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枪稿
汇聚媒体精英智识,每天发表电影相关之深度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896汽车调频  ·  郭艾伦再发声:对方一直在逃避,太让人寒心 ·  2 天前  
896汽车调频  ·  郭艾伦再发声:对方一直在逃避,太让人寒心 ·  2 天前  
羊城晚报金羊网  ·  眼球被戳中结膜破碎,郭艾伦再次回应受伤事件: ... ·  2 天前  
江苏教育新闻  ·  “50岁,仍要拼!”她宣布复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枪稿

iTunes能踢吴亦凡,豆瓣只能一次一次当被告

枪稿  · 公众号  ·  · 2018-11-09 22:07

正文


吴亦凡霸榜iTunes的事件持续发酵。


实红还是欺诈仍无定论,但被iTunes“欺负”已经是事实。


转眼国内,因评分低而起诉豆瓣的消息接二连三。


同样是平台,命运完全不一样。



保卫豆瓣


文|胡涵Marvin



1


丛林社会的第一生存法则就是,永远不要当一个中间派。群情激愤时骑墙的,迟早会被当成出头鸟。


当中间派有什么后果?看看今天的豆瓣。


这两天,毕志飞告豆瓣和媒体的官司刚开庭,爱奇艺又把豆瓣给告了,理由是一档节目,因为节目组在制片过程中传出殴打女粉丝的负面新闻,有用户在豆瓣发帖批评,并导致一批网友打出一分。


这事儿挺操蛋的,有网友发个负面帖就受不了了,因为自己屁股上不干净,有人表达愤怒就觉得是刻意黑。说到底,不就是因为 自己控制不了豆瓣舆论而恼羞成怒


打分平台豆瓣 相继被毕志飞和爱奇艺起诉


而豆瓣频繁被各路傻逼告状,欺负的其实就是豆瓣除了 文艺青年 什么也没有。


群众是靠不住的。文艺青年尤其靠不住。


关于豆瓣,不少商业媒体特别庸俗的一点是,就喜欢扯着豆瓣做惋惜状,说豆瓣错过 商业化布局,商业逻辑不通


要按照今天的商业逻辑来搞,豆瓣的结局,就是投靠一个巨头,先弄个影业公司再搭建个票务平台,最后提供宣发刷评分全套服务,所谓打通产业链。


普天之下都已经争先恐后搞 垄断 了,就你一家软硬不吃,不告你告谁。


豆瓣,互联网公司的一股清流


2


今时今日的互联网,不允许有 中立者


互联网数十年,终于到了超级巨头时代。而人类的技术发展史证明,每一次生产力革命的最后结局,都是造就一大批集中程度更高、垄断能力更强的超级巨头。


这是豆瓣此时此刻面临的环境危机。豆瓣所坚持的理念是典型的网络乌托邦,社区上,做文艺青年的精神角落,坚持自发性,而豆瓣评分呢,则是恪守只做中立评分者, 不干预不引导


豆瓣是文艺青年们抵抗世俗的精神角落


而中文互联网的商业逻辑,是不断击穿边界。做内容的想要做电商,做评分想要的拍电影,搞社区的要做支付。总而言之,是要成为一个封闭生态。封闭生态,才有空间和估值。


爱奇艺之前取消前台播放量显示,外界居然有软文解读为“ 告别唯流量时代 ”。这哪儿是告别流量时代,明明是把刷流量的权力收归自己。从此以后,一部作品流量好坏,广告主付费高低,全由爱奇艺搞出的“内容热度”说了算。


中国互联网公司搞软文的水平,才是真正的世界领先。在这样一个遍地都是软文、所有榜单都可以收买的环境里,豆瓣是一个天生的要被消灭的出头鸟。


既当球员又当裁判员的爱奇艺,秀出一把骚操作


3


靠用户吃饭的平台居然还没学会怎么面对真实的用户,靠用户买票的影视剧居然喜欢起诉用户,真是 中国式的傲慢


这是一个不容许批评的年代。即便是互联网公司和影视剧组,也大摇大摆搭上这趟快车,肆无忌惮地和人民群众过不去。


大家根本没学会尊重用户的表达权,在一个崇尚权力的商业社会里,舆论也是应当被掌控的。围剿豆瓣,是平台掌控一切的一部分。


巧合的是,豆瓣又因为强烈的标签形象而承担了过多的主体责任。文艺青年们有挑剔的审美,有强烈的爱憎,是天生的小型意见领袖,而豆瓣,也成了群体性意见的一部分。


要是豆瓣评分没了,你去 淘票票上给阿里影业的电影打差评 ,有用吗?去 爱奇艺上给爱奇艺的自制剧打差评 ,有人理你吗?


4

保卫豆瓣,是在用户话语权衰微的年代里,为自我权利做一些小小的辩护。


9月份的经济学人出过一篇文章讨论了经济集中度上升的事。一派认为,互联网时代的经济集中度上升是好事,足以造就规模经济、提高生产率。


但这里的巨头根本没有学会怎样当一个巨头。在不尊重个体权利的氛围里长成大块头,就常常会有一种奇怪的权力崇拜。小一点,是不尊重用户贩卖数据,大一点,则是对非我族类赶尽杀绝。


连一个中立角落都接受不了的明星或公司,根本不值得托付任何信任。




THE END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坏雷达”】


枪稿个体户,点击不迷路

点击 枪稿 →右上角 ··· →星标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