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也谈钱
从草根起步,为最终财务自由而奋斗的也谈钱。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也谈钱

德国医院不卖药|10 月保险清单

也谈钱  · 公众号  · 保险  · 2024-10-23 13:35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医保控费改革DRG/DIP对医院开药、医疗险、寿险和意外险等保险种类的影响,以及对个人健康风险和保险配置思路的解读。涉及外购药、医疗险选择、重疾险、定期寿险、意外险和储蓄险等相关内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DRG/DIP改革控制医疗开销,影响医院开药和保险配置

DRG/DIP改革根据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设置医保报销上限,限制住院天数和药品销售,旨在控制过度医疗和合理开销。作者分享了自己在德国看病的经历,认为把开药和卖药分开能避免利益相关和过度开药的情况。医保控费后外购药变多可能是好事,关键是医保和医疗险对外购药的报销也要跟上。

关键观点2: 医疗险的选择要素和推荐产品

作者认为医疗险的定位是医保的补充,挑选时优先注意保证续保年数、涵盖外购药和质子重离子等要素。他看好一些中端医疗险,可以报销非重疾既往症。对于具体的保险产品如长相安2号,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观点3: 重疾险的重要性及选择建议

作者强调重疾险的作用是补偿中断的家庭收入,主要保障收入风险。对于孩子没有工作收入的情况,重疾险保障的是家长的工作收入。挑选重疾险时,主要看保险的保额和保费,保障尽量高、保费尽量低。作者看好一些具体的重疾险产品如达尔文10号和少儿重疾险小青龙5号。

关键观点4: 定期寿险和意外险的配置建议

定期寿险和意外险都是保障收入风险,作者建议重点关注保额和保费。对于意外险,作者建议从意外医疗、伤残赔付以及代替旅行中的交通意外等角度考虑。对于具体的产品选择,作者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观点5: 其他注意事项和建议

作者在文章最后提醒读者注意投保前的健康告知、理赔流程、身体有恙时的投保思路等问题。同时,他也分享了自己研究保险时的对比资料和保费数据来源,并感谢了齐欣小伙伴的帮助。


正文

大伙可能有注意到,现在去医院,医生开药让去外面药店买、限制住院天数的情况变多了。

这背后是不断推进的 DRG/DIP,为的是控制过度医疗、合理医疗开销。ta 会根据不同类型的疾病和严重程度,设置一个医保报销的上限。如果医院实际花销超过上限,多出的费用要医院承担。限制住院天数,减少医院销售的药品,也是控费的一种方式。

最近在网上看到不少讨论,担心看病会不会更贵,百万医疗险会不会受影响。也和大伙聊聊我的想法。

其实在国内还没推行 DRG/DIP 改革前,我分享过一次德国看病的观察—— 这里不管是诊所还是医院,都不许直接卖药给你 。只能给你写处方,然后去外面的药店买。

当时大家对此一致好评。把开药和卖药分开,能避免利益相关、过度开药的情况。所以医保控费后, 外购药变多长期看是好事儿,关键还是医保和医疗险对外购药的报销也要跟上

在德国这边,所有药店都会接入医保。医生开药会用不同颜色的处方单 👇 红的、绿的和其他颜色

  • 红色是医保报销的,我自己付 5 欧,其他医保付;

  • 绿色的是自费处方药,需要自己掏钱,但有处方才能买;

  • 至于其他颜色的,其实就是个备忘录。药自己也能买,医保也不包报销。

我实际看病下来,感觉好像还是不能报销的单子多一些。但也可能是我个人原因,比较敏感、看医生频繁,有时候估计不算“病”也就没报销了。

……

对了, 限制住院天数我也体验过 。上次阑尾炎手术住院,第一天晚上去看急诊、手术,第三天上午就被“赶出来了”,全程不到 36 个小时 😂 一只手提着裤腰(会压到伤口)、一瘸一拐坐公交回家……住院到彻底康复是不可能的,但也确保我恢复活动能力了,毕竟还能做公交呢。

出院时医院会给我一张单子,记录病例和后续建议。我再拿着这个单子去找社区医生,他会接替后续的换药、伤口检查、拆线等等。

也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吧,毕竟医疗资源在哪都是稀缺的。限制费用是一方面,也是给其他更需要的人腾出空间。

所以从我自己在德国的就医经历看,普及 DRG/DIP 是大势所趋,最后大家都会收益。

……

但下一个问题也来了, 这会如何影响我们买的医疗险呢? 之前还有读者留言,为此已经开始考虑中高端医疗险了。

但我觉得不用太焦虑。

一来很多对 DRG 的疑虑更多是换了新环境不习惯,等习惯了很可能发现没想象中那么差。我在德国看病也是,从吐槽、到理解。

二来,如果需求足够大,医疗险一定会跟进更新的,毕竟需求创造供给。 这个月新上的长相安 2 号也针对 DRG 做了优化。将来我们大概率会看到越来越多的针对改进

如果一段时间发现还是不能接受,再考虑选择普通医疗险的「无医保」版本,或者中高端医疗险也不迟。

这里也和大家聊聊我对长相安 2 号的看法,它有两个针对 DRG 的优化:

1、院外购药:有抗癌药和重疾院外购药两个选项 👇

虽然不是完全的院外购药,但小病购药一般也花不了太多,所以还好。但也有个缺点,这两个选项在主险合同以外,所以 没有“保证续保”、有停售风险

2、针对住院时间限制,对特定疾病可以报销指定康复机构的康复费用。对于住院时间不够的顾虑会少一些。

9 种特定疾病:较重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术(或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脏瓣膜手术、严重冠心病、运动神经元病、脑肿瘤、脑中风、脑损伤、中度帕金森

我的想法:

「买新不买旧」这个原则在医疗险上依然适用。新产品的条款设计会更贴近现状。如果是第一次投保医疗险,可以把 长相安 2 号 作为首选考虑。

如果已经投保医疗险,考虑到重新投保的等待期、既往症、健康告知,我觉得还可以再观察观察。后续大概率会有其他产品跟进,可以多方比较再做决定。

以上是当下对医疗险的一些想法。

最后再补一条临时消息, 达尔文 10 号 会在 10 月 29 日下线。对此我有些疑惑…毕竟从上线到现在才两个月,中间也没啥重大变化。不过好消息是, 最后这段时间,达尔文 10 号会放松人工核保要求 ,需要的小伙伴们可以关注一下。

10 月保险清单

我比较喜欢的、给不同群体的配置顺序,供大家参考:

给自己:医疗险 → 重疾险 → 定期寿险 → 意外险。

给父母:医疗险 → 意外险(→ 定期寿险)。父母一般不需要投保定期寿险,如果依然在偿还贷款等负债,可以酌情考虑。年龄超过 50 岁,配置重疾险通常就不太划算了。

给孩子:医疗险 → 意外险 → 重疾险。

补充:有特殊要求的小伙伴,可以在文章里的任意小程序链接戳进去,预约顾问老师。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建议的,包括但不限于,有既往症、筛选可以投保的保险,看好一些我这里没推荐的,想要一个完整投保方案,等等等,都可以问~

下面是具体说明。

医疗险

医疗险的定位是医保的补充,用来补充医保覆盖不到的部分,比如更高额的医疗开支和更好的治疗手段。

挑选的时候建议大家优先注意这几个要素: 保证多少年续保、是否涵盖外购药和质子重离子 ,先确定保障足够然后才是考虑免赔额和具体保费。我比较看好这几个 👇

应小伙伴的建议,之前还补充了一款中端医疗险推荐。除了可以看公立医院特需部、部分指定私立医院,它甚至还能 报销非重疾既往症 ,只要投保 3 年内无相关理赔即可。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了解看看 君龙臻爱无忧

往期讨论过的相关话题:

重疾险

医疗险可以保证医疗开支,让我们有钱治病。但罹患重疾治疗期间我们很可能无法继续工作,收入会因此中断,但生活开支像住房、餐饮却还要维持。重疾险的典型场景就是 补偿中断的家庭收入 ,主要保障收入风险,而不是开支风险,这是重疾险和医疗险最大的区别。

有的小伙伴会问,那孩子没有工作收入,没有收入风险,还需要投保重疾险吗?实际上买给孩子的重疾险保障的是家长的工作收入,因为孩子如果生病需要照顾还是会影响家长的工作能力。

重疾险是罹患重疾直接赔付,所以挑选重疾险主要看保险的保额和保费, 保障尽量高、保费尽量低 。我比较看好这几个 👇

达尔文 10 号 为例,成人重疾的一般配置思路, 供大伙参考:

  • 身故责任,我不会选,差价补定期寿险更实在;

  • 缴费期限,选最长的,减少现金流压力;

  • 建议选上住院津贴保险金,60 岁前未发生重疾,60 岁后住院可领取住院津贴,提高保额的可得性;

  • 女生用户可以选上妊娠期重大疾病关爱金,只加价了 10 多块;

  • 有预算可以考虑选上 60 岁前额外赔付,正是重疾险发挥收入补偿作用最重要的年龄段;

  • 癌症二次赔付,有条件可以选,毕竟成年男生 50%、女生 80% 以上的重疾都是癌症;

  • 心血管二次,可选。这个不算普遍适用,但很适合高强度工作的伙伴们(仅限于单次重疾)

小青龙 5 号 为例, 少儿重疾险我的想法:

  • 保障期限选 30 年,缴费 20 年。主要关注工作以前的保障,工作以后孩子就是独立个体了。保到 70 岁或者终身,也许从“课题分离”的角度来说并不必要,也不经济;

  • 有条件的,疾病关爱保险金(也就是“额外赔付”)可以选上,扩充保额;

  • 其他责任可以不选,像癌症二次这样的,对孩子来说概率太小了;

往期讨论过的相关话题:

定期寿险

定期寿险保障的风险和重疾险一样,也是 保障收入风险

典型场景,比如一个家庭有孩子、有房贷,如果一方意外离世,家庭收入会因此少了一大半,很难再维持正常家庭生活。再或者我们年轻人意外离世,那父母的养老应该怎么办?定期寿险解决的就是这个担忧。

定期寿险也属于一次性给付,同样 重点关注保额和保费 ,通常保到退休年龄就够了。

往期讨论过的相关话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