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是整部《观经疏》的总结论,也是整部《观经》的总结论。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阿难,我前面虽然讲了这么多,讲了定善、散善,这两个法门修行回向都可以往生,都有利益”。“虽”是转折词,下面有无尽的意味,说什么呢?
“望佛本愿”,“望”,脚虽然站在这里,但眼睛看向远处。韦提希夫人请问“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释迦牟尼佛虽然跟她讲定善观,然后开出散善观,但是他的眼睛并不只看这里,他是看向阿弥陀佛的本愿,这叫“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释迦牟尼佛的本意,在于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就叫“本愿称名”,展望到弥陀的本愿。“定散两门之益”回归到哪里?这个总结付嘱的点,是在“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结归本愿称名。
《观经》的特色,或者说它展开的方式,佛讲《观经》的方便善巧是在哪里呢?很明显,是“以定散二善广收众机,归入念佛”,这是通过善导大师的解释看出来的。
《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都是净土宗的正依经典,内容、目的可以说都一样,但是它们展开的方法、次第关系是不一样的,各自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无量寿经》主要讲四十八愿。
《观经》是以定散二善广收众机,把一切定善、散善,善人、恶人,平生、临终,圣人、凡夫,通通收摄进来,归到本愿称名。
由于它的主要任务是在这里,所以对于念佛并没有讲得太多。
“就能归之定散,不惜篇幅,广泛展开”,十六观展开得非常远。“能归之定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让我们通过定善、散善,归入念佛,这是让我们能归入念佛的。
念佛本身是所归的法门,对于所归的念佛,并没有讲得太多,只是选了一个案例,选了下品、恶人、临终,以下品、造恶、临终的根机作为典型代表。
就像前面说的,要反映医生医术高明,总要选个典型代表,病非常危重,群医束手无策,结果这位医生给治好了。
“而于流通分画龙点睛”,在流通分点出:“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这叫画龙点睛。
“可说余韵悠长”,就像早上撞钟一样,“咣”地一撞响以后,余音很长,持续两三分钟,这叫余韵。
《观经》讲到这里,戛然而止,结束了;但最后世尊“持无量寿佛名”的付嘱,有很长的余味,言不尽意,没有讲透。
因为《观经》的目的是要广收众机,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了,不然主题就不够明确,接下来的内容是要让给《阿弥陀经》讲的。
画龙点睛是一个故事。有位秀才去拜访一个朋友,这个朋友会画龙。朋友在墙上画,笔走龙蛇,很快,龙身、龙尾、龙鳞、龙须、龙角、云彩都画上了,惟妙惟肖,但就是没有眼睛,是一条盲龙。
“画得好啊!”秀才看了就鼓掌,“不过,你这条龙怎么没有眼睛啊?”
他说:“这不是一般的龙,不能画眼睛。”
“为什么不能画眼睛?不画眼睛不是瞎龙吗?”
“此言差矣。”他说,“你是秀才,胆子比较小,今天因为你在这里,不好意思画它的眼睛。”
“没关系,你照画眼睛,不会把我吓着的。”
“真的?你站好啦。”
“站好啦。”
“你最好离开墙壁远一点,后退一丈。”
“干什么?”
“你后退一丈再说。”
这位秀才乖乖地退了一丈。
“站好了,我点眼睛了,你看好啊!”
只见这位画家朋友把龙眼睛一点,刹那之间满壁生风,云蒸雾绕,惊雷一声,这条龙破壁而出,飞腾而去。秀才一眨眼,墙上龙没有了,已经到天上去了。
这就是画龙点睛的故事。
《观经》十六观,就是释迦牟尼佛画的一条龙:从一开始画定善观,日想观、水想观、宝地观、宝树观、宝池观……一直画西方极乐世界,画到最后,这条龙画成了,点睛之笔在哪里?就在最后这句话。
如果没有这句话点睛,这条龙活不起来。为什么?修定观很殊胜,但是我们修不了。上品上生很殊胜,但是我们发不了大菩提心,也没有分。
看到下品下生,“他恐怕宿善比较好吧?也许是方便吧?这样能行吗?”本来这里龙尾一抖,还是有点活力的;我们一怀疑,又死掉了。
我们不知道重心在哪里。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大乘善修不来,小乘善修不来,那么世间善努力修一修吧。“孝养父母”,真的要孝养父母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其实很不孝,经常跟父母顶嘴,心里忤逆。“尊重师长”,也不行。
“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经常杀生,还问师父:“蚊子能不杀吗?蟑螂呢?臭虫呢?咬了我怎么办?”理由多得很。一看,这三福也没有分,三学不能成就,这条龙在我们心里没飞起来。
释迦牟尼佛很慈悲,最后说:“讲这么多,是能修定善的修定善,能修散善的修散善;能修大乘的修大乘,能修小乘的修小乘,能修世间福报的修世间福报。三福无分、三学无门的人,我还有法门接济你,就是念佛。”
所以,到最后就画龙点睛,把念佛法门一点,整部《观经》就活了,栩栩如生,定善也有它的意义,散善也有它的意义。不然,都没有活起来。
如果没有善导大师,虽然释迦牟尼佛点了睛,我们也看不懂,眼睛是闭着的。看了善导大师的解释,我们的眼睛才亮了。“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本愿称名”,就是整个十六观的眼目所在。
所以,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画龙点睛,也可以说是善导大师画龙点睛。眼睛一点,就亮了,我们就能看出《观经》的来龙去脉,知道念佛必定往生。
所以,这一笔是画龙点睛之笔。这在别的祖师大德对《观经》的解释里都没有。这条龙是有眼珠的,不过还没有睁开。善导大师一解释就非常清楚了。
《观经疏》有一句与众不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