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到敦煌
,
再到清华
她在大漠荒烟中修行
“没有学历的学业”
参与
人民大会堂
建筑装饰设计全过程
主持设计
香港回归祖国
纪念雕塑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
编绘
《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
举办
《花开敦煌》世界巡展
……
为宣扬敦煌艺术奔走一生的她
今年已经93岁了
但仍是人们眼中的
“敦煌少女”
她是
常沙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家、图案学家
艺术教育家、设计家
获得中国文联“
终身成就美术家
”荣誉称号
让我们一起走近
“
从清华美院走出的大国艺匠
”
系列报道
回顾艺术大师们
创造文化瑰宝、打造中国气派
的动人历程
法国里昂有一条河,叫La Saone。
1931年,在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留学的
常书鸿
决定,用阴性法语词汇Saone为刚出生的女儿命名,音译即为
沙娜
。
1935年秋季的一天,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常书鸿发现一套
六大本的《敦煌石窟图录》
,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书
,收录其在中国敦煌石窟中拍摄的
三百多幅壁画、雕塑的照片,作品的创作跨越千年
。
常书鸿感到震惊:“它们的
笔触遒劲有力,构图气魄雄伟,人物刻画生动有力
,其笔触的奔放甚至比现代野兽派的画还要粗野……”他后来与常沙娜说,他一直崇拜欧洲及文艺复兴的艺术,却不知
祖国有传承千年的石窟艺术
,他为此感到惭愧。也是从那时起,他下决心要回国寻访敦煌石窟。
1942年8月,“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
”成立,常书鸿任副主任。他终于有了亲赴敦煌的机会。
1943年年底,常沙娜姐弟随母亲抵达敦煌。常沙娜坐着牛车去参观
“千佛洞”(后称“莫高窟”)
,她记得,天很蓝,千佛洞前的大泉河冻成了一条白白的冰河。
一进洞,她立刻着了迷,
“在洞口射进的阳光照耀下,里面有那么多从未见过的壁画、彩塑,铺天盖地,色彩绚丽……”
一家人居住在千佛洞中寺的一间房内。吃的是食堂的大锅饭,每餐必配盐巴和醋,以中和当地的碱性饮用水。
在敦煌,常沙娜每天早起,先练字,后学习法语,并请董希文辅导语文和西洋美术史,请苏莹辉辅导中国美术史。在父亲的要求下,她还与大人一样,每天去洞窟临摹壁画。
“爸爸要求我从客观临摹入手后以整理临摹为准,
将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各代表窟的重点壁画全临一遍
,并在临摹中了解壁画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历代壁画的时代风格。”常沙娜说,她每天都踩着蜈蚣梯爬进洞窟,早晨的阳光直射进来,把满墙的色彩斑斓照亮,她便开始兴致勃勃地作画。在大漠荒烟中,她修行着
“自己艺术人生第一阶段没有学历的学业。”
1948年至1950年,常沙娜受加拿大籍犹太人叶丽华邀请,在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美术学校就读。1950年年底,在留美进步学生的影响下,
常沙娜毅然放弃在美国未完成的学业,提前回国了。
回国的第一桩事,她协助父亲常书鸿,在北京午门城楼上举办了一场“
敦煌艺术展
”。在这个展览上,她接待了
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
。他们参观了“敦煌艺术展”后,决定不拘一格
聘任常沙娜为清华大学营建系工艺美术教研组助教。
也是从那时起,她走上了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道路。
在清华大学营建系,常沙娜陪同林徽因一起寻访彼时濒临停业的景泰蓝、烧瓷等工艺工厂,为它们
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便于生产的新颖图案。
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
在林徽因的指导下,常沙娜设计出了带有敦煌藻井图案的丝绸头巾,作为赠送各国代表的礼品。
1953年,常沙娜被调到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
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常沙娜被调至染织系
,教授图案基础课和染织设计课。
1958年至1959年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挥,在北京城内建造各具特点的首都“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就是其中之一。
“人民大会堂将成为政治活动的重心,既是反映亿万人民的代表商议国家大事的大会堂,又要体现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形式,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内容。”常沙娜回忆。
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时任副院长雷圭元的领导下,她
参与了人民大会堂建筑装饰设计的全过程
。她秉持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的设计方针,结合结构、采光、音响等考量因素,经过反复推敲,最后完成了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顶灯饰设计方案,在装潢风格上吸取敦煌唐代图案纹样的特点,采用适应于宴会厅明亮轻快的总色调,富丽而淡雅。
周恩来总理曾提出,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要体现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原则。这也成了常沙娜奉行一生的艺术理念。
1983年至1998年,
常沙娜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1994年,她主持设计了
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纪念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
。该雕塑要具有“永久性、纪念性、美术性”,既要体现中央赠送纪念雕塑的含义,又要考虑到香港乐于接受的寓意和形式。常沙娜回忆,1997年年初,她和团队在香港实地考察,发现街头遍布一株株紫荆树,“看到举目皆是的紫荆花,我真的是兴奋不已:紫荆花是香港的区花,香港的区徽上不也是盛开的紫荆花吗?”她为紫荆花拍了许多照片,画了许多写生,雕塑方案的雏形也就此产生。
设计、制作共历时半年,足尺高9.29米的紫荆花雕塑完工了。
常沙娜感慨万千: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将永久地屹立在香港会展中心广场,成为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标志和纪念物。由此我们可再一次地告慰我们的前辈们。”
常书鸿曾经写信和常沙娜说,“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她将这句话践行了一生。她临摹、创作了几万件敦煌艺术作品,并不知疲倦地向世界宣传敦煌的文明。
1959年,常沙娜与李绵璐、黄能馥利用暑假前往莫高窟,临摹、整理历代壁画及彩塑人物服饰图案,共整理出
彩图三百二十八幅
。受限于时代条件,这些资料直到1986年才出版发行,被命名为
《敦煌历代服饰图案》
。
2003年,已退休的常沙娜带着四位研究生赴敦煌,编绘了
《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
一书。
2014年,她开始举办
《花开敦煌》世界巡展,向人们展示、解析敦煌的图案艺术
,让敦煌元素走入更通俗的世界……
2019年,常沙娜获得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终身成就美术家”
称号,颁奖词中写道:“作为敦煌艺术的女儿,常沙娜以自己特殊的经历承载了敦煌艺术研究与现代艺术设计有机结合的时代之变……”
2021年,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单位主办的首届
“常沙娜设计奖”
大赛启动,以丝绸之路文化和敦煌艺术图案为基础,面向全球设计人才征集优秀设计作品。
2023年10月,常沙娜回到敦煌莫高窟,给“常沙娜设计奖”颁奖,也为父亲扫墓。
在甘肃敦煌研究院门口,常沙娜和樊锦诗相遇,两人握手、合影,相谈甚欢。常沙娜轻声对樊锦诗说了句法语:“C'est la vie.(这就是人生)”两位耄耋老人,在守护了一生的敦煌土地上,依依惜别。
儿子崔冬晖说,这两年,年事渐长,母亲的生活慢了下来。她每天早早起来,但不再奔忙,只是坐在一把舒服的椅子里,阅读、听新闻,打打瞌睡。兴起时还是要画画,默画一些石窟复原的图案,那是一些
刻在她脑子里的图案
。
偶尔,她会唱起法国的童谣,像在回顾记忆的最深处。最常提起的还是敦煌,她和儿子也说,
这辈子最想念的地方就是敦煌。
文 |
冯雨昕
视觉设计 | 汪茗
素材来源 | 美术学院
排版 | 戴维多
编辑 | 彭稳平
责编 | 苑洁
审核 | 许亮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