军”之间矛与盾对决的神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工程兵正在扫除德国反坦克地雷
廉价的地雷,自诞生之初就成为世界上最可怕的武器之一,从专炸人员的防步兵地雷到威力巨大的反载具地雷,只要有战争的地方就可以见到地雷的影子。到了现代,地雷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令人头疼的武器,因为地雷一旦布设后就很难排除,甚至就连布设地雷的工兵也很难找全自己布设的地雷。
据统计,现在已知的地雷种类达到了500多种,每年新埋下地雷近250余万枚,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停增长,即使是在和平年代,每年还是会有大约26000人因为触发遗留的地雷而致死、致残。因此,地雷造成的平民伤亡比任何一种武器都要多!所以,国际社会一直都在致力于禁止使用地雷的努力,但作为价廉物美,效果显著的地雷来说,只要是人类战争一息尚存,这个撒旦的“诅咒”就将永远伴随着人类。
侯亮平唱了三次的《智斗》背后有哪些真实历史:胡传魁、阿庆嫂有没有原型?刁德一到底姓蒋还是姓汪?
《人民的名义》开播以来,侯亮平唱了三次《沙家浜·智斗》,阿庆嫂到底怎么不寻常?刁德一到底姓蒋还是姓汪?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所有往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