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评论
积极、稳健、有见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国家林草局:我国湿地保护成效显著 ·  19 小时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八面来风】这届退休老人,真有钱! ·  22 小时前  
人民日报评论  ·  组团发展,“滨湖六村”做对了什么? | 新春评话 ·  2 天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绝佳机会:一批老茶,限时半价。云南省茶叶协会 ... ·  2 天前  
求是网  ·  巳巳如意!申遗后的首个春节这样过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评论

哪吒导演“啃老”三年,对“慢就业”不妨多些包容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25-02-03 16:1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传统观念认为不按照专业就业就是浪费的观点已经过时,并介绍了动画导演饺子(杨宇)的经历,他转行学习三维动画并最终成功推出多部作品。文章还提到了我国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和家庭对于不同选择越来越包容。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延迟就业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强调尊重个体选择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动画导演饺子的经历

饺子毕业于名牌大学药学专业,但自学三维动画并坚持走动画道路。他花费三年时间打磨动画短片,作品获得国内外多个奖项。对于“啃老”三年的说法,饺子表示母亲对他很包容,这是他创业初期的阶段。

关键观点2: 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势

现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出现了“间隔年”“慢就业”等概念,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做感兴趣的事而不是马上就业。社会对此越来越理解和包容,一些省份还为此调整了毕业生就业政策。

关键观点3: 个体选择的尊重与包容的重要性

文章强调尊重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做出的选择的重要性,家长和社会的包容以及学生个体的自主规划和积极探索需要相互促进。对于不按专业就业或专业不对口就业的观念已经过时,应该鼓励多元化的就业选择。


正文

简单地认为不按专业就业,专业不对口就业,就是浪费,这是过时的观念。
▲2025年春节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目前在票房和口碑方面一路领先。图/新华社
 熊丙奇

2月1日,词条#哪吒导演回应啃老三年#登上热搜第一。据媒体报道,2025年春节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目前在票房和口碑方面一路领先。


导演饺子(本名杨宇),毕业于名牌大学药学专业,但从大三起,他就开始自学三维动画,并坚持在这条道路上走了下去。转行三维动画时,饺子曾花费三年多时间,一心待在家中打磨自己的动画短片。最终,他交出的作品《打,打个大西瓜》一炮而红,斩获国内外30多个专业奖项。


在接受采访时,饺子回应了“啃老”三年这一话题。他说,在自己准备自学三维动画的时候,母亲对他很包容,“甚至站在我的角度,我成了父母,我觉得我都很难做到这一点。”


严格说来,饺子这三年并不是在“啃老”,而是在父母的经济支持下,学习三维动画,搞创业。大学生毕业后“不就业”、无所事事“啃老”,与继续靠父母经济支持“慢就业”、“尝试创业”,是不一样的。


前者需要大学毕业生摆脱依赖父母的心理,积极对待就业,做到“自食其力”;后者则需要家庭与社会给这样的选择多一些包容,让大学毕业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以及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事实上,饺子在推出自己的作品后,随即成立了工作室,并在2019年推出了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以逾50亿元票房和1.4亿观影人次的成绩,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一座里程碑。他在家“啃老”的三年,可谓是他创业的初期。


近年来,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出现了“间隔年”“慢就业”等概念,就是在毕业后不马上就业,而是利用一段时间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对此,也有人认为这就是“啃老”,为不找工作找借口,但越来越多选择“慢就业”的大学生得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一方面,这被认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发展选择,本来是多元的,不只是毕业后马上就业的单一选择。


不仅家长和社会对“慢就业”的宽容度提高,我国一些省份还为此调整了毕业生就业政策,如延长应届毕业生资格时限等。


饺子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工作”,而是学三维动画、打磨自己的作品。现在看来,他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准备创业。但在当时,父母能给予包容,没有责怪他不务正业,没有逼着他去找工作,是很了不起的。


当前,对于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仍然有父母会泼冷水,担心一旦失败,既耽误时间也浪费资金。从父母的角度而言,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饺子的经历恰恰说明,父母对其放弃本专业“不务正业”的包容,恰恰成就了今天的饺子。


也有人说,像饺子导演这样成功的凤毛麟角,更多的是折腾多年一事无成。然而,对于个体发展来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家庭和社会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包容,十分重要。父母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子女“急于求成”,社会也不能用一个成功模式来评价所有学生的成长、发展。


比如,简单地认为不按专业就业,专业不对口就业,就是浪费,这就是过时的观念。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是不一样的,且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尊重个体根据自己兴趣、能力做出的选择,才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当然,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环境不同,类似饺子的选择可能不具有普适性,不能一概而论。


更重要的是,家长、社会的包容与学生个体的自主规划、积极探索需要“相向而行”。这会拓宽每个个体的成才选择,也有利于促进各行各业涌现创新拔尖人才。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刘军


推荐阅读:

分段式过年,实现“鱼与熊掌兼得” | 新京报快评

飞机上捡到鞭炮,事关安全开不得玩笑 | 新京报快评

该如何看待农村出现新“读书无用论”?| 新京报快评

每家两公斤剩菜剩饭,年年有余不宜“年年浪费” | 新京报快评

县城影院原价卖出无座票,关键是做好服务 | 新京报快评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