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新闻。ofo小黄车的联合创始人发生变动,两位ofo的联合创始人薛鼎、张巳丁退出。至今,ofo的股东只剩下戴威、于信、杨品杰,几位年轻人的任务又艰巨了许多。
关于戴威的困局,我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对他冷嘲热讽的看衰,其实我对他的看法一直没有变,戴威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创业者,他有领袖气质,有创业的热情,有目标。
不说别的,单是他在三年时间里,用资本打造出一只ofo独角兽,这个能力是一般创业者做不到的。他唯一欠缺的,是做事的路径和方法。ofo独角兽的另一面是一个拥有巨人般身高的婴儿。
那么戴威最致命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共享单车是一项业务难度超乎想象的业务,它纵向面对的是传统自行车从生产到回收的全流程。而横向面对的是移动互联网从大数据到运营的全部工作。
曾经热火朝天的生产线
可以说这是从未有过先例的B2C商业模式,在这样艰巨的任务中,造车成本飘忽不定,运营计划一直在变,更不要说带着这样的难度走向全世界几十个国家了。
这说明,ofo的团队并没有在一开始把业务进行细致的拆解,也没有找到业务的关键点集中力量进行单点突破。
我接触过众多创业者,他们在创一个业务的时候,他们都不会做清晰的业务拆解,这个业务有哪几个要素组成?哪几个核心要素决定了商业模式里面最重要的环节?
只有把业务清晰地拆解,依据业务的需求,才能找到最适合的人,让业务负责人之间能力互补,才能搭建战斗力强大的团队。
最近总在想一个问题,如果给戴威一台时光机,让他穿越回共享单车开始爆发的2015年,他会重新认真地拆解ofo的业务,找到合适的人,而不是随着资本狂奔吗?
如果戴威重新组建一支团队,我想阿里铁军出身的干嘉伟会是不二人选。
2011年,在美团的低谷时干嘉伟正式加入美团。2012年,美团宣布实现首次月度盈利,2013年,干嘉伟带领美团赢得了“千团大战”,同年11月美团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干嘉伟依靠的正是围绕团购业务所做的精细化运营,让美团的地推铁军迅速从散兵游勇变为正规军。而这一切,正是戴威的业务所迫切需要的。
复盘戴威的ofo小黄车,让我们可以认真地分析创业中最关键的节点,业务究竟应该如何拆解?怎样依据业务需求去搭建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