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佛子如林
愿与有缘共同熏习纯正的净土宗法义,求生阿弥陀佛净土。“普愿有情皆念佛,临终往生极乐邦,家亲眷属永团聚,光寿如同大愿王”南无阿弥陀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佛子如林

闻其名号丨《观经》以定散二善广收众机,归入念佛

佛子如林  · 公众号  ·  · 2018-10-02 18:2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 净宗法师



《观经》以定散二善广收众机,

归入念佛







意思是说,展开之后,还要收回来。就好像讲话,话题展开得太磅礴了,如果不收回来,听的人可能就会云里雾里,抓不住重点。如果不收回来,就不能回归正辙,让人觉得混淆不清。

所以《观经》也作了交代,就是流通分的“付嘱持名之文”。《观经》将要结束的时候——往往到一部经的最后,释迦牟尼佛都要作一个总体的交代,阿难也非常了解佛心,就问佛:

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这部经叫什么名字?怎样受持?”佛就说叫什么名字,应该怎样受持,然后说:

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前面说过,《观经》讲十六观是很广泛的。这十六观讲了三方面的内容:前十三观是定观,是定善;十四观、十五观是散善;第十六观讲的就是念佛,全是恶人——十恶罪人、破戒罪人、五逆罪人。

不要说十三定观他们修不了,散善也修不了;不要说大乘善修不了,小乘善也修不了;不要说佛门善修不了,世间善也修不了。他们一辈子造恶,直到临终,这样的众生只能念佛。

所以,十六观是讲了三种往生的方法,就是定善、散善和念佛。

到最后流通分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不付嘱定善,不付嘱散善,唯付嘱“持无量寿佛名”。 “付嘱”是什么意思?付嘱就是交代。

就像临终的遗言,最后要恳切地交代,比如做妈妈的临终一口气断不下,要等她的孩子回来。孩子一回来,跟他说几句就断气了,这叫最后的付嘱。

或者女儿要嫁人了,临走前,妈妈就哭着对女儿说:“你今天就要走了,有几句掏心窝的话要跟你讲……”妈妈要把她最重要、最关切的话付嘱一遍,这是最恳切、最重要、最想要表达的。这是付嘱。

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的请求,开了十三定观,然后又讲了三福九品,内容讲得很广泛。到最后,付嘱给阿难说,“阿难,汝好持是语”,这个“好”字,就非常恳切,“你要好好地”,有无限的慈悲、悲悯,恳切叮咛。

“持是语”,持什么呢?不是持十三定观,也不是持发菩提心,也不是持大乘善、小乘善、世间福善,而是“持无量寿佛名”,“你要好好地珍重这个念佛法门,把这句名号好好地执持在心”,这是《观经》最后的交代。

这从经文的义理上,回归到了弥陀本愿称名。善导大师解释这段经文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句话是整部《观经疏》的总结论,也是整部《观经》的总结论。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阿难,我前面虽然讲了这么多,讲了定善、散善,这两个法门修行回向都可以往生,都有利益”。“虽”是转折词,下面有无尽的意味,说什么呢?

“望佛本愿”,“望”,脚虽然站在这里,但眼睛看向远处。韦提希夫人请问“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释迦牟尼佛虽然跟她讲定善观,然后开出散善观,但是他的眼睛并不只看这里,他是看向阿弥陀佛的本愿,这叫“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释迦牟尼佛的本意,在于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就叫“本愿称名”,展望到弥陀的本愿。“定散两门之益”回归到哪里?这个总结付嘱的点,是在“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结归本愿称名。

《观经》的特色,或者说它展开的方式,佛讲《观经》的方便善巧是在哪里呢?很明显,是“以定散二善广收众机,归入念佛”,这是通过善导大师的解释看出来的。

《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都是净土宗的正依经典,内容、目的可以说都一样,但是它们展开的方法、次第关系是不一样的,各自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无量寿经》主要讲四十八愿。 《观经》是以定散二善广收众机,把一切定善、散善,善人、恶人,平生、临终,圣人、凡夫,通通收摄进来,归到本愿称名。 由于它的主要任务是在这里,所以对于念佛并没有讲得太多。

“就能归之定散,不惜篇幅,广泛展开”,十六观展开得非常远。“能归之定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让我们通过定善、散善,归入念佛,这是让我们能归入念佛的。

念佛本身是所归的法门,对于所归的念佛,并没有讲得太多,只是选了一个案例,选了下品、恶人、临终,以下品、造恶、临终的根机作为典型代表。

就像前面说的,要反映医生医术高明,总要选个典型代表,病非常危重,群医束手无策,结果这位医生给治好了。

“而于流通分画龙点睛”,在流通分点出:“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这叫画龙点睛。

“可说余韵悠长”,就像早上撞钟一样,“咣”地一撞响以后,余音很长,持续两三分钟,这叫余韵。

《观经》讲到这里,戛然而止,结束了;但最后世尊“持无量寿佛名”的付嘱,有很长的余味,言不尽意,没有讲透。

因为《观经》的目的是要广收众机,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了,不然主题就不够明确,接下来的内容是要让给《阿弥陀经》讲的。

画龙点睛是一个故事。有位秀才去拜访一个朋友,这个朋友会画龙。朋友在墙上画,笔走龙蛇,很快,龙身、龙尾、龙鳞、龙须、龙角、云彩都画上了,惟妙惟肖,但就是没有眼睛,是一条盲龙。

“画得好啊!”秀才看了就鼓掌,“不过,你这条龙怎么没有眼睛啊?”

他说:“这不是一般的龙,不能画眼睛。”

“为什么不能画眼睛?不画眼睛不是瞎龙吗?”

“此言差矣。”他说,“你是秀才,胆子比较小,今天因为你在这里,不好意思画它的眼睛。”

“没关系,你照画眼睛,不会把我吓着的。”

“真的?你站好啦。”

“站好啦。”

“你最好离开墙壁远一点,后退一丈。”

“干什么?”

“你后退一丈再说。”

这位秀才乖乖地退了一丈。

“站好了,我点眼睛了,你看好啊!”

只见这位画家朋友把龙眼睛一点,刹那之间满壁生风,云蒸雾绕,惊雷一声,这条龙破壁而出,飞腾而去。秀才一眨眼,墙上龙没有了,已经到天上去了。

这就是画龙点睛的故事。

《观经》十六观,就是释迦牟尼佛画的一条龙:从一开始画定善观,日想观、水想观、宝地观、宝树观、宝池观……一直画西方极乐世界,画到最后,这条龙画成了,点睛之笔在哪里?就在最后这句话。

如果没有这句话点睛,这条龙活不起来。为什么?修定观很殊胜,但是我们修不了。上品上生很殊胜,但是我们发不了大菩提心,也没有分。

看到下品下生,“他恐怕宿善比较好吧?也许是方便吧?这样能行吗?”本来这里龙尾一抖,还是有点活力的;我们一怀疑,又死掉了。

我们不知道重心在哪里。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大乘善修不来,小乘善修不来,那么世间善努力修一修吧。“孝养父母”,真的要孝养父母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其实很不孝,经常跟父母顶嘴,心里忤逆。“尊重师长”,也不行。

“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经常杀生,还问师父:“蚊子能不杀吗?蟑螂呢?臭虫呢?咬了我怎么办?”理由多得很。一看,这三福也没有分,三学不能成就,这条龙在我们心里没飞起来。

释迦牟尼佛很慈悲,最后说:“讲这么多,是能修定善的修定善,能修散善的修散善;能修大乘的修大乘,能修小乘的修小乘,能修世间福报的修世间福报。三福无分、三学无门的人,我还有法门接济你,就是念佛。”

所以,到最后就画龙点睛,把念佛法门一点,整部《观经》就活了,栩栩如生,定善也有它的意义,散善也有它的意义。不然,都没有活起来。

如果没有善导大师,虽然释迦牟尼佛点了睛,我们也看不懂,眼睛是闭着的。看了善导大师的解释,我们的眼睛才亮了。“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本愿称名”,就是整个十六观的眼目所在。

所以,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画龙点睛,也可以说是善导大师画龙点睛。眼睛一点,就亮了,我们就能看出《观经》的来龙去脉,知道念佛必定往生。

所以,这一笔是画龙点睛之笔。这在别的祖师大德对《观经》的解释里都没有。这条龙是有眼珠的,不过还没有睁开。善导大师一解释就非常清楚了。

《观经疏》有一句与众不同的话:

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一般人想不出这样的话,会觉得“这是不是太特别了一点?是不是太武断了?”如果不善理解经义,就会执著于文字相。

“唯”这个字是字眼。“标”是指、指标。如果以《观经》的文面来看,定善、散善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不一样,他说定善、散善是一个指头。指向哪里?标指到念佛往生。

这方面的教义,我们会在以后的解释中详细展开,这里埋一个伏笔,就是一个疑情。

所以说这三部经都讲专修念佛,如果不了解《观经》的意趣,就会觉得有矛盾、梗塞:“这不是讲散善回向往生吗?这不是讲定善十三观往生吗?怎么说‘唯标专念名号得生’呢?”

难道善导大师不了解这些文字吗?那他为什么作这样的解释呢?他是弥陀化身,他的解释透达经文义理,他知道眼目所在。


摘自《阿弥陀经讲记》

(因编辑需要,略有改动)



相关链接:


闻其名号丨《观经》续承《大经》三辈文,广摄众机

闻其名号丨《大经》重在说四十八愿,是净土三经的根源

闻其名号丨净土三经次第展开

闻其名号丨《小经》之重点,明往生方法与胜益

闻其名号丨《观经》重在说明,救度哪些众生

闻其名号丨净土法门的原理,说在《无量寿经》

闻其名号丨净土三经之同与异


本愿称名 | 凡夫入报 | 平生业成 | 现生不退

净宗18微信号:jingzongfashi18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