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说明:
我对短期市场走向没有判断,只是个没得感情的再平衡机器。
在投资理念上我越来越认同斯文森的《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
机构版的财务自由
)——给各类资产选择合适的主理人/指数基金,确定固定的比例,然后坚持做再平衡。
这是我 5 月初的再平衡盘点:
……
最近 A 股和美股没太多波澜,有意思的是港股——大幅反弹以后,看好港股的观点明显变多了。
但我对这些观点会保留一点警惕——看当下观点的同时,也记得看看之前港股跌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同个人在说什么?从什么时间点开始转变,是上涨以前、还是涨起来之后?
类似的情况其实
2023 年初发生过一次
,当时投资上最大的声音之一就是「港股回归」。但结果,这个回归后来是「回归底部」
所以这次我是这么想的:
1、我会更关注这些年一直有学习了解、清楚观点变化历程、前因后果的信息源。
2、自己投资策略里,最好有赚长期增长的钱,也有赚波动的钱。当一类资产快速上涨、通过波动策略锁定部分收益后,不管未来是继续上涨、还是回调,都会觉得更舒服。践行之前我们聊的:
想要把投资成功变成生活幸福,靠的不是尽可能高的最终收益,而是实现(一个合理的)目标收益的过程痛苦尽可能小。
3、看短期,相比于观点,我更相信策略和纪律。对我来说,就是坚持再平衡 + 网格自动化,这次也一样。
4、看长期,最近翻几只指数基金成分股 2023 年数据时注意到,
看过去,中概这几年的利润增速比美股要高;看未来预期,相比美股也不差
👇
中概互联对比纳斯达克(数据来源 etfrc.com)
中概(基于 KWEB)的统计数据,最近几年中间波动比较大,所以我直接看的是 2023 和 2019 年对比,已经 2024、2025 年的预期
纳指(QQQ)的统计数据,与之相比我们并不差
MSCI China 对比标普 500 也是如此
MSCI China(MCHI)的统计数据,成分股包含港股、美股和 A 股
标普500(SPY)的统计数据
虽然这不能说明未来一定会好,但至少也说明之前对港股的悲观多少有点不合理。
长期来看我觉得港股依然算便宜。虽然反弹了不少,但比起我信任的主理人开始明确表示看好的价格,其实还是更低的。如果当时觉得便宜,现在没理由觉得贵。
……
最后是我个人的一些投资选择,谨供大家参考。
目前港股在我投资中的
占比大约是 20%
,准确来说,是 9% 中概/恒生科技,8% 恒生高股息率,另有 A 股主动基金的港股持仓,毛估估至少有 3%。另外 A 股我的资产配置比例是 50%,欧美日 20%,现金 10%。
我参与港股主要是 2 个半思路(第 3 个目前还在观望中,所以算半个吧)
1、占比最大的是中概/恒科。这是我持有的所有资产里
波动最大
、同时有信心不会死的,所以
长期持有的同时也很适合做网格
。
网格主要赚个零花钱,虽然暂时年化收益可观,但总金额不算大。最大的贡献还是对生活体验和投资心态的,尤其是这两年长期投资不赚钱的时候。可参考的 ETF 是 「恒生科技指数 513180」。
2、恒生高股息率:之前也
写过几次
,奔着 7+% 的股息率去的。这里要特别说明,这部分资产
在 A 股没有平替
。虽然也能找到名为「恒生高股息」的 ETF,但这其实是另外一个指数,而且我认为编制不是很合理,建议大家保持谨慎。别因为这两年 A 股红利指数表现好,就也无脑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