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伊卡洛斯的蜡翼
无意跟风,蹄疾步稳,以笔记、原创为主,惟希以心志脱俗谛之桎梏。尽心努力提供有价值的作品观点和有感悟的个人视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猫笔刀  ·  跌的脑瓜子嗡嗡的 ·  昨天  
媒哥媒体招聘  ·  澎湃研究所招聘! ·  4 天前  
看天下实验室  ·  消失1217天,李子柒凭什么仍是顶流?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伊卡洛斯的蜡翼

理解市场机制之前,你需要知道的事(下)【蜡翼·杂感】

伊卡洛斯的蜡翼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3-30 09:44

正文

我们要把所有人们想到的,包括意识到的和潜意识里的,都看作人们决策的基础。


  市场机制失灵的根源,是欺骗 —— 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非理性。前者是利用“限制信息”来欺骗,后者则是利用“顾客心理”来欺骗。二者的共同作用,会让我们产生一系列的错误选择,影响了我们的个人财物安全、宏观经济稳定性、个人健康和政府治理水平。这种欺骗的本质,是诱使我们做出对欺骗者有利的决策,而不选择真正对自己有利的决策。

  更值得担忧的是,这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被经济学界所重视和研究。可是,自由市场的传统知识不能够告诉我们欺骗将在何时发生,更不要说如何发生了。理性人假设只能描绘市场健康,而把经济生活中所有的异常状况归因于外部性和收入分配,这种"标准化"的视角所做的草率和无理的区分,忽略或者淡化了欺瞒和诈骗在市场运行中的作用,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欺骗并不是偶然出现的令人讨厌的东西,而是到处都有其踪迹不仅影响了许多决策,在某些情形下,也对福利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换言之,欺骗不但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还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


  欺骗防不胜防,即便你再小心也会出现盲区,毕竟没有人能够时刻保持警惕状态。比如我们能在媒体看到满满的"政府正是问题所在",却忽略了这些言论的源头的立场和背景,更可能会忘记了:那些宣扬类似"有坏事发生"的报纸比宣扬"一切都很顺利"的报纸要好卖得多。其实在这一切背后,不过就是媒体需要用"搞笑","刺激"来黏住键盘侠和看客——毕竟,非常吸引人的原创内容是无法量产的

  更糟糕的是,越谨慎的人反而更容易被欺骗处处小心的人,会买更"健康"的食物,更贵的"保险",更多的"定期保养"和更长的"售后服务",更关注的"权威说法"而非事实本身


  这是因为,欺骗者天天都在想着怎么钓鱼,他们善于抓住了其他人注意力分散的瞬间,创造了那个有误导性的焦点。顾客在选择付费方案的时候被他们引导,把自己幻想成了"理想之我",而非"真实之我",老板们不但会营造这一点梦境,还会阻止顾客在醒悟过来后反悔

  当广告商和营销者干预了人们的思维时,他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而大众的需求并没有被满足—大众已经被欺骗了。大部分客户,在进入展厅时脑海中都有一个理想的车型——他们已经"根据商业广告"准备好了买什么。

  狩猎成功。


  欺骗无处不在,不仅出现在实体消费领域,还有更多的虚拟和"免费"的场合。比如上网,关注仇恨消息的人可能实际上并不是真的喜欢它,相反,他们收听这类新闻只是因为信息制造者挑起了他们自己人性中的弱点

  但无论他们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些弱点的存在,使得关于仇恨的新闻成为了一种现实里的“主流”,驻扎在每个人的心中。而那些以特殊技能散布仇恨的人,赚得盆满钵盈(比如最近的几个大V和公号)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太敏感,上纲上线了,我们的这些“轻微”上瘾的直接成本其实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但实际情况真的如此么?

  恰恰相反,只要我们每天睡觉前记录一下自己的行为,只需一个月,就能发现我们对这些坏消息的沉迷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因为数百万计的其他本来可以被报道的故事,或者其他覆盖面更广的故事,很可能对公众的观点有相当大的有益影响。消息发布者和传道者们从他们的利益角度出发,挑选了最能代表“新闻”的故事,充当了我们的"新闻受托人"。

  ………………………………


  在放任自由的市场,只要人性弱点暴露,只要信息不均衡,有人就一定会利用它们。就算人均GDP增长的再多,我们依然会面对同样的困境。最终,"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选择了没有人希望得到的结果"





微信公众号:蜡翼(Vicareicaros)

不定期更新个人读书笔记与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