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珉介绍,自基于AI的高原湖泊生态系统关键种群智能感知技术研发及示范项目实施以来,对AI监测系统进行部署,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等单位,共同研发优化的高清摄像机及无人机人工智能观测,可监测不同候鸟首次出现及迁离的时间节点,对比年际候鸟的越冬时间节点,研究候鸟迁徙行为及迁徙规律。
“我们分为A、B、C、D四个航线进行固定巡航,通过无人机每天早晚两次固定起降,获得实时影像数据,能够更准确、高效地获取滇池红嘴鸥的种群数量。”潘珉表示,大泊口水域紧邻滇池大坝,岸边固定的高清摄像机每天两次执行区域扫描,经拼图记录扫描视野下的鸟类数量。目前,已成功记录了滇池红嘴鸥两周年的迁徙活动。
“比如,2022年,红嘴鸥到达滇池的最早时间是10月17日,数量达到872只。次年4月1日,在昆红嘴鸥还有943只,到了2日、3日,就只剩几十只。很明显,大部队于4月初就已经离开。2023年,红嘴鸥大部队于3月18日离开滇池,2天内由550余只减少到3只。2023年10月15—16日,红嘴鸥大部队到访滇池,2天内由偶见激增至158只。
高清摄像头还会实时识别水域内游动的水鸟物种信息,实现“鸟脸识别”。据统计,2022年以来,高清摄像机成功识别了包括骨顶鸡、赤嘴潜鸭、赤膀鸭、苍鹭、黑水鸡等在内的17种水鸟,还监测到了包括黑卷尾、黄臀鹎等多种滇池常见林鸟。
高清摄像机还能识别出同一鸟类物种处于不同时期的形态变化,为开展鸟类行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每年冬春时节,昆明的红嘴鸥进入换羽阶段,进入繁殖季的红嘴鸥头部羽毛会变黑,我们通过这项技术,可以计算出进入繁殖季的红嘴鸥数量,以及其在整个鸥群中的占比情况,从而为研究红嘴鸥的迁徙规律提供进一步的数据支撑。”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见习生聂宇轩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