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DG资本
不只是VC,还有趣味和陪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纬创投  ·  未来 24 ... ·  20 小时前  
独角兽智库  ·  DeepSeek本地部署与全球资产配置组合跟踪 ·  2 天前  
经纬创投  ·  乐享科技宣布完成近2亿元天使轮融资 ... ·  2 天前  
独角兽智库  ·  工业互联网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DG资本

延迟犯错感

IDG资本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9-01-30 23:23

正文


很多人从张一鸣的人生算法中学到了一个词叫“延迟满足感”。什么是延迟满足感?


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有个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马上获得一样奖励,比如 1 颗棉花糖,或者等待一段时间,得到 2 棉花糖。实验发现,能为了得到偏好的奖励结果,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孩子,通常会在此后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学习成绩、人生成就、身体健康水平等。因此,延迟满足就是指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当下的满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控能力。


借由延迟满足感,也许还有一种现象叫“延迟犯错感”。这是IDG君借用以上概念造的词,代指犯错时并不自知,甚至理直气壮,直到你意识到犯下错误的时候才会感到羞愧、难堪。不过,延迟犯错感并不是今天要讨论的主题,犯错其实有它独特的价值。


Kathryn Schulz 就是一位 犯错专家 ,她是《纽约客》的编辑,曾花了五年时间专门研究什么是“犯错”并写下《我们为什么会犯错》(Being Wrong:Adventures in the Margin of Error)一书,她将告诉我们, 犯错究竟有何宝贵价值。


讲者 | Kathryn Schulz, 翻译 | IDG资本


在上大学的时候,有次我和一个朋友开车出去玩。途中,我问了朋友一个困扰我一路的问题。“路边那个一直出现的中文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朋友一开始露出疑惑的神情,直到看到我所说的那个中文字路牌。她就 笑了。



过去的五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诸如此类的状况。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误解?当误解发生时,我们作何反应?这其中折射出什么样的人性?换句话说, 过去五年的时间我都在思考错误的价值。

你可能觉得这是个奇特的研究领域。但 我认为这是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和职业生涯的问题,甚至是一个群体性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陷在这种自以为是的心态中?事实上这和犯错的感觉有关。我想问问各位, 犯错的感觉如何? 你也许会回答:糟透了,难堪,令人沮丧。

但其实这些答案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你们回答的问题是: 当你意识到你犯错的时候,你的感觉如何? 但如果你对正在犯错这件事本身无意识呢?那么你的答案就会变成: 毫无感觉,甚至是,感觉是对的。



事实上我们这种自以为正确的感受,是有构造性原因的,我称之为 “错误盲点”(Error Blindness)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身体里没有任何机制提醒做了错事,直到木已成舟,为时已晚;也就是说,我们的 错误验证反馈,基本是滞后、延迟的 。同时,还有第二个原因,教育。回想学生时代,你坐在教室里,也许还不满10岁,但你已经懂得, 犯错的人都是懒惰、不负责任的笨蛋;而想要拥有成功的人生,就要尽量避免犯错。

这些就是我们所接收到并很早学会的“错误认知”。于是,我们都努力成为好学生,100分,完美主义,追求卓越,不是吗?而一旦发现自己有可能犯错,我们就感到手足无措,极大的不安与焦虑。因为犯错就意味着不对劲。 于是,一部分人成了坚持己见者,因为那让我们感觉聪明、得体、安全、有担当。

但问题是,我们心中时常感觉到的那种理直气壮的感觉,在现实世界中,也许并不是个可靠的信号。当我们依此行事,不再思考我们是否可能正在犯错,严重的后果可能是导致世界经济被颠覆。这是个很实际的问题,这也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感觉对”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代表着你认为你的信念、认知、理解和真实世界是一致的。当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你会开始想, 为什么还有人和你持不同或者反对意见?

于是我们往往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解释这些异议:首先,当他人不同意我们的说法,我们便觉得他们 无知,没我们懂得多 ;如果慷慨和他们分享知识,他们便会理解,并加入正确行列;如果现实不是这样,如果这些反对者获得的信息一样多却仍然不认同,我们便有了下一个结论,那就是 他们是白痴、愚蠢。 而如果他们不巧是聪明人,我们还会有第三个结论:这些人知道事实是什么,但却为 了谋私利,故意曲解事实

这真是一场大灾难。我们的自以为是,让我们在最需要的时候无法停止犯错,更严重的是,它让我们互相仇视。这其中最大的悲剧是, 它让我们错失了身而为人的珍贵意义,那就像是想象、向外看。

你的心灵和头脑的神奇之处,不在你弄懂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而是去理解那些你不懂的地方。

作为一个人,我们能记得过去,也能想象未来,我们甚至能幻想自己成为他人,在另一个时空中存在。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抬头看同一片天空时,才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



在笛卡儿说出那句有名的 “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 之前的1200年前,奥古斯丁就写下了 我错/疑,故我在 “(fallor ergo Sum)


奥古斯丁懂得,我们犯错的能力,并不是人性中一个令人难堪的缺陷,更不是我们可以克服或消灭的。这是人类的本质,因为我们不是上帝,没有上帝视角,我们无法知道此时此刻究竟在发生什么。 而人类不同于其它动物的是,我们都在疯狂地找出答案,正是这种寻找的冲动,成了人类生产力和创造力的来源。

事实上,人们喜欢在编造的故事里看到犯错或者意外、反转的情节, 因为现实生活就是如此,常常事与愿违。 我们原以为某些事情会发生,但后来发生的却是另一种状况。或许你想过,等你长大,你会嫁给你的初恋,回家生娃,但现实和你预想的完全不同。

我们的人生,无论好坏,都创造出了一个世界;而世界反过来,也会令我们大吃一惊。


如果你真想重新找回想象的力量,你需要离开那个小小的、自我感觉良好的小圈子,看看彼此不同的我们,也看看宇宙的广阔无垠、复杂神秘,然后你也许就会想, “Wow,我不知道,或许我错了。”


你还不能错过: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2018 薪酬报告 | IDG 私享会 | IDG 大咖说 | CEO 说 | 对话 CEO | 创业常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