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谷雨影像-腾讯新闻
由腾讯网新闻中心出品的纪实图片故事栏目。用影像冲击心灵,感受事实的力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正式入列! ·  2 天前  
环球科学  ·  NASA据传将裁员10%,白宫在最后一刻宣布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谷雨影像-腾讯新闻

侗寨、女人,与“数字留民”|谷雨影像

谷雨影像-腾讯新闻  · 公众号  ·  · 2021-03-08 18:19

正文




摄影|吴崇 姜三

撰文| 林夏生



300公里——从贵阳到高增的这条蜿蜒国道,杨光倩已经往返了上百次。

从2014年夏天起,每个礼拜,光倩都要搭乘大巴从贵阳出发,经过五六个小时的山路,才能抵达自己的老家——位于从江县城东北隅的高增侗寨。

贵州黔东南侗寨 © 视觉中国

高增是典型的侗族村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村民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光倩一度以为,自己再也不会回到这个偏僻贫瘠的小村寨了。拼命读书、考上上海的大学后,她先后在北京、成都和贵阳的公益机构工作。25岁那年,她却辞掉了大城市里的工作,选择返乡创业。

莲明、婢娘……故乡寨子里的女人们,成了她决心归来的原因。


离开与归来

对于发展滞后的故乡,光倩曾经是抵触的。她从小就是乡里有名的“学霸”,一心要考上好大学,到繁华的城市去,再也不回来了。

杨光倩

等如愿去了上海,同学们围着她问个不停:侗语为什么没有文字啊?侗寨和苗寨有什么区别呀?真的有部落持枪吗?

光倩这才意识到,自己对家乡竟一无所知。光倩决定重新认识高增——对她而言,这也是一个寻找自己的过程。

鳞次栉比的吊脚楼、高耸入云的鼓楼、生生不息的火塘……光倩发现,在小时候习以为常的画面背后,蕴藏着无价的历史文化。

而真正触动光倩,让她决心留在家乡的,是这传统侗寨里的女人。

侗族女孩


没有选择的人生

光倩见到吴莲明时,她怀抱着几个月大的婴儿,衣着朴素、眼神无光地呆坐在自己家经营的小卖部门口。

上一回见到莲明,是在几年前的贵阳大剧院。大型民族歌舞秀《多彩贵州风》的舞台上,她是最令人瞩目的舞者,灵动柔美的舞姿让人难忘。

《多彩贵州风》民族歌舞表演 © 视觉中国

光倩骄傲地向朋友介绍,“那个最漂亮的女孩和我是一个寨子的!”演出结束后,光倩邀上莲明一起吃宵夜,席间她的开朗和时髦,至今让光倩记忆犹新。

莲明比光倩小3岁,却是同龄女孩中最早走出村寨的。2003年,10岁的她在村民自发组织的春晚上表演,被张艺谋艺术学校的老师一眼相中,继而来到广西阳朔,一边学习舞蹈,一边在景区表演《印象·刘三姐》。

毕业后,她先后来到张家界、贵阳的民族歌舞团,在大型演出中担任舞者,工资也从最开始的每月50元涨到了两三千。

莲明喜欢大城市便利的生活,更享受唱歌跳舞带来的自由。“在舞台上尽兴地跳,什么都不用想,让我忘掉生活中那些烦恼的事情。”

吴莲明和侗族女孩们

烦恼来自母亲的催婚。“再不嫁人,你就是老姑娘了。”妈妈说这话的时候,莲明刚满20岁。她在电话里跟母亲对抗了整整一个月,最后还是在情感和现实的拉扯中败下阵来。

至于母亲介绍的未婚夫,莲明只在童年时见过一面。他比莲明年长七八岁,就住在自己家的斜对面。电话“恋爱”一个月后,莲明回到高增,结婚生子,照顾老人,不再唱歌。

寨子人多口杂,丈夫也不喜欢莲明穿得太花哨,于是她把在城市里穿过的漂亮裙子都收了起来,连同那套曾经跟着自己登上过无数舞台的侗衣。

回到家乡的吴莲明


创业之路

那套侗衣在柜子里封存了足足两年。莲明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打开柜子,摩挲着侗衣上精致的银饰悄悄地哭。

当光倩再一次出现,听到光倩喊她“莲明”的时候,她甚至有点恍惚。生下孩子后,寨子里再也没有人叫她的名字,取而代之的称呼是“鹏城妈妈”。

那时候的光倩,刚从贵阳辞掉工作回到高增。莲明的经历让她开始思考:怎么做才能让困在村寨里的妈妈们找到自我,同时改善她们的生活呢?

正值从江县开始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旅游产业之际,而高增侗寨保留的原生态民俗特色,恰巧是发展旅游的一大亮点。光倩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决定——回到侗寨,开始创业。

游客在贵州黔东南侗寨游览 © 视觉中国

不顾亲友的劝阻,光倩创立了以探索本土文化复兴为目的的公益机构“从江生态文化社”。她租下了一个因为年轻人流失而荒废多年的乡村酒吧,将其改造成了一个公共空间和创新民宿“侗房”。寨子里的妇女儿童聚在这里学习唱歌、跳舞、侗绣和乐器,游客们也在这里体验侗族文化。

杨光倩在走访村中老人

为了把快要失传的侗绣手艺推广到更远的地方,有了微信小程序后,光倩开了一家公益网店,让更多本地绣娘在家也可以获得一些工作和收入,成为“数字留民”。文化社的运营逐渐上了轨道。

当光倩第三次邀请莲明加入文化社组织的表演活动时,莲明终于答应了。她把儿子托付给母亲后飞奔回家,换上那套自己曾抚摸过成百上千遍的侗衣。

这是莲明返乡几年来最开心的一个晚上。她们围着火塘唱起了侗歌。回到这小小的舞台,听着银饰和衣服摩擦时发出的沙沙声响,莲明觉得仿佛又找回了自己。

围着火塘唱侗歌的女孩们


爱拼才会赢

在光倩的带领下,除了定期在学校和寨子里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弹奏乐器之外,莲明所在的歌队也开始到外面的城市进行义演、参加比赛:贵阳、北京、上海、深圳……

对此,吴婢娘羡慕不已。“听莲明说,她们还去了香港和澳门呢!广东周边,我就差这两个地方没去过啦。”

46岁的婢娘是侗寨里少数几个见过世面的女人。年轻时,她嫁给了同村一个能歌善舞的小伙子,生下一儿一女。因为家里穷,女儿不到3岁,她便随丈夫一起,到广东赚钱“找活路”。

吴婢娘

丈夫脑筋活,见当地人热衷于看电影,便在村子里组织了十多个能歌善舞的女孩,搞了个歌舞团,专门在广东各大县城的电影院里做文艺表演。

在外漂泊的那几年,婢娘时常想念家中的两个孩子。想家的时候,她就轻轻哼唱起侗歌——那是她在家时每晚哄孩子入睡的“摇篮曲”。

团里的其他女孩听了,总会低头跟着轻轻唱上几句,再一抬头,眼圈已经红了。 跟着歌舞团走南闯北,她们却没有上台 一回侗 外面的人听不懂,也 不喜欢 听, 他们 爱听《爱拼才会赢》 ……”

侗族儿童 © 视觉中国

2003年非典一来,歌舞团散了,婢娘和丈夫结束了在外漂泊的日子,回到老家高增。

村民对于侗寨之外的生活感兴趣,经常拉着婢娘问,见过飞机吗?大海是什么样的?外头的人是不是都特别时髦?

背井离乡的苦,只有婢娘自己最清楚。“离开家的时候,孩子还穿开裆裤呢;等到打工回来,儿女都已经长大了。”


手艺妈妈

有了孙子之后,这个曾经走遍广东各大县城的侗族女人,几乎再也没有离开过高增。唯一值得婢娘再三回味的“出走”,是去从江县城参加侗绣比赛——在那次比赛中,婢娘拿了第一。

如今,莲明和婢娘是文化社的“最佳CP”,专门给游客上侗绣课。莲明口才好,负责讲解;婢娘技术好,负责教授。

吴婢娘在织布

体验课为“手艺妈妈”们创造了收益——在旅游旺季,莲明一周的收入就能超过自家小卖部一个月的营业额。

更有意思的是,“手艺妈妈”们忙不过来的时候,寨子里的男人们也开始主动承担起妻子原来的“职责”,在家带孩子、做家务。

对婢娘而言,自己最珍贵的收获是在课堂上获得的尊重。“以前在家种菜、带孩子,但是在这里,人人都叫我老师,真的很高兴。”

侗族传统手工刺绣 © 视觉中国

体验课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光倩还接待过许多外国友人。遇到无法沟通的时候,打开微信让对方把要说的话写下来,一按翻译功能,绣娘再一看译文,就什么都明白了。

吴婢娘在教游客刺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