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
北森,一体化人才管理云平台,拥有国内唯一覆盖人才测评、招聘管理、绩效管理、继任与发展、360度评估反馈、员工调查、核心人力等业务的一体化人才管理软件平台iTalent。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inux就该这么学  ·  不为人知的隐蔽通道:隐藏的网络 ·  昨天  
Linux就该这么学  ·  太疯狂!高中生成功实现在 PDF 中运行 ... ·  昨天  
Linux就该这么学  ·  微信员工:微信视频通话有轻度美颜,且通话双方 ... ·  3 天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MySQL 日志管理:数据库运维的 “ ... ·  4 天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在银行做开发半年,已经丧失跳槽能力。。。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

10个OKR,9个都做回了KPI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  · 公众号  ·  · 2020-04-22 11:30

正文

上周和大家分享了关于OKR的一篇文章,小编在后台也收到了很多朋友的留言,大家对于什么是OKR还有一些疑问,比如:

OKR的本质是什么?

OKR和KPI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分享的内容从另一个维度,为大家揭开谜底。

作者: 薛阳

来源:首席组织官(ID:COO-STRATEGY)


现如今,似乎一个公司不搞OKR,都感觉自己没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OKR的培训,工具,书籍多到眼花缭乱;

过去这一年,我听到HR谈论最多的就是OKR转型。



但是请警惕,我们是否真正在做OKR,还是披着OKR外衣的KPI?


真假OKR 快速自测:


1.OKR的结果与员工绩效奖金挂钩

2.OKR这个项目是由公司HR部门负责牵头管理推动

3.OKR的制定是年度的目标和年度的回顾,年中大家开会对齐

4.OKR做到在团队内开放透明,其他部门无需知晓,除非本部门允许对外

5.为了达成目标的一致性,主管负责为员工制定OKR,并负责最终评分


如果你所在的组织如上有一个问题的答案是 YES, 那么对不起,你们可能正在做着假的OKR。


OKR 和 KPI 太像太像了


如果你问我这两者有啥区别:

就是OKR 比 KPI 多了个O

如果你问我怎么设置OKR,

就是比KPI 多设个O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


OKR 和 KPI 完全是两码事


OKR 不是一个政策;

不是一个系统;

更不是一个为了计算奖金的考核工具,

而是:

一个思维框架,

深入思考业务,聚焦核心目标;

一个工作习惯,

开放沟通,高频互动。


OKR 的落地,首先要明确这个工具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组织开放自主协作文化的养成,很难一朝一夕就瞬间变化到位。


处境越来越尴尬的KPI



KPI 是科层制的产物。


科层制帮助一个企业不断分工。分工是管理一直以来沿袭的主线。分工帮助组织获得相对稳定的效率,分工产生相对稳定的责任(分权),进而产生相对稳定的结果(分利)。


泰勒提出的管理科学对组织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组织仿佛一台精密的大型机器,一切都是可以被精准测算,被量化用数字表示的。


在这个时代,工人的劳动成果可以通过计件来计算,从而得到报酬,如果工人想要更高的报酬,那么就生产更多件数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负责监督整个过程,并有权确认最终的数字是否有效。


权力产生的博弈


权力在科层制里可以被精准的定义,每个人都非常明确“谁是我老板”,然而渐渐的这也滋养出了每个科层组织都逃不掉的官僚机制。


每个人都渴求成长发展,在科层制下,员工对于发展的理解就是“升职”。升职加薪,升官发财似乎成了每一位员工在组织里的诉求。


而在大部分的公司,关于一个人能否升职的这把权力的利剑,就捏在每个人的领导手里,领导通过为员工设置KPI, 以及评价KPI的结果,几乎决定着一位员工在组织里的成败生死。


可想而知,员工对于领导者,对于权力的敬畏之心,这使得员工和领导者之间很难形成开放公平的谈话空间。


更多的,为了奖金和利益,员工会和你展开一场博弈。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目标长时间处于无法充分理解,被动接受的状态,我们怎么能奢望这个人会为此全力以赴呢?


过于追求精准稳定,无法应对VUCA


在KPI刚诞生的那个时代,对于大部分的企业他们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可预测的商业环境中。组织基于确定的能力,确定的目标,确定的资源,通过确定的流程,实现确定的结果。


在这个时代,一切都是可以标准化的,一切皆可量化。


可控的秩序给我们带来效率和安全感。组织将人看作工具,看作资源,人是可以由数字组成的。 HR 人力资源部则负责提供这些数字并进行纷繁复杂的数据分析。


今天我们身处VUCA,复杂和模糊让我们在数字游戏中越算越算不清楚,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让KPI跟不上脚步,永远处于滞后状态,这已经不是一个1+1=2的世界了,KPI所提倡的局部+局部=整体,这个答案已经不对了。


利益驱动,只作用马斯洛底层需求


以前,人们工作是需要工资,需要生存养家。如今,钱都是同质化的,每个地方的钱都是一样的。因此员工希望从工作中获得更多,他们需要尊重,需要兴趣,需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甚至富有挑战力的事情,需要从工作中获成就感,和意义感。


如果单纯的还仅仅只是利用胡萝卜+大棒的方式试图去激励新一代的工作者,他们早就不买账了。



OKR成功落地的四个关键点


1. OKR 不是为了考核的,是为了协作的



OKR 本身不是一个考核工具,而是一个团队协同工具。众所周知,google从intel 那里学到了OKR, 并将其发扬光大。其背后与google的人才观高度相关。


google早年的人才策略是“天才策略”,啥意思呢?就是他们只招收天才。把这些天才级的人物找到了一起,难不成给他们按个领导再把他们管理起来?google当然没有那么傻,自组织吧!既然你们都这么优秀。


然后团队发现,自组织了团队协同还是很需要的。我们需要一个工具,开放知道各自在一段时间的目标是啥,关键期待结果是啥,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打配合,确保我们是在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战。


从这点你也不难理解, OKR不是一个HR的工具。是任何一个团队,领导者需要的管理工具 。OKR 帮助我们明晰团队目标,支持我们的资源分配,解决冲突达成一致。领导者为OKR的推动是否成功,应付全责。


HR说话了,那我干啥呢?OKR 将促使团队需要召开各种会议,例如制定OKR, 对齐OKR。这些会议都是需要专业的教练去引导的, 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HR的角色需要从行政规则的推动者,变成文化,能力的培养者。



2. 信任的文化带来开放



信任带来信息的开放,信息的开放带来效率。这不仅需要团队内的成员知道彼此的OKR, 团队的成员还能够知道自己领导的OKR,其他部门领导的OKR, 同事的OKR。简单一句话,在一个组织里,你可以开放了解到任何人当下的OKR。


在我们支持的大部分企业,都将”公开自己岗位的OKR“变成了每个人在这个集体里需要承担的义务。他们还允许伙伴们评价彼此的OKR,这在我看来是个很有意思的过程,促发更多的团队对话,和共同思考。还有的企业培养出了将OKR融入团队周会,逢会先看OKR的文化。


3. 达不成,不丢人,不丢钱



OKR 要开放,以及不和绩效挂钩,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OKR鼓励人们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这样的组织,是人的发展是目的。而不是通过人的能力提升,目的仅为了绩效和利润,发展只是副产品。当组织内生成了这样的文化,员工就不再会因为没有达成目标而感到羞愧。反之,帮助员工和团队创造一次共同复盘,反思的机会。



O - Objective: where to go.  I will...

  • 目标是我想要达成的事情。我最想干什么?干成了对这个组织是有意义的。
  • 目标的设定需要具有挑战性,鼓舞人心,有意义和价值感。

KR- Key Resullt: How to get there. Measured by...
  • KR 是为了O的达成路径。
  • KR是相对目标达成的充分说明和诠释。
  • KR如果不服务于目标而只是孤立存在的一些数值指标(类似KPI),则KR不具备意义。
  • 如果l领导者的KR 让下属承包,那领导者这级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今天咱们先不详细展开OKR是具体的内容和怎么设定。我更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当一位员工,或者团队设置了O,是否人们会为此感到兴奋,有能量,有动力,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想要立刻动起来。

这个目标既不会引导员工思考是否达成,达成什么比例自己的奖金能拿多少,而开始内心算来算去,规划如何和领导讨价还价。

这个目标也不会高远到离谱,让人们从一开始就觉得毫无可能,泄气放弃。

只有这样,OKR才能够真正调动个体和组织的潜能,从KPI的绩效管理目的迁移到团队激励团队高效协作的目的上。先要实现这一点,自主确定OKR是至关重要的。

4. 我为我的O和KR负责,老板和同事来帮助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