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忻儿童心理
发展心理学博士(康涅迪格大学),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任教于私立文理学院(玛丽维尔学院),两个男孩儿的妈妈,著有《养育的选择》。在这里分享心理学的概念、理论、研究以及育儿实践,也分享两个孩子在美国的成长故事。养育路上,和你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陈忻儿童心理

“走出舒适区,我们一家人正在变好”:一个谱系家庭的从心成长记录

陈忻儿童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5-04-01 07:1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从心理解孩子》 25 春季班今天正式上课。诚淀君说往年都有人在课程结束之后才来问的,所以他还留着一条门缝儿,大概会留几天。下周就正式关门了。可关注“诚淀”公众号,可以留言咨询客服。

之前很多谱系家长问我:“你这个课,我们家能上吗?” 我们从心课里有一些谱系家长,之前我也发过同学的作业:

感恩我的爬山之路

另外,大家搜“诚淀同学汇”公众号,进去之后能看到大喇叭,正好上周四四,乔伊,蹬三轮,小A妈妈做了一期播客:“谱”通生活,让跟多人了解这个群体,也让这个群体融入普通群体并得到更多的支持。

今天,乔伊的作业,记录下一段重要的决定、一个不容易的转折,以及一个妈妈带着孩子走出舒适区、和家庭一起改变的过程,也能给大家启发。

乔伊²

2020年11月,我们租住在北京北六环外一个两居室的房子。那时我们已经确诊孩子是自闭症,租这个房子,是为了给他一个更大、更安静的空间——既支持他在认知和感知觉方面的发展,也为了避免因他半夜哭闹被邻居投诉。

这一住,就是四年多。在孩子的认知里,这个北京的房子,已经是“家”的样子。

而从北京搬回郑州,带孩子住进康复医院上课,是我人生中做出的最艰难、也最坚定的决定。

一、从“散养”到行动:我开始改变

2023年春,我报名了“从心课”。那一年我对孩子的教育状态是“半放弃式的散养”:每天上一节机构课,剩下的时间带他在公园、商场、地铁等地方走一走看看。我自己在家做家务、听课、看评论集、读书,悄悄地,自己的思维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我的大脑开始更高效快速地运转起来,才在每天与孩子的相处中,孩子与老师的相处中去观察,去分析,去调整,和给孩子提供脚手架式的支持和帮助。

进入2024年,我继续学习“从心课”。 我认识了四四,听了她的建议,我也给孩子报了体智能课。我开始更多观察孩子,留意他真实的状态,积极跟教练沟通。我发现他不是“学不会”,而是需要合适的方法和支持。他具备学习能力,也具备一定的内驱力,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情绪。

期间我认识了同样是谱系女孩的妈妈,是她建议我来郑州。她说:“不要放弃咱们的孩子,好好教,他们都能学会。”这句话我记住了。

二、搬家:离开“舒适区”,我们一起挑战


其实当时我很犹豫。郑州的生活环境没有北京方便,住在医院更不舒服。孩子早已把北京的房子当成是”家“了,如果离开,他似乎就“没有家”了。

但后来我意识到,那些不舍和感性,很多是我的情绪。孩子其实适应力很强,他会在新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2025年2月14日,我们正式住进郑州这家医院开始上课;3月28日出院返家。

刚来的前两周,我几乎处在“恐慌区”。医保手续、孩子的睡眠障碍、课程安排等等让我身心俱疲。而孩子在新课堂中也不断逃避、情绪不稳,那是因为他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种教学环节,听不懂老师的问话。我有点焦虑、崩溃,甚至一度害怕老师嫌弃他“太笨”。但是老师都夸我孩子,能简单控制情绪,信任我,能在不同教室稳定地上课,这证明我过去努力的成果。他也在挑战自己的边界,需要时间适应,而我要给他这份时间。

三、从教学挫折到彼此看见:人与人之间是可以改变的


孩子一开始确实很吃力。因为他畏难时注意力就不集中,老师会拿小棍子吓唬他。有的老师教学严谨但太难,孩子听不懂就频繁逃避。我一个个观察、了解、筛选。有的课停了,有的老师换了。也有老师愿意沟通,愿意调整教学节奏,孩子在他们的带领下慢慢进步。

有一位起初“高冷”的运动老师,一度不让家长旁听,甚至课堂上对孩子有些“吼”。我坚持陪着,配合她示范动作,抓住一切机会夸她专业、感谢她的辛苦。后来,她开始愿意主动打招呼,分享教学理念,愿意调整教学策略,孩子的表现也越来越好。

是的, “好老师”,可以靠我们的互动,一点点共建出来。

四、孩子的惊喜时刻:我不教也会学


孩子在模仿同龄人方面也逐渐有了变化。在医院的走廊,他看到别的小朋友骑自行车,就主动尝试,从一开始只会往后蹬,到后来顺利学会踩带辅助轮的车。

他开始主动练习滑板,从模仿动作,到自己晚上进教室练习;从完全不会,到能够单脚滑。这些进步,几乎没有我逼他去学,都是他观察、模仿、尝试之后,自然发生的变化。

他在身体感统课上快速掌握了大象爬,后面不用辅助,听老师的指令自己爬,爬得非常快!

是的,他能学会——不是奇迹,是一个个细节里的积累与看见。

五、夫妻关系的另一面:也有人在悄悄改变

我老公告诉我,不想我们离开北京,说他一个人在那里“没意思”。平时他不太参与育儿,但当我们要离开的时候,他突然感到落差。我感到些许欣慰,也看到了他的改变。退租、搬家、处理各种琐碎事务,他一件件自己去做。

我们也有争吵,也有失控的时候。有一次我带孩子去动物园,他发来一堆工作烦恼的信息,我实在撑不住和他爆发。他说他只是想倾诉,而我则说出长期积压的委屈:你说过很多遍了,我都听了,你什么时候真正关心过我和孩子?

这次争吵之后,我们反而坦诚地表达了彼此的需求:不是不沟通,而是要换种方式,彼此看见。

六、在关系中成长,我们每个人都在改变


这一切,是“从心”这门课带来的。它不是教我某一个具体的育儿方法,而是让我意识到,我和孩子的互动,我和老师的互动,我和伴侣的互动,每一段关系,都可以改变、都值得主动创造。是这门课让我走出舒适区,也让我有信心,面对一个未知但可塑的未来。

写下这些,是想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正向反馈。这两年,我在“从心”课程中学到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我的孩子、我的老公,也在悄悄跟着我一起变了。

谢谢陈老师,谢谢评论集,谢谢一路同行的你们。

今年我先“下山”,好好养育我的孩子。我会再回来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毒舌电影  ·  接受不了这样的好剧已经结束
8 年前
TGB湖南人  ·  【6.1复盘】明天是反弹的最后机会
7 年前
寻龙荐股  ·  20年老股民成功的心得分享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