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本着钻研的精神,我看了几集电视剧,又看了小说,我发现,原著小说要比电视剧精彩100倍,不仅故事写得精彩,还写出了很多世情道理,很有启发。
而且,几本小说看下来,我居然看出了忆苦思甜的效果。
古时的女人,不管贫富,都是被物化的命运。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古代官宦人家的女孩,她的人生轨迹一般是这样的:
童年时期,尚有几年天真烂漫的时光,如大观园里的女儿们,然而也要学着认些字,学着做女红,琴棋书画,都要精通一些才好。再大一些,就要学各种规矩,学着理家。
正常情况下,十五六岁,就说定了人家,十七八岁,便要嫁作人妇。
嫁到人家做媳妇,婆婆先要立规矩,日日请安,端茶递水,伺候公婆,操持家务。
《知否》里,过年一大家子吃饭,作为儿媳妇的海氏却要挺着大肚子,侍立一旁,招呼布菜,眉眼高低,服侍周全。
累吗?这些还只是开胃菜。
还有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几道大菜没上呢。
那时,哪有什么自由恋爱,全凭媒妁之言、利弊权衡。能和丈夫心意相通、互生爱慕,这样的几率堪比中彩票。
爱情,对古代女子来说是奢侈品。
大多数人,不过就是尽到本分过日子罢了。
就像明兰一开始对顾廷烨,把妻子的角色扮演得无可挑剔,拿出应付老板的敬业精神来对待自己的衣食父母,揣摩丈夫的喜怒哀乐,兢兢业业,恪守本分,能做到举案齐眉已是不错。
对付丈夫一人已然是费尽心思,还要面临一夫多妻的问题。
通房、纳妾,在古人眼里是天经地义的事。胆敢不让丈夫纳妾,一个“妒妇”的大帽子会压得你抬不起头。
妻妾共处一个屋檐下,常年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扮贤惠、扮柔弱、扮纯良,使尽手段、用尽心计,不过是为了赢得一个男人多一些的垂爱。
然而最后,谁又算得上是胜利者?